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熨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581408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0 14: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面熨烫装置,包括:本体、设置于本体内的加热部、设置于本体上的底板,底板一端为尖端,与其相对的另一端为平端,底板两侧之间的距离自尖端到平端逐渐增大,且底板与加热部相连接;本体包括主体部及设置于主体部上的熨烫部,主体部与底板相连接,且加热部位于主体部内;熨烫部滑动设置于主体部上,与底板相对间隔设置,熨烫部与底板相对的表面平行,熨烫部朝向