一种自动控制食用菌袋灌装、窝口、插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618566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7 18:20
一种自动控制食用菌袋灌装、窝口、插棒装置,它涉及一种食用菌包装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食用菌生产一体机的体积大,各个部分衔接差,控制不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第一机架、第二机架和第三机架呈L形排列,灌装装置和传袋装置置于第一机架上,窝口留孔装置置于第二机架上,插棒装置和自动控制柜置于第三机架上,灌装装置的出口工位与传袋装置的传送入口工位对应,传袋装置的传送末端工位与菌袋工位转换装置接收工位相对应,菌袋工位转换装置分别与窝口留孔装置操作工位和插棒装置的出料口工位配合对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体积小,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食用菌包装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自动控制食用菌袋灌装、窝口、插棒装置,属于包装机械领域。
技术介绍
袋料栽培食用菌为农民种植食用菌的主要栽培方式,目前食用菌生产配套的机械设备自动化程度低,其中食用菌培养料装袋机还没有全自动灌装、窝口、插棒装置。一般菌袋灌装后,由人工拿起菌袋后,用手拧紧菌袋口,并将拧紧袋口竖直向下塞入菌料中留出顶孔,然后由人工在顶孔里插上接菌棒。这种半自动的灌装、窝口、插棒方式浪费人力,速度慢,效率低且窝口和插棒松紧不均匀,不利于菌株的一致性生长。现阶段各厂家专利技术了几种半自动食用菌袋装袋机,窝口和插棒依靠人工来完成,而用于食用菌袋灌装、窝口、插棒一体机却很少,而现有的食用菌生产一体机的体积大,各个部分衔接差,控制不便,使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食用菌生产一体机的体积大,各个部分衔接差,控制不便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控制食用菌袋灌装、窝口、插棒装置,包括灌装装置、传袋装置、窝口留孔装置、菌袋工位转换装置、插棒装置、自动控制柜、第一机架、第二机架和第三机架,灌装装置和传袋装置置于第一机架上,所述窝口留孔装置置于第二机架上,插棒装置和自动控制柜置于第三机架上,所述灌装装置的出口工位与传袋装置的传送入口工位对应,传袋装置的传送末端工位与菌袋工位转换装置接收工位相对应,菌袋工位转换装置分别与窝口留孔装置操作工位和插棒装置的出料口工位配合对应,自动控制柜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灌装装置、传袋装置、窝口留孔装置、菌袋工位转转换置和插棒装置。所述传袋装置包括减速电机和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两块支撑板、第一光轴、第二光轴、配套的丝杆螺母和丝杠、两个限位开关、丝杆螺母架、第一直线轴承、第二直线轴承、导向板、导向轮、弧形轨道、下弧形接袋片、链轮和链条,所述两块支撑板通过相互平行的第一光轴、第二光轴和丝杆建立连接,丝杆的一端穿出支撑板后与链轮建立连接,链轮与减速电机的输出端通过链条建立连接,所述两个限位开关分别安装在两块支撑板的内侦牝第一直线轴承和第二直线轴承分别套设在第一光轴和第二光轴上,第一直线轴承和第二直线轴承通过丝杆螺母架与丝杆螺母建立连接,第一直线轴承与第二直线轴承通过导向板与合页式接袋套筒建立连接,所述合页式接袋套筒的位置与灌装装置的出料口位置对应,所述导向轮、弧形轨道和下弧形接袋片置于合页式接袋套筒的下端,下弧形接袋片的下端通过导向轮与弧形轨道建立滑动连接,所述弧形轨道安装在第一支架上,丝杆螺母传袋机构结合限位开关,可以实现菌袋灌装位置的精确控制。所述菌袋工位转换装置包括接袋机构和推袋机构,所述接袋机构包括提升气缸、固定板、摆尾气缸、铰链和扶袋弧形套筒,推袋机构包括推袋气缸、菌袋盒、光电检测开关、菌棒控制气缸、挡片和菌棒料口,所述扶袋弧形套筒的进料端与下弧形接袋片的出料端位置对应,扶袋弧形套筒的下端通过铰链分别与固定板和摆尾气缸的输出端建立连接,固定板的下端与提升气缸的运动端建立连接,所述推袋气缸水平放置,推袋气缸的运动端与菌袋盒的入口位置对应,所述菌棒料口置于菌袋盒的上部,光电检测开关置于菌袋盒的下部,挡板置于菌棒料口下端的菌袋盒内部,所述菌棒控制气缸水平安装在菌袋盒外壁上,菌棒控制气缸的运动端与菌袋盒内部的挡板建立连接,所述扶袋弧形管套置于推袋气缸的运动端与菌袋盒的入口之间,所述窝口留孔装置的操作端置于推袋气缸的运动端与菌袋盒的入口之间位置的上部。