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晶振体控制的超再生无线电接收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96695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2 07: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由晶振体控制的超再生无线电接收机,包括第一电阻至第七电阻、第一电容至第八电容、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电感、天线、晶振体、放大器和电源,电源的正极分别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第三电阻的第一端、第二电容的第一端、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和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由晶振体控制的超再生无线电接收机由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组成高频多谐振荡器,以同样的频率对晶振体反馈通路中产生的RF振荡信号进行开关,天线接收到的信号经电感与阻容元件进行滤波调制处理后再由放大器放大输出信号,本发明专利技术工作频率灵敏度稳定,抗干扰能力强,选择性强,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线电接收机,尤其涉及一种由晶振体控制的超再生无线电接收机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无线电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无线电技术是通过无线电波传播信号的技术,其原理在于,导体中电流强弱的改变会产生无线电波,利用这一现象,通过调制可将信息加载于无线电波之上,当电波通过空间传播到达收信端,电波引起的电磁场变化又会在导体中产生电流,通过解调将信息从电流变化中提取出来,就达到了信息传递的目的,在进行短距离通讯的时候,无线电技术被广泛运用,其中大部分无线电接收机都采用超再生接收电路,超再生电路用输入信号来影响本地振荡信号,超再生接收机是一个受间歇振荡控制的高频振荡器,振荡频率和发射器的发射频率相一致,而间歇振荡是在高频振荡的振荡过程中产生的,反过来又控制着高频振荡器的振荡和间歇,而间歇振荡的频率是由电路的参数决定,传统的超再生接收机灵敏度在全波段不稳定,起伏较大,选择性差,抗干扰能力差,频率稳定性差,易产生频率漂移,近距接收时易产生阻塞。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由晶振体控制的超再生无线电接收机。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由晶振体控制的超再生无线电接收机,包括第一电阻至第七电阻、第一电容至第八电容、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电感、天线、晶振体、放大器和电源,所述电源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晶振体的第一端和所述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感的第二端和所述天线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晶振体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放大器的输出端为信号输出端,所述第电源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由晶振体控制的超再生无线电接收机由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组成高频多谐振荡器,以同样的频率对晶振体反馈通路中产生的RF振荡信号进行开关,天线接收到的信号经电感与阻容元件进行滤波调制处理后再由放大器放大输出信号,本专利技术工作频率灵敏度稳定,抗干扰能力强,选择性强,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由晶振体控制的超再生无线电接收机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由晶振体控制的超再生无线电接收机,包括第一电阻R1至第七电阻R7、第一电容C1至第八电容C8、第一三极管T1、第二三极管T2、电感L、天线ANT、晶振体Z、放大器U和电源E,电源E的正极分别与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和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和第一三极管T1的集电极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和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T1的基极和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和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第二三极管T2的发射极、晶振体Z的第一端和电感L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分别与电感L的第二端和天线ANT连接,第二三极管T2的发射极分别与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和晶振体Z的第二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和第八电容C8的第一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和放大器U的输出端连接,放大器U的输出端为信号输出端,第电源E的负极分别与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第八电容C8的第二端和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连接。本专利技术由晶振体控制的超再生无线电接收机的工作原理如下所示:接收机由第一三极管T1和第二三极管T2组成高频多谐振荡器,以同样的频率对晶振体Z反馈通路中产生的RF振荡信号进行开关,天线ANT接收到的信号经电感L与阻容元件进行滤波调制处理后再由放大器U放大输出信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由晶振体控制的超再生无线电接收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阻至第七电阻、第一电容至第八电容、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电感、天线、晶振体、放大器和电源,所述电源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晶振体的第一端和所述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感的第二端和所述天线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晶振体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放大器的输出端为信号输出端,所述第电源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由晶振体控制的超再生无线电接收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阻
至第七电阻、第一电容至第八电容、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电感、天线、
晶振体、放大器和电源,所述电源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
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
四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
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
基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五电
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毅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博智维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