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婴儿伞车单手收折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8710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婴儿伞车单手收折结构,其特征是包括:一上骨架,其连接一上关节,该上关节的下端设有一卡掣部;一下骨架,其与该上骨架枢接,彼此形成一可纵向折收的枢接关系;一卡掣件,其装置于该上关节与该下骨架之间,该卡掣件可与该上关节的卡掣部相抵限制其纵向的折收;及一对交叉管,其枢接于该左侧骨架与该右侧骨架之间;一驱动组,其装置于该下骨架并与该卡掣件连接,该驱动组包括有一握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材积小且容易携带的实用优点,由于控制卡掣件之握把装置在座位下,将可避免操作者在婴儿还在座位中,使用者意外疏忽地动手折收骨架,达到使用安全的设计目的。(*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婴儿伞车单手收折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的婴儿车,通常具有一可载送婴儿的展开状态以及一可折收置放之收折状态,而当欲由使用状态变成一收折状态时,必须将乘坐在车架内的婴童抱起来,之后才能收折。此时,若婴童尚未学会走路或站立,操作者必须一手抱婴童,用单手收车,使用相当不方便。有鉴于此,市面上以单手操作收折的婴儿车,操作者仅能单手控制与释放婴儿车的车架呈收折状态,类似的设计,读者可参阅美国专利6,068,284号案。由于目前这类产品的收合控制器均设置于手把管的握持部位置上,在使用状态下,必须以握持部推动婴儿车,两种功能结构都设置在同一位置上,操作者有可能误触而导致收折的意外,陷车内婴童于危险之中。再者,若另外单独增设收合控制器,将增加相当的制造成本。另外,就伞车这项产品而言,由于具有横向与纵向的收折构件,通常需要双手同时操作;再者,收折伞车时,伞车的手把要往前收,除了要占较大的材积以外,亦不便于使用者的携带。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婴儿伞车的收折难、体积大以及携带不便等等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操作方便、安全实用的婴儿伞车单手收折结构。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婴儿伞车单手收折结构,其特征是包括一上骨架,其连接一上关节,该上关节的下端设有一卡掣部;一下骨架,其与该上骨架枢接,彼此形成一可纵向折收的枢接关系;一卡掣件,其装置于该上关节与该下骨架之间,该卡掣件可与该上关节的卡掣部相抵限制其纵向的折收;及一对交叉管,其枢接于该左侧骨架与该右侧骨架之间;一驱动组,其装置于该下骨架并与该卡掣件连接,该驱动组包括有一握把。如上所述的一种婴儿伞车单手收折结构,其特征是该上骨架包括一分置于两侧的手推杆,而该上关节连接于该手推杆的下端。如上所述的一种婴儿伞车单手收折结构,其特征是该下骨架包括有一彼此枢接且分置于两侧的一对前脚管、一后脚管、一枢接于前脚管与后脚管的连接管、一枢接于左、右两侧骨架间的交叉管以及一枢接于后脚管间的支撑组;另于该下骨架的左、右侧骨架之间形成一座位部。如上所述的一种婴儿伞车单手收折结构,其特征是该前脚管的上端与该上关节枢接。如上所述的一种婴儿伞车单手收折结构,其特征是该卡掣件装置于该前脚管的上端。如上所述的一种婴儿伞车单手收折结构,其特征是该驱动组包括一对连动件,其中该对连动件分别以一端连接该卡掣件,另一端则连接于该握把。如上所述的一种婴儿伞车单手收折结构,其特征是该对连动件为一挠性线。如上所述的一种婴儿伞车单手收折结构,其特征是该握把置于该座位的下方。如上所述的一种婴儿伞车单手收折结构,其特征是该驱动组包括有一连动件以及一握把,其中该连动件的两端系分别连接该两侧的卡掣件,且使该连动件的中段部份通过该座位的下方,并装置一握把。如上所述的一种婴儿伞车单手收折结构,其特征是该驱动组包括有一对连动件、一对摆动块、另于该对摆动块间设置有一握把,其中该对摆动块枢接于该座位下,该对连动件之两端则分别连接于该卡掣件与该对摆动块。本技术是在下骨架座位下方设置一驱动组,藉驱动组驱动一卡掣件,进而使该卡掣件脱离上关节之卡掣部,而使得上骨架可向后折收;其中驱动组包括一握把供操作者操作,单手拉动该握把折收骨架,并顺势将骨架折收并提起。这样,上骨架可向后折收,并且提供握把供操作者握持,使能控制收折动作而提起骨架。所以,本技术具有材积小且容易携带的实用优点,由于控制卡掣件之握把装置在座位下,将可避免操作者在婴儿还在座位中,使用者意外疏忽地动手折收骨架,达到使用安全的设计目的。