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醒酒装置,包括:倒酒部,倒酒部一端为具有敞口的空腔,另一端具有负压管和下液管,负压管和下液管与空腔相导通,负压管位于下液管上方,下液管的内径不大于混流道的上口的内径;混合部,混合部的下部设有上小下大的喇叭状的混流道,混流道贯穿混合部底端,混合部的上部设有酒腔,酒腔延伸至混合部上端面形成敞口,混合部的中部设有混合腔,酒腔、混合腔和混流道依次连通。使用时,该组合醒酒装置负压管和下液管插入酒瓶口内。从倒酒部倒出的葡萄酒,流入混合部的酒腔中。酒腔中的葡萄酒经过混合腔流入混流道,最终从混流道流出。空气与葡萄酒在混流道中充分混合,达到快速醒酒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葡萄酒器具,特别涉及一种组合醒酒装置。
技术介绍
通常瓶装葡萄酒在开启后不宜立即直接饮用,而是需要先进行醒酒,因为长时间密封在瓶体内的葡萄酒开瓶后会有一股异味,葡萄酒内的一些物质得不到充分氧化而影响其口感和香气。一般的做法是在开瓶之后,把葡萄酒倒入酒杯内不停晃动或者倒入容积较大的器皿中增大葡萄酒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让葡萄酒与空气充分接触进行氧化,充分氧化后的葡萄酒的味道和口感更加好,而且会释放出更深层的香气,饮用起来更香醇。充分氧化葡萄酒的过程即为醒酒,而在整个醒酒的过程中,葡萄酒一直处于静止的状态或者被轻微晃动的状态,这使醒酒往往需要等待很长的一段时间,如此会影响饮用者的心情,而如果缩短醒酒的时间,则无法保障葡萄酒的品质。人们发现将大量的空气与葡萄酒混合,可以缩短醒酒所需的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合醒酒装置。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组合醒酒装置,包括:倒酒部,倒酒部一端为具有敞口的空腔,另一端具有负压管和下液管,负压管和下液管与空腔相导通,负压管位于下液管上方,下液管的内径不大于混流道的上口的内径;混合部,混合部的下部设有上小下大的喇叭状的混流道,混流道贯穿混合部底端,混合部的上部设有酒腔,酒腔延伸至混合部上端面形成敞口,混合部的中部设有混合腔,酒腔、混合腔和混流道依次连通。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组合醒酒装置使用时,负压管和下液管插入酒瓶口内,倒酒部外侧设置的胶环与酒瓶口紧密配合。倾斜酒瓶时,葡萄酒经下液管流入倒酒部的空腔,然后从空腔的敞口倒出。倒酒部中通过其上方设置的负压管与外界连通,外界空气可以通过负压管进入酒瓶,以平衡葡萄酒流出造成的酒瓶内的负压。从倒酒部倒出的葡萄酒,流入混合部的酒腔中。酒腔中的葡萄酒经过混合腔流入混流道,最终从混流道流出。下液管可以限制从中流出的葡萄酒的流量,使流入酒腔的葡萄酒不多于流出酒腔的葡萄酒,避免了葡萄酒在酒腔内囤积。由于文丘里作用,葡萄酒经过混合腔流入混流道时,混合腔与混流道的连接部压力降低,空气从酒腔进入混合腔与混流道的连接部。空气与葡萄酒在混流道中充分混合,达到快速醒酒的目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下液管内设有限流装置。限流装置可以为限流孔,也可以为限流板。葡萄酒通过下液管设置的限流装置流下,使其流速基本稳定,避免了由于流速过快导致空气与葡萄酒混合不均匀,从而降低醒酒的效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限流装置为限流板,限流板固定在下液管与空腔的连接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压管还具有导气管,导气管与负压管固定连接,且导气管与负压管内部向连通。导气管可以插入酒瓶底部,避免了葡萄酒进入负压管。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下液管的内径为混流道的上口的内径的0.3?0.9倍。由此,经下液管流出葡萄酒在混流道中与空气混合的效率好,醒酒效果也更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混合部还设有滤酒网,滤酒网设于酒腔的敞口处。滤酒网可以滤除葡萄酒中的固体杂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混合部的外壁设有防滑带。防滑带可以增加混合部的握持性,避免其滑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组合醒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组合醒酒装置的倒酒部的俯视图。图3为图2所示倒酒部沿A-A的剖视图。图4为图1所示组合醒酒装置的混合部的俯视图。图5为图1所示混合部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组合醒酒装置的倒酒部的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组合醒酒装置的混合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图1至图5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组合醒酒装置,包括倒酒部I和混合部2。