所述插棒装置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同轴安装的螺旋料斗、顶盘和底盘,所述螺旋料斗上设有弧形出料管,所述弧形出料管的出料口与菌棒料口的位置对应,顶盘的下端设有衔铁,底盘的上端设有脉冲电磁铁,所述衔铁和脉冲电磁铁建立连接。所述底盘和顶盘之间设有板弹簧组件。所述灌装装置包括螺旋绞龙头、灌装料斗、灌料筒和压料内轴,灌装料斗内设有水平设置的螺旋绞龙外轴,所述螺旋绞龙外轴的一端与压料内轴的一端同轴连接,螺旋绞龙外轴的另一端穿过灌料筒与螺旋绞龙头建立连接,所述压料内轴的另一端连接动力装置,压料内轴上套设有电磁离合器组件。所述灌料筒的出口端设有压料环。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效果:本技术各个部分紧密衔接,减小了整个装置的体积,缩短了物料在各个环节的传递距离,并且采用灌装、窝口、插棒作业全自动化工况转化,不仅大大提高了装袋机的工作效率,而且减少了工人的工作量,自动化控制操作比人工操作更加精准,本技术适合用于全自动菌袋包装生产一体机上,也适用于大批量的菌袋包装生产线上。【附图说明】图1:整机结构示意图;图2:以灌装、窝口留孔工位主视图;图3:传袋装置结构局部后视图;图4:插棒装置结构局部示意图;图5:菌袋工位转换装置结构后视图。图中1.灌装装置,2.传袋装置,3.第二机架,4.插棒装置,5.自动控制柜,6.第三机架,7.菌袋工位转换装置,8.窝口留孔装置,9.第一机架,1-1.左电磁离合器,1-2.右电磁离合器,1-3.灌料筒,1-4.压料环,1-5.螺旋绞龙头,1-6.压料内轴,1-7动力装置,1-8.螺旋绞龙外轴,1-9灌装料斗,2-1.合页式接袋套筒,2-2.链条,2-3.减速电机,2-4.弧形轨道,2-5.导向轮,2-6.左支撑板,2-7.第一光轴,2-8.丝杆,2-9.丝杆螺母架,2-10.导向板,2-11第一直线轴承,2-12.链轮,2-13.右支撑板,2_14右限位开关,2-15.丝杆螺母,2-16.第二直线轴承,2-17.第二光轴,2-18.左限位开关,2-19.下弧形接袋片,4-1.螺旋料斗,4-2.脉冲电磁铁,4-3.衔铁,4-4.底盘,4-5.板弹簧组件,4-6.弧形出料管,4-7.顶盘,4-8.菌棒控制气缸,4-9.挡片,7-1.菌棒料口,7-2.菌袋盒,7-3.推袋气缸,7-4.扶袋弧形套筒,7-5.铰链,7-6.摆尾气缸,7-7.提升气缸,7-8.固定板,7-9.光电检测开关,8-1.窝口机手爪。【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一种自动控制食用菌袋灌装、窝口、插棒装置,包括灌装装置1、传袋装置2、窝口留孔装置8、菌袋工位转换装置7、插棒装置4、自动控制柜5、第一机架9、第二机架3和第三机架6,所述第一机架9、第二机架3和第三机架6呈L形排列,灌装装置I和传袋装置2置于第一机架9上,所述窝口留孔装置8置于第二机架3上,插棒装置4和自动控制柜5置于第三机架6上,所述灌装装置I的出口工位与传袋装置2的传送入口工位对应,传袋装置2的传送末端工位与菌袋工位转换装置7接收工位相对应,菌袋工位转换装置7分别与窝口留孔装置8操作工位和插棒装置4的出料口工位配合对应,自动控制柜5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灌装装置1、传袋装置2、窝口留孔装置8、菌袋工位转转换置和插棒装置4。所述传袋装置2包括减速电机2-3和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左支撑板2-62-6、右支撑板2-132-13、第一光轴2_7、第二光轴2_17、配套的丝杆螺母2_15和丝杆2-8、左限位开关2-18、右限位开关2-14、丝杆螺母架2_9、第一直线轴承2_11、第二直线轴承2-16、导向板2-10、导向轮2-5、弧形轨道2-4、下弧形接袋片2_19、链轮2_12和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控制食用菌袋灌装、窝口、插棒装置,包括灌装装置(1)、传袋装置(2)、窝口留孔装置(8)、菌袋工位转换装置(7)、插棒装置(4)、自动控制柜(5)、第一机架(9)、第二机架(3)和第三机架(6),其特征在于:灌装装置(1)和传袋装置(2)置于第一机架(9)上,所述窝口留孔装置(8)置于第二机架(3)上,插棒装置(4)和自动控制柜(5)置于第三机架(6)上,所述灌装装置(1)的出口工位与传袋装置(2)的传送入口工位对应,传袋装置(2)的传送末端工位与菌袋工位转换装置(7)接收工位相对应,菌袋工位转换装置(7)分别与窝口留孔装置(8)的操作工位和插棒装置(4)的出料口工位配合对应,自动控制柜(5)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灌装装置(1)、传袋装置(2)、窝口留孔装置(8)、菌袋工位转转换置和插棒装置(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宏卓梁艺罗智勇陈德运许家忠张力刘春志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