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毛林专利>正文

折叠式伞把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9925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折叠式伞把车,包括一对侧支架、折叠后撑杆、折叠底撑杆,所述侧支架包括推杆、与推杆的前端部转动连接的前轮支架、后轮支架,前轮支架与后轮支架的末端分别设有滚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包括支撑杆和支撑杆底部的支撑件的支撑杆组件,支撑杆与后轮支架平行设置,并通过滑套与一侧后轮支架相对滑动连接,支撑杆组件与前轮支架顶端间相对转动连接,车体折叠时,支撑件底部与2个后滚轮构成支撑平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伞把车折叠后,支撑件与2个后滚轮构成3点支撑,能使伞把车直立处于稳定状态;且在车体打开和折叠时,不必进行额外的操作,使用方便。(*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童车,具体涉及一种可收缩或可折叠的伞把车。
技术介绍
折叠式伞把车是儿童推车中的一种,在现有技术中,折叠式伞把车包括一对侧支架、与所述侧支架的后部相连接的折叠后撑杆、与所述侧支架的底部相连接的折叠底撑杆,所述侧支架包括推杆、与推杆的前端部枢轴连接的前轮支架、与所述推杆的前端部枢轴连接的后轮支架,所述前轮支架与后支架的末端分别设有滚轮;所述左、右侧支架上分别连接有一个侧扶手杆。当伞把车被携带或放置时,为减小占用空间,需要进行两个方向的折叠,一是转动前轮支架,使前轮与推杆伞把相对运动靠拢折叠;二是两侧推杆、支架互相靠拢折叠,从而,折叠后的伞把车占地空间小,易于存放,也可以通过着地的后轮组件推行。然而,此时的伞把车,只有两个后轮着地,二点无法构成平面定位,因此不能直立放置,斜靠物体时也会因后轮滚动而摔倒,只能平放,放置不太方便,虽然整体体积缩小,占地面积仍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折叠后可以直立放置,占地面积小的折叠式伞把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折叠式伞把车,包括一对侧支架、与所述侧支架的后部相连接的折叠后撑杆、与所述侧支架的底部相连接的折叠底撑杆,所述侧支架包括推杆、与推杆的前端部转动连接的前轮支架、与所述推杆的前端部转动连接的后轮支架,所述前轮支架与后轮支架的末端分别设有滚轮,还设有一支撑杆组件,所述支撑杆组件至少包括支撑杆和固定连接在支撑杆底部的支撑件,支撑杆与后轮支架平行设置,并通过至少2个滑套与一侧后轮支架相对滑动连接,支撑杆组件与前轮支架顶端间相对转动连接,其转轴位于前轮支架自前滚轮至前轮支架与推杆间连接转轴的方向的延长线上,车体折叠时,支撑件底部与2个后滚轮构成支撑平面。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杆组件中包括有连动杆,所述支撑杆顶端与前轮支架顶端间经过连动杆构成转动连接,其中,连动杆一端与所述前轮支架顶端经转轴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杆顶端经转轴连接。为减小支撑杆与后轮支架间的间距,又不影响3点支撑的效果,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杆下端向背离后轮支架方向弯折,从而,使该支撑点与两后轮连线间有一定的距离,保证折叠后的伞把车重心位于该三个支撑点构成的三角形内。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滑套固定连接在后轮支架上,滑套前端开孔,所述支撑杆穿在滑套前端的孔内,并与其滑动连接。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伞把车在打开状态时,推杆与前轮支架基本呈直线布置,支撑杆的长度小于后轮支架的长度,其底部支撑件不会着地;当折叠时,前轮支架与推杆间相对转动,前轮向伞把方向靠拢,转轴则向后轮一侧相对运动,由于支撑杆连接于前轮支架顶端,在此过程中,会由前轮支架推动,向后轮方向滑移,最终在折叠完成时,支撑件着地,起支撑作用。此时,后轮支架与推杆连接点至支撑杆与前轮支架连接点的距离加上支撑杆的长度,和后轮支架与推杆连接点至地面的距离基本相同。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由于本技术设置了支撑杆组件,当伞把车折叠后,支撑件与2个后滚轮构成3点支撑,能使伞把车直立处于稳定状态;2.支撑杆组件可相对后轮支架自行滑动,在车体打开时,支撑杆会自动收回,不会影响伞把车的推行;由于该滑动是利用前轮支架的转动自动进行的,不必进行额外的操作,使用方便。