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庆华专利>正文

分解和延缓运输工具惯性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61068 阅读:2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分解和延缓运输工具惯性的方法,它在于将运输工具分解为至少两部分,在各部分之间加上一个弹性间隙,因而,起步和制动时用较小的力逐个克服惯性,从而减少起步时间,缩短刹车距离,达到节省能源,减少机件磨损,提高安全性能,特别适合于交通及运输工具克服惯性之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交通及运输工具在分解惯性和延缓惯性力的方法。
技术介绍
汽车和火车等交通工具的质量大,惯性亦大,致使车辆在起步和制动时都需要很大的动力来克服自身的惯性;火车在克服惯性方面有“压钩”技术,但是也有一定缺陷,比如在起步时,如压钩是拉紧的则需要后退将压钩拉开;而汽车等在克服惯性方面只是在刹车系统一再改进,如ABS技术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在起步和制动时用较小的力逐个克服惯性,从而减少起步时间,缩短刹车距离,达到节省能源,减少机件磨损,提高安全性能的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其特征在于将运输工具分解为至少两部分,在各部分之间加上一个弹性间隙。 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由于将运输工具分解为两部分或若干部分,在各部分之间加上一个弹性间隙,则惯性同时被分解为若干部分,在运动状态变化时,被分解的各个部分由于弹性间隙的作用,会陆续产生运动,而不是同时运动,在起步和制动时用较小的力逐个克服惯性,从而减少起步时间,缩短刹车距离,达到节省能源,减少机件磨损,更重要的是提高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起步时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运动时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制动时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起步时示意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运动时示意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制动时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 以汽车为例见图1-图3 在汽车底盘和车身(或称动力部分与被牵引部分)之间加上一个弹性间隙,该弹性间隙为弹簧,使底盘在运动的同时,车身由于惯性会延迟一段时间作出运动,即在运动状态变化时,底盘和车身之间有一个时间差(与间隙的大小,弹性系数和车身质量有关),也可以看作是在车辆的水平方向上加上一个减震,则动力或制动力只需作用于直接连接的一部分即可使车辆作出相应移动或静止。 如图1所示,为车辆起步和加速时的状态,底盘在运动时,车身由于惯性会在底盘运动后在弹簧的带动下开始移动,则只需施加能够克服底盘惯性的动力即可使车辆起步,起步后再带动车身作出移动。 如图2所示,为车辆静止和匀速运动时的状态,车身和底盘之间相对静止,则弹簧不受力,为正常状态。 如图3所示,为车辆减速和制动时的状态,底盘受到制动力减速时,车身由于惯性会继续移动,车身会在底盘静止后才静止,就是把整个车辆的惯性分解为两部分,这样制动力就会很容易地将底盘制动。 实施例2 以火车为例见图4-图6 在火车每个车厢之间加上一个弹性间隙,该弹性间隙为弹簧。 如图4所示,为多节车厢起步和加速时的状态,在第一节动力车厢起步和加速时,后边的车厢由于惯性和弹性间隙的作用会陆续作出移动,动力只需先作出克服第一节车厢惯性的动力即可使车辆移动,第一节车厢移动后陆续带动后边车厢,这样用较小的动力即可使整列车移动,而勿须在起步时就施加作用于整列车厢的动力,相当于现有的“压钩”技术,不同的是这个间隙是弹性的,无须在起步时后退使间隙拉大。 如图5所示,为多节车厢静止和匀速运动时的状态,由于弹性间隙的作用,与正常车辆相同。 如图6所示,为多节车厢减速和制动时的状态,各节车厢分别制动时,与单个车辆相同,制动力只需克服单节车厢即可;只制动第一节车厢时,后边车厢由于弹性间隙的作用会相继减速,在最后一节减速时惯性达到最大,也就是在弹性间隙都压缩为0时惯性才会达到最高点,在制动期间惯性是逐渐加大,而速度是逐渐降低。权利要求一种,其特征在于将运输工具分解为至少两部分,在各部分之间加上一个弹性间隙。全文摘要一种,它在于将运输工具分解为至少两部分,在各部分之间加上一个弹性间隙,因而,起步和制动时用较小的力逐个克服惯性,从而减少起步时间,缩短刹车距离,达到节省能源,减少机件磨损,提高安全性能,特别适合于交通及运输工具克服惯性之用。文档编号B62D24/04GK101353055SQ20071001641公开日2009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25日专利技术者刘庆华 申请人:刘庆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解和延缓运输工具惯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运输工具分解为至少两部分,在各部分之间加上一个弹性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庆华
申请(专利权)人:刘庆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