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关节部位构件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关节部位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骨架折收动作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收折骨架状态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驱动组另装置摆动块立体结构示意图。图号说明10婴儿伞车骨架 1上骨架11手推杆 12上关节13卡掣部 2下骨架21前脚管 22后脚管23连接管 24左侧骨架25右侧骨架 26交叉管27支撑组 211卡掣件212弹簧 3座位部4驱动组 41连动件42握把 43摆动块40垂直铁片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依据本技术所实施的婴儿伞车单手收折结构,提供操作者在座位下方以单手折收婴儿伞车骨架,达到方便折收以及安全之效果;其中婴儿伞车骨架10包括一上骨架1及一下骨架2。其中上骨架1包括一对分置于两侧的手推杆11,并于该手推杆11下侧连接一上关节12,其中该上关节12包括有一卡掣部13,在本实施例当中,该卡掣部13为一凹槽;另外,若该手推杆11为管状,则该卡掣部13亦可直接形成于该手推杆11的末端部位。下骨架2包括一对分置于左右两侧且呈枢接状态之前脚管21、后脚管22、枢接于前脚管21与后脚管22的连接管23、枢接于左、右两侧骨架24、25间之交叉管26以及枢接于后脚管22间的支撑组27;并使于左、右侧骨架24、25间形成一座位部3。敬请参考图2、3所示,其中前脚管21系与上关节12枢接。在本实施例当中,于该前脚管21的上端设置可于管内往复滑动的卡掣件211,该卡掣件211在常态下时,由一弹簧212保持与上关节12的卡掣部13定位卡掣,使婴儿伞车骨架10形成展开固定状态,当卡掣件211脱离卡掣部13时,各管件得相对转动,其中该上骨架1得以向后转动而呈纵向的朝下骨架2折收(请参考图4及图5所示),另外,由于下骨架2的左、右侧骨架24、25间设枢接有交叉管26,且于后脚管22间连接支撑组27,故得于该伞车骨架10于折收同时,将左、右侧骨架24、25朝中间横向彼此靠拢收折。驱动组4,是装置于下骨架2与该卡掣件211之间,可驱动该卡掣件211移动;其中该驱动组4包括一连动件41,在本实例当中,该连动件41为挠性线,该挠性线可为一对分离之线体,其一端穿入前脚管21内而与卡掣件211连接,另一端则置于座位3下方,并分别连接一握把42(如图1所示),操作者可利用该握把42同时拉动该对挠性线,使卡掣件211脱离上关节12的卡掣部13,以此达到折收婴儿伞车骨架的目的;另外,本实施例亦可使用单一连动件41(可为挠性线)(图未示),该连动件41之两端分别穿入前脚管21内而与卡掣件211连接,并使连动件41的中段部份置于座位的下方并装置一握把42,可提供操作者握持该握把42而同时拉动该卡掣件211。另请参阅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当中,于座位3下方枢接一对摆动块43,并使一对连动件4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卡掣件211与该对摆动块43之间,另于该对摆动块43间设置一握把42,其中在本实施例当中该对摆动块43之一端枢接于一垂直铁片40(该垂直铁片是枢接于前脚管21上),而该摆动块43之另一端则与握把42一侧枢接(如图6所示),操作者藉握把42单手拉动该对摆动块43使其转动,进而拉动卡掣件211向下移动脱离卡掣部13而形成可收折状态;再者,由于该握把42之施力方向与摆动块43及骨架10之折收方向相同,故使操作者可拉动该握把42折收伞车骨架,并以该握把42提携该伞车骨架10。综上所述,本技术之″婴儿伞车单手收折结构″,是由位于婴儿伞车骨架座位下方位置之握把所单手操作;除较为安全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婴儿伞车单手收折结构,其特征是包括:    一上骨架(1),其连接一上关节(12),该上关节(12)的下端设有一卡掣部(13);    一下骨架(2),其与该上骨架(1)枢接,彼此形成一可纵向折收的枢接关系;    一卡掣件(211),其装置于该上关节(12)与该下骨架(2)之间,该卡掣件(211)可与该上关节(12)的卡掣部(13)相抵限制其纵向的折收;及    一对交叉管(26),其枢接于该左侧骨架(24)与该右侧骨架(25)之间;    一驱动组(4),其装置于该下骨架(2)并与该卡掣件(211)连接,该驱动组(4)包括有一握把(4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仁恩洪圣博李筠柔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隆成日用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