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畦垄式湿种栽培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89509 阅读:4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0 22:22
一种水稻畦垄式湿种栽培技术,包括下述步骤:(1)肥稻轮作,冬季播种绿肥:冬季农闲时种植紫云英或大豆或油菜,或秸秆还田,养地用地相结合,生物修复土壤肥力;(2)作畦直播:水耕作畦,畦面宽3-5米,沟宽与沟深各0.3-0.5米,芽谷按畦定量直播;(3)稻作灌溉:采用湿种旱管灌溉模式,按生育期水浆管理:在满足水稻生理需水前提下的节制用水,利用自然降雨,除施肥施药灌溉形成水层外,全生育期不建立水层。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绿肥养地,畦垄式湿种栽培,有效节制灌溉用水,以稳产节本为核心,辅以节水与养地为目标,实现稻作技术的节能环保,保证粮食和生态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稻栽培技术,特别涉及水稻畦垄式湿种栽培技术
技术介绍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稻米是中国60%人口的主粮,约50%的农户从事稻作生产,稻作可谓是我国第一农事。人多地少水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与淡水资源,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稻作科技进步的主要命题。本专利技术研究者认为上世纪水稻矮杆基因与不育基因研究与利用成功,以推广水稻矮杆品种与杂交水稻为核心技术的稻作科技进步,为使我国水稻总产比建国初期增长265%,单产提高226%,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在充分肯定上述“绿色革命”的正面效果时,也反思其负面影响:稻作对生态资源的渐进破坏及其高成本。本项专利技术是基于新一轮稻作革新的技术理念,创新环境友好的稻作技术,维护粮食安全与环境安全并重。1、传统稻作技术的弊端之一:淡水资源高消耗。中国水情十分脆弱,是世界13个缺水的国家之一。世界人均年淡水资源1万m3,中国仅为此量的20.8%。世界耕地年均占有淡水量35295m3·ha-1,中国仅为其57.6%。中国为农业大国,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量的88%,水稻生产用水占农业用水的65%,是社会各行各业用水的第一大户。据主管部门预测,2030年将是我国缺水高峰期,届时我国每年人均水资源仅为1760m3,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1700m3临界贫水水平。稻作活动作成为我国各行各业用水第一大户,习惯性深水灌溉(淹灌)r>是主要原因。淹灌是中国稻作技术的水分管理传统方式,并视为水稻高产的基本措施。据研究,不计大气降雨,南方稻田每公顷灌溉用水约7500吨,北方灌溉用水需15000吨。南方稻田复种指数高,按每公顷稻田需水量1.2×104吨计,全国现有稻田2880×104ha(4.32亿亩),其中约有666.7×104ha稻田虽具备发展稻作的灌溉系统,但因水源不足难以保收,实际有灌溉稻田约2213.3万ha。中国每年这部分灌溉稻田耗水量2656亿吨(以平均每亩稻田耗水1200吨计),约占全国年用水量的(4987亿吨)的53.3%,即我国每年种稻消耗一半的淡水资源。再加上工程和非工程的损失,每吨水的生产效率甚低,仅为0.6-0.8公斤/吨,相当于“吨水斤粮”。2、传统稻作技术的弊端之二:化肥农药高投入。化肥农药对稳定与提高我国稻作单位面积产量作用突出。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提高稻作越来越依赖化肥农药,为求高产奢侈施用化肥,无序施用农药的陋习已视正常。中国化肥农药施用量居高不下,与国际化肥农药施用水平相比,化肥用量比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单位面积化肥安全用量超标40%。各种农药平均每公顷施用9900g,约含各类有效成分3000g,长三角发达地区稻作用药量每公顷达13110g,为欧洲、美洲国家用药量的2~3倍。3、传统稻作技术的弊端之三:对环境高污染。稻作对环境污染是多层次的,水稻可谓农业立体污染的模式植物。第一,稻田是温室气体CH4与N2O的主要释放源;第二,过剩农化物质残留土壤,威胁稻米质量安全,而且破坏土壤农业生产力;第三,污染周边水域,引发水质富营养化;第四,循环影响,恶化稻米产地生态环境质量。据环境生态学研究,中国农业生产每年向周边环境流失纯N约2000万吨,农药约430万吨,不仅每年直接损失200~250亿元,而且严重污染环境。首先是污染淡水资源,中国407个监测站对92100km江河的观察研究,已有49.7%的河段被污染。