倒酒部I 一端为具有敞口的空腔1,另一端具有负压管12和下液管13。负压管12和下液管13与空腔11相导通。负压管12位于下液管13上方。负压管12还具有导气管121。导气管121与负压管12固定连接,且导气管121与负压管12内部向连通。导气管121可以插入酒瓶底部,避免了葡萄酒进入负压管导致下液管13中葡萄酒流出不畅。为了使空气能够顺利地进入混流道23,酒腔21中不能有葡萄酒滞留,因此下液管的内径a —般不能大于混流道的上口的内径b。本实施例中,a为b的0.6倍。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下液管的内径a还可以为混流道的上口的内径b的0.3倍或者0.9倍。混合部2的下部设有上小下大的喇叭状的混流道23。混流道23贯穿混合部2底端。混合部2的上部设有酒腔21。酒腔21延伸至混合部2上端面形成敞口。混合部2的中部设有混合腔22。酒腔21、混合腔22和混流道23依次连通。混合部2的外壁还设有防滑带25。防滑带25可以增加混合部2的握持性,避免其滑落。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组合醒酒装置使用时,负压管12和下液管13插入酒瓶口内,倒酒部I外侧设置的胶环14与酒瓶口紧密配合。倾斜酒瓶时,葡萄酒经下液管13流入倒酒部I的空腔11,然后从空腔11的敞口倒出。倒酒部I通过其上方设置的负压管12与外界连通,外界空气可以通过负压管12进入酒瓶,以平衡葡萄酒流出造成的酒瓶内的负压。从倒酒部I倒出的葡萄酒,流入混合部2的酒腔21中。酒腔21中的葡萄酒经过混合腔22流入混流道23,最终从混流道23流出。下液管13可以限制从中流出的葡萄酒的流量,使流入酒腔的葡萄酒不多于流出酒腔的葡萄酒,避免了葡萄酒在酒腔21内囤积。由于文丘里作用,葡萄酒经过混合腔22流入混流道23时,混合腔22与混流道23的连接部压力降低,空气从酒腔21进入混合腔22与混流道23的连接部。空气与葡萄酒在混流道23中充分混合,达到快速醒酒的目的。实施例2图6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组合醒酒装置的倒酒部I。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下液管13内设有限流装置。在本实施例中,限流装置为限流板131,限流板131固定在下液管13与空腔11的连接部。在另外的实施例中,限流装置还可以为限流孔。葡萄酒通过下液管13设置的限流装置流下,使其流速基本稳定,避免了由于流速过快导致空气与葡萄酒混合不均匀,从而降低醒酒的效果。实施例3图7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组合醒酒装置的倒酒部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混合部2还设有滤酒网24,滤酒网24设于酒腔21的敞口处。滤酒网24可以滤除葡萄酒中的固体杂质。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组合醒酒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倒酒部,所述倒酒部一端为具有敞口的空腔,另一端具有负压管和下液管,所述负压管和所述下液管与所述空腔相导通,所述负压管位于所述下液管上方; 混合部,所述混合部的下部设有上小下大的喇叭状的混流道,所述下液管的内径不大于所述混流道的上口的内径,所述混流道贯穿混合部底端,所述混合部的上部设有酒腔,所述酒腔延伸至混合部上端面形成敞口,所述混合部的中部设有混合腔,所述酒腔、所述混合腔和所述混流道依次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醒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液管内设有限流装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醒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装置为限流板,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组合醒酒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倒酒部,所述倒酒部一端为具有敞口的空腔,另一端具有负压管和下液管,所述负压管和所述下液管与所述空腔相导通,所述负压管位于所述下液管上方;混合部,所述混合部的下部设有上小下大的喇叭状的混流道,所述下液管的内径不大于所述混流道的上口的内径,所述混流道贯穿混合部底端,所述混合部的上部设有酒腔,所述酒腔延伸至混合部上端面形成敞口,所述混合部的中部设有混合腔,所述酒腔、所述混合腔和所述混流道依次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振帮,
申请(专利权)人:陈振帮,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