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型钢的改良支撑装置,建筑型钢用以结合一建筑板,支撑装置包括一用以结合定位建筑型钢与一支撑梁的支撑单元,及一用以结合建筑型钢与支撑单元的结合单元;支撑单元包括一设置于支撑梁上以支撑建筑型钢的底部、一自建筑型钢的底部的一侧缘向上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一自相反于第一延伸部的底部的另一侧缘向上延伸的第二延伸部、一自第一延伸部顶缘朝向第二延伸部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部、一自第二延伸部顶缘朝向第一延伸部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撑部,及一自第一支撑部相反于第一延伸部的侧缘向上延伸的第一定位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强度高;可避免藏污纳垢;定位效果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特别是指一种建筑型钢的改良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结合装置虽然可以有效结合建筑型钢与梁柱,但是,仍具有下列缺点有待改进:1.结构强度低;2.卫生状况堪忧:容易藏污纳垢进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建筑型钢的改良支撑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筑型钢的改良支撑装置,所述建筑型钢用以结合一建筑板,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一用以结合定位所述建筑型钢与一支撑梁的支撑单元,及一用以结合所述建筑型钢与所述支撑单元的结合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包括一设置于所述支撑梁上以支撑所述建筑型钢的底部、一自所述建筑型钢的底部的一侧缘向上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一自相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底部的另一侧缘向上延伸的第二延伸部、一自所述第一延伸部顶缘朝向所述第二延伸部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部、一自所述第二延伸部顶缘朝向所述第一延伸部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撑部,及一自所述第一支撑部相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侧缘向上延伸的第一定位部,其中,所述建筑型钢的底部、第一、二延伸部,及第一、二支撑部相配合界定出一容置空间,而所述第一、二支撑部间形成有一连通所述容置空间的间距,所述第一定位部抵靠于所述建筑型钢上,并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相配合将所述建筑型钢容置定位于所述间距中;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一自所述第二支撑部相反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侧缘向下延伸并扣合于所述建筑型钢上的第二定位部;所述结合单元包括多个螺合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建筑型钢的第一结合件,及多个螺合所述建筑板与所述建筑型钢的螺合件。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1.结构强度高:利用所述支撑单元对向延伸的第一、二支撑部承载所述建筑板的底层、第一陶瓷棉层,及岩棉层,使所述建筑型钢仅需承载顶层,因而减轻了所述建筑型钢的负载,有效避免所述建筑型钢因负载过大发生变形损坏,进而提高了整体的结构强度。2.避免藏污纳垢:由于所述建筑板的底层、第一陶瓷棉层,及岩棉层叠置于所述第一、二支撑部上,大幅缩减了所述建筑板的顶层相对于所述支撑梁间的距离,有效避免藏污纳垢的发生,维持人们的身体健康。3.定位效果佳:利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相配合,而将所述建筑型钢容置定位于所述间距中,避免所述建筑型钢产生偏移,具有良好的定位效果;利用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配合更能将所述建筑型钢有效地定位于所述间距中,有效防止所述建筑型钢产生偏移,增加定位所述建筑型钢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应用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型钢的改良支撑装置2,所述建筑型钢200用以结合一建筑板300,所述支撑装置2包括一用以结合定位所述建筑型钢200与一支撑梁400的支撑单元21,及一用以结合所述建筑型钢200与所述支撑单元21的结合单元22。所述支撑单元21包括一设置于所述支撑梁400上以支撑所述建筑型钢200的底部211、一自所述建筑型钢200的底部211的一侧缘向上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12、一自相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212的底部211的另一侧缘向上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13、一自所述第一延伸部212顶缘朝向所述第二延伸部213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部214、一自所述第二延伸部213顶缘朝向所述第一延伸部212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撑部215,及一自所述第一支撑部214相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212的侧缘向上延伸的第一定位部216,其中,所述建筑型钢200的底部211、第一、二延伸部212、213,及第一、二支撑部214、215相配合界定出一容置空间210,而所述第一、二支撑部214、215间形成有一连通所述容置空间210的间距D,所述第一定位部216抵靠于所述建筑型钢200上,并与所述第二支撑部215相配合将所述建筑型钢200容置定位于所述间距D中;所述结合单元22包括多个螺合所述第一定位部216与所述建筑型钢200的第一结合件221,及多个螺合所述建筑板300与所述建筑型钢200的螺合件222。