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折叠过程的示意图;附图3为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推杆;、前轮支架;、后轮支架;、后滚轮;、折叠后撑杆;、折叠底撑杆;、支撑杆;、支撑件;、连动杆;、滑套;、前滚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参见附图1至3所示,一种折叠式伞把车,包括一对侧支架、与所述侧支架的后部相连接的折叠后撑杆5、与所述侧支架的底部相连接的折叠底撑杆6,所述侧支架包括推杆1、与推杆1的前端部转动连接的前轮支架2、与所述推杆1的前端部转动连接的后轮支架3,所述前轮支架2与后轮支架3的末端分别设有滚轮;还设有一支撑杆组件,所述支撑杆组件主要由支撑杆7、固定连接在支撑杆7底部的支撑件8、及连动杆9构成,支撑杆7与后轮支架3平行设置,支撑杆7下端向背离后轮支架方向弯折,在一侧后轮支架3上固定连接有2个滑套10,滑套10前端开孔,所述支撑杆7穿在滑套10前端的孔内,并与其滑动连接;所述支撑杆7顶端与前轮支架2顶端间经过连动杆9构成转动连接,其中,连动杆9一端与所述前轮支架2顶端经转轴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杆7顶端经转轴连接,连动杆9与前轮支架2之间的转轴位于前轮支架自前滚轮11至前轮支架2与推杆1间连接转轴的方向的延长线上,车体折叠时,支撑件8底部与2个后滚轮4构成支撑平面。权利要求1.一种折叠式伞把车,包括一对侧支架、与所述侧支架的后部相连接的折叠后撑杆、与所述侧支架的底部相连接的折叠底撑杆,所述侧支架包括推杆、与推杆的前端部转动连接的前轮支架、与所述推杆的前端部转动连接的后轮支架,所述前轮支架与后轮支架的末端分别设有滚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一支撑杆组件,所述支撑杆组件至少包括支撑杆和固定连接在支撑杆底部的支撑件,支撑杆与后轮支架平行设置,并通过至少2个滑套与一侧后轮支架相对滑动连接,支撑杆组件与前轮支架顶端间相对转动连接,其转轴位于前轮支架自前滚轮至前轮支架与推杆间连接转轴的方向的延长线上,车体折叠时,支撑件底部与2个后滚轮构成支撑平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伞把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组件中包括有连动杆,所述支撑杆顶端与前轮支架顶端间经过连动杆构成转动连接,其中,连动杆一端与所述前轮支架顶端经转轴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杆顶端经转轴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伞把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下端向背离后轮支架方向弯折。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伞把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套固定连接在后轮支架上,滑套前端开孔,所述支撑杆穿在滑套前端的孔内,并与其滑动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折叠式伞把车,包括一对侧支架、折叠后撑杆、折叠底撑杆,所述侧支架包括推杆、与推杆的前端部转动连接的前轮支架、后轮支架,前轮支架与后轮支架的末端分别设有滚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包括支撑杆和支撑杆底部的支撑件的支撑杆组件,支撑杆与后轮支架平行设置,并通过滑套与一侧后轮支架相对滑动连接,支撑杆组件与前轮支架顶端间相对转动连接,车体折叠时,支撑件底部与2个后滚轮构成支撑平面。本技术伞把车折叠后,支撑件与2个后滚轮构成3点支撑,能使伞把车直立处于稳定状态;且在车体打开和折叠时,不必进行额外的操作,使用方便。文档编号B62B7/06GK2811100SQ20052007161公开日2006年8月30日 申请日期2005年5月10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10日专利技术者张建松, 周毛林 申请人:周毛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式伞把车,包括一对侧支架、与所述侧支架的后部相连接的折叠后撑杆[5]、与所述侧支架的底部相连接的折叠底撑杆[6],所述侧支架包括推杆[1]、与推杆[1]的前端部转动连接的前轮支架[2]、与所述推杆[1]的前端部转动连接的后轮支架[3],所述前轮支架[2]与后轮支架[3]的末端分别设有滚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一支撑杆组件,所述支撑杆组件至少包括支撑杆[7]和固定连接在支撑杆[7]底部的支撑件[8],支撑杆[7]与后轮支架[3]平行设置,并通过至少2个滑套[10]与一侧后轮支架[3]相对滑动连接,支撑杆组件与前轮支架[2]顶端间相对转动连接,其转轴位于前轮支架[2]自前滚轮[11]至前轮支架与推杆[1]间连接转轴的方向的延长线上,车体折叠时,支撑件[8]底部与2个后滚轮[4]构成支撑平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松周毛林
申请(专利权)人:周毛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