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人乘坐型婴儿车的前座椅定位结构,其是在前座椅支撑框架的两侧各设二卡柱,而车体主框架的座椅定位杆前端分别固接有界限件及支撑块,且枢接有扣钩板,由界限件及支撑块提供支框架的顶撑,并通过界限件顶端的定位缺口、卡挡部以及卡挡支撑框架前端的卡柱,且扳转扣钩板,以将其定位缺口嵌于另一卡柱中,从而构成前座椅定位结构。(*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双人乘坐型婴儿车的前座椅定位结构,特别是一种在车体主框架两侧的座椅定位杆上的前端依次序固设有一界限件及一支撑块,并枢接一扣钩板以形成前座椅的定位结构。综观目前经济的发展逐步带动物质生活的提高,于是,种类繁多的婴儿系列用品竟相展现于市场,给于婴儿无微不至的照顾选择,其中,为方便携带婴儿外出散步,以接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的婴儿车,在市场激烈竞争下,各项附加功能随之开发问世,而婴儿车也不再只提供一人乘坐,如图6所示,其为一种可提供二名婴儿同时乘坐的双人乘坐型婴儿车,其可使照顾者一次同时携带二婴儿外出,减少照顾上的负担;然而,该婴儿车所配置的二前、后椅10、20、固设于车体30上,且为同向对应,但当婴儿们各乘坐于前、后座椅10、20上时,无法享受面对面嬉戏游玩的乐趣,故此使该双人乘坐型婴儿车在提供婴儿照顾上存在一项美中不足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双人乘坐型婴儿车的前座椅定位结构,它能使前座椅在选择与后座椅同向或相向面对面时,皆可稳固地在车体框架上定位,使双人的乘坐更添乐趣。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结构实现的,对于双人乘坐型婴儿车结构的前座椅的定位是在前座椅的支撑框架侧边下方的两端,其设有前端为凸头的卡柱;同时,在婴儿车车体主框架两侧的座椅定位杆前端适当位置处固设一大概呈H型的支撑块以供顶撑前座椅,且座椅定位杆上的支撑块的两侧对应于卡柱的位置分别固设一大概呈H型的界限件,界限件的顶端两侧留有定位缺口,且外侧壁顶端向上延伸有一呈┌型的卡挡部,供卡挡前座椅的一卡柱;及枢设一扣钩板,扣钩板前侧上端有可扣嵌前座椅的另一卡柱的定位缺口,另一侧则有一便于扳转该扣钩板的凸片;因此,前座椅除可与后座椅同向而立外,也可选择与后座椅面对面相向而立,由界限件和支撑块共同顶撑前座椅,同时,前座椅的一卡柱置于界限件的卡挡部下方的定位缺口,且扳转扣钩板而以其定位缺口扣嵌前座椅的另一卡栓,使前座椅有一稳固且操作便利的定位结构。本技术提供一种双人乘坐型婴儿车的前座椅定位结构,其是由车体主框架、前、后座椅及前座椅定位结构等组成;其中该车体主框架于两侧的座椅定位杆后端与后座椅的支撑框架两侧下方之间固接有二支撑块而固定设置后座椅,而前座椅的支撑框架与座椅定位杆之间则有一定结构,以定位该前座椅于车体主框架上;其特征在是该定位结构包含有二卡柱,其是分别固设在前座椅的支撑框架两侧下方的两端,且其为一前端具有凸头的柱体;一界限件,其是对应前座椅前端的一卡柱而固定设置于车体主框架两侧的座椅定位杆上,其为一大概呈H型的块体,于顶端两侧壁留有定位缺口,同时,顶端外侧壁向上延伸形成一呈型的卡挡部;一扣钩板,其是对应前座椅后端的一卡柱而枢置于车体主框架两侧的座椅定位杆上,其顶端侧边形成有一定位缺口,另一侧边则有一凸片;一支撑块,其是固设于界限件与扣钩板之间的座椅定位杆上,且为一大概呈H型的块体。本技术的具体结构与实施,由以下各附图及有关实施例给出。其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双人乘坐型婴儿车的透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前座椅的定位结构立体外观图;图3是本技术的前座椅转向后顶撑于座椅定位杆上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前座椅转向确切定位于座椅定位杆上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前、后座椅相向而立的婴儿车的透视图;和图6是常用双人乘坐型婴儿车的透视图。