湖泊亦因受污染,湖水富营养化严重,太湖、滇池、巢湖等湖水平均含N量达到3~5mg·L-1,平均含P2O5量达到0.1~0.35mg·L-1,生物多样化受到严重破坏,水质腥臭,养殖业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稻畦垄式湿种栽培技术,采用绿肥养地,畦垄式湿种栽培,有效节制灌溉用水,以稳产节本为核心,辅以节水与养地为目标,实现稻作技术的节能环保,保证粮食和生态安全。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稻畦垄式湿种栽培技术,包括下述步骤:(1)肥稻轮作,冬季播种绿肥:冬季农闲时种植紫云英或大豆或油菜,或秸秆还田,养地用地相结合,生物修复土壤肥力;(2)作畦直播:水耕作畦,畦面宽3-5米,沟宽与沟深各0.3-0.5米,芽谷按畦定量直播,杂交稻播种量为0.8~1.5kg/亩,常规稻播种量为3~5kg/亩;所述直播包括撒播或条播;(3)稻作灌溉:采用湿种旱管灌溉模式,按生育期水浆管理:在满足水稻生理需水前提下的节制用水,利用自然降雨,除施肥施药灌溉形成水层外,全生育期不建立水层,保持沟水不断,确保畦面土壤湿润。步骤(1)中,冬季农闲时撒施豆科绿肥紫云英种子1~1.5公斤,越冬前清理水沟,以保田面不积水;翌年营养生长最旺、生物产量最高的初花期翻耕下土,每亩施用生石灰20-30公斤,用于以中和因紫云英分解导致的土壤PH值的下降。绿肥紫云英盛花前灌水翻耕,加速有机肥均匀分解,田水不排留至播种前起沟作畦,播种前排去田面水,湿土播种。水稻在播种后7~10天每亩补充断奶肥尿素8-12公斤,播种20~25天每亩补充施用10-15公斤尿素、20-30公斤氯化钾、15-20公斤过磷酸钙。步骤(2)中,浸种前晒种,清水浸种36-48小时,洗涤后催芽36-48小时,芽谷播种。步骤(3)中,苗期保持浅层沟水,畦面土壤饱和持水量≥70%,遇高温高燥天气,早晨叶尖无露珠时,即时补水进沟,以期营造根系生长的良好土壤环境。步骤(3)中,幼穗分化阶段沟水不断,保持畦面湿润无水层;齐穗至成熟期保持沟水不断,切忌断水过早,以期稻株青干黄熟,挺拔不倒,收获时籽粒饱满。水稻“畦垄式”湿种栽培技术是在有稳定灌溉水源条件下的主动节水技术,其基本准则是:节制灌溉用水,尽可能利用自然降雨;适度限量灌溉,但不限制生理需水;除施肥用药灌薄水层外,全生育期不建立水层。具体操作是按生育期构建的创新灌溉制度:“湿土播种”:绿肥紫云英盛花前灌水翻耕,加速有机肥均匀分解。田水不排留至播种前起沟作畦,播种前排干田面水,湿土播种。“浅水护苗”:待到2~3叶期,需浅水护苗,并施断奶肥,促进早发。“旱管培根”:苗期沟水日渐减少,但土壤仍保持湿润,保持≥70%土壤饱和持水量,稻株叶片早晨“吐水”正常。如遇高温高燥天气,早晨叶片“吐水”异常(叶尖无露珠)即时补水进沟,以期营造根系生长的良好土壤环境。“沟水育穗”:幼穗分化阶段沟水不断,可保持畦面湿润无水层。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稻畦垄式湿种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1)肥稻轮作,冬季播种绿肥:冬季农闲时种植紫云英或大豆或油菜,或秸秆还田,养地用地相结合,生物修复土壤肥力;(2)作畦直播:水耕作畦,畦面宽3‑5米,沟宽与沟深各0.3‑0.5米,芽谷按畦定量直播,杂交稻播种量为0.8~1.5kg/亩,常规稻播种量为3~5kg/亩;(3)稻作灌溉:采用湿种旱管灌溉模式,按生育期水浆管理:在满足水稻生理需水前提下的节制用水,利用自然降雨,除施肥施药灌溉形成水层外,全生育期不建立水层,保持沟水不断,确保畦面土壤湿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畦垄式湿种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1)肥稻轮作,冬季播种绿肥:冬季农闲时种植紫云英或大
豆或油菜,或秸秆还田,养地用地相结合,生物修复土壤肥力;
(2)作畦直播:水耕作畦,畦面宽3-5米,沟宽与沟深各0.3-0.5
米,芽谷按畦定量直播,杂交稻播种量为0.8~1.5kg/亩,常规稻
播种量为3~5kg/亩;
(3)稻作灌溉:采用湿种旱管灌溉模式,按生育期水浆管理:
在满足水稻生理需水前提下的节制用水,利用自然降雨,除施肥施
药灌溉形成水层外,全生育期不建立水层,保持沟水不断,确保畦
面土壤湿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畦垄式湿种栽培技术,其
特征在于:步骤(1)中,冬季农闲时撒施豆科绿肥紫云英种子1~
1.5公斤,越冬前清理水沟,以保田面不积水,翌年营养生长最旺、
生物产量最高的初花期翻耕下土,每亩施用生石灰20-30公斤以中
和因紫云英分解导致的土壤PH值的下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稻畦垄式湿种栽培技术,其
特征在于:绿肥紫云英盛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龙兴符冠富陈婷婷杨永杰张彩霞杨雪芹赵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稻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