所述支撑单元21还包括一自所述第二支撑部215相反于所述第二延伸部213的侧缘向下延伸并扣合于所述建筑型钢200上的第二定位部217。所述支撑单元21的底部211焊接于所述支撑梁400上。所述建筑板300包括一同时靠抵于所述支撑单元21的第一、二支撑部214、215上的底层301、一叠置于所述底层301上的第一陶瓷棉层302、一叠置于所述第一陶瓷棉层302上的岩棉层303,及一叠置于所述建筑型钢200上的顶层304 ;所述螺合件222将所述顶层304螺合于所述建筑型钢200上。通过上述设计,本技术具有下列优点:1.结构强度高:利用所述支撑单元21对向延伸的第一、二支撑部214、215承载所述建筑板300的底层301、第一陶瓷棉层302,及岩棉层303,使所述建筑型钢200仅需承载顶层304,因而减轻了所述建筑型钢200的负载,有效避免所述建筑型钢200因负载过大发生变形损坏,进而提高了整体的结构强度。2.避免藏污纳垢:由于所述建筑板300的底层301、第一陶瓷棉层302,及岩棉层303叠置于所述第一、二支撑部214、215上,大幅缩减了所述建筑板300的顶层304相对于所述支撑梁400间的距离,有效避免藏污纳垢的发生,维持人们的身体健康。3.定位效果佳:利用所述第一定位部216与所述第二支撑部215相配合,而将所述建筑型钢200容置定位于所述间距D中,避免所述建筑型钢200产生偏移,具有良好的定位效果;利用所述第二定位部217与所述第一定位部216相配合更能将所述建筑型钢200有效地定位于所述间距D中,有效防止所述建筑型钢200产生偏移,增加定位所述建筑型钢200的效果。以上所述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建筑型钢的改良支撑装置,所述建筑型钢用以结合一建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一用以结合定位所述建筑型钢与一支撑梁的支撑单元,及一用以结合所述建筑型钢与所述支撑单元的结合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包括一设置于所述支撑梁上以支撑所述建筑型钢的底部、一自所述建筑型钢的底部的一侧缘向上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一自相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底部的另一侧缘向上延伸的第二延伸部、一自所述第一延伸部顶缘朝向所述第二延伸部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部、一自所述第二延伸部顶缘朝向所述第一延伸部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撑部,及一自所述第一支撑部相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侧缘向上延伸的第一定位部,其中,所述建筑型钢的底部、第一、二延伸部,及第一、二支撑部相配合界定出一容置空间,而所述第一、二支撑部间形成有一连通所述容置空间的间距,所述第一定位部抵靠于所述建筑型钢上,并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相配合将所述建筑型钢容置定位于所述间距中;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一自所述第二支撑部相反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侧缘向下延伸并扣合于所述建筑型钢上的第二定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型钢的改良支撑装置,所述建筑型钢用以结合一建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一用以结合定位所述建筑型钢与一支撑梁的支撑单元,及一用以结合所述建筑型钢与所述支撑单元的结合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包括一设置于所述支撑梁上以支撑所述建筑型钢的底部、一自所述建筑型钢的底部的一侧缘向上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一自相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底部的另一侧缘向上延伸的第二延伸部、一自所述第一延伸部顶缘朝向所述第二延伸部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部、一自所述第二延伸部顶缘朝向所述第一延伸部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撑部,及一自所述第一支撑部相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侧缘向上延伸的第一定位部,其中,所述建筑型钢的底部、第一、二延伸部,及第一、二支撑部相配合界定出一容置空间,而所述第一、二支撑部间形成有一连通所述容置空间的间距,所述第一定位部抵靠于所述建筑型钢上,并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相配合将所述建筑型钢容置定位于所述间距中;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一自所述第二支撑部相反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侧缘向下延伸并扣合于所述建筑型钢上的第二定位部;所述结合单元包括多个螺合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建筑型钢的第一结合件,及多个螺合所述建筑板与所述建筑型钢的螺合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磊,
申请(专利权)人:刘磊,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