图1是本技术双人乘坐型婴儿车的透视图,其示出本技术的双人乘坐型婴儿车主要是由车体主框架1、前、后座椅2、3、前座椅定位结构4等组成;其中车体主框架1的后端为一手推杆11,同时,手推杆11 的两侧底端上、下处各固接一前伸杆12及一座椅定位杆13,而在两侧的前伸杆 12与座椅定位杆13之间的后端至手推杆11底部固接一底端枢置后车轮141的后车轮支撑杆14,另外在两侧的前伸杆12与座椅定位杆13之间的前端则固接有底端枢置前车轮151的前车轮支撑杆15,且二前车轮支撑杆15之间的下端衔连有一辅助支杆16,此外,在二座椅定位杆13之间的中央适当位置固设有一网架17;而有关于定位于车体主框架1所具有座椅定位杆13上的前、后座椅2、3是在顶端固设有护框条21、31的支撑框架22、32上,配置有具有安全护带231、331的靠背23、33、坐垫24、34及脚踏板25、35组成的连接体;而对于后座椅3的定位采用在支撑框架32两侧的下端与座椅定位杆13之间固接二支撑块36以形成固定设置;然而,前述的结构为一般常用双人乘坐型婴儿车结构,非本技术的特征所在,本技术的结构特征是前座椅2的定位结构4是在支撑框架22两侧的下方的两端各设有一卡柱41,同时,在前座椅定位杆13上对应于卡柱41处各固接有一界限件42及枢接一扣钩板43,且界限件42及扣钩板43之间的前座椅定位杆13上固设一支撑块44。图2是本技术的前座椅定位结构的立体外观图,示出的定位结构4中,前座椅2的支撑框架22与婴儿车车体主框架1的座椅定位杆13之间为非固接的关系,故前座椅2可随时自由选择与后座椅3为同向或相向定位;而前座椅2的支撑框架22两侧的下方的两端所焊固的卡柱41为前端具有凸头411的柱体,同时,位于座椅定位杆13前端的界限件42为一大概呈H型的块体,其底端以二铆钉421固设于座椅定位杆13上,且顶端两侧留有定位缺口 422,而外侧壁顶端并向上延伸有一呈┌型的卡挡部423;另外,位于座椅定位杆13后端的扣钩板43为底端以一铆钉431活动地枢置于座椅定位杆13上,其前侧上端有一定位缺口432,另一侧则有一凸片433;而支撑块44也为一大概呈H型的块体,其底以一铆钉441将其固置于界限件 42与扣钩板43之间的底椅定位杆13上。图3是本技术前座椅转向顶撑于座椅定位杆上的示意图,其示出前座椅2在转向和后座椅3相向定位时,首先则先由固置于座椅定位杆13上的界限件42、支撑块44的顶端所具有的凹弧顶端作顶撑。图4是本技术前座椅转向后确切定位于座椅定位杆上的示意图,其示出在前座椅2的支撑框架22靠置于界限件42及支撑块44顶端后,随之将前座椅2前移,使支撑框架22前端的卡柱41进入界限件42所具有的定位缺口422内,随之以手部握持凸片433枢转扣钩板42而由定位于缺口 432扣嵌支撑框架22后端的卡柱41;如此,前座椅2的支撑框架22所具有的卡柱41在受到界限件42与扣钩板43的卡挡和嵌扣后,支撑框架22便无法在座椅定位杆13上,作任意的前后移位与上提,而能有一稳固的定位;若前座椅2欲再转向与后座椅3同向时,则由扳转扣板43及后移支撑框架22而使定位缺口432、422分别脱离卡柱41,再作前座椅2的转向及定位。图5是本技术的前、后座椅相向而立的婴儿车的透视图,其示出本技术在前座椅2的定位结构4设置下,将使之便利迅捷的操作,可将原与后座椅3同向而立的前座椅2,转向而与后座椅3相向对应而立,使乘坐于上的婴儿可做面对面的嬉戏逗玩。权利要求1.一种双人乘坐型婴儿车的前座椅定位结构,其是由车体主框架(1)、前、后座椅(2),(3)及前座椅定位结构(4)等组成;其中该车体主框架(1)于两侧的座椅定位杆(13)的后端与后坐椅的支撑框架(32)两侧下方之间固接有二支撑块(36)而固定设置后座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人乘坐型婴儿车的前座椅定位结构,其是由车体主框架(1)、前、后座椅(2),(3)及前座椅定位结构(4)等组成;其中该车体主框架(1)于两侧的座椅定位杆(13)的后端与后坐椅的支撑框架(32)两侧下方之间固接有二支撑块(36)而固定设置后座椅,而前座椅的支撑框架(22)与座椅定位杆之间则有一定位结构,以定位该前座椅于车体主框架上;其特征在于;该定位结构包含有:二卡柱(41),其是分别固设在前座椅的支撑框架两侧下方的两端,且其为一前端具有凸头(411)的柱体;一界限 件(42),其是对应的前座椅前端的一卡柱而固定设置于车体主框架两侧的座椅定位杆上,其为一大概呈H型的块体,于顶端两侧壁留有定位缺口(422),同时,顶端外侧壁向上延伸形成一呈*型的卡挡部(423);一扣钩板(43),其是对应前座椅后端的 一卡柱而枢置于车体主框架两侧的座椅定位杆上,其顶端侧边形成有一定位缺口(432),另一侧边则有一凸片(433);一支撑块(44),其是固设于界限件与扣钩板之间的座椅定位杆上,且为一大概呈H型的块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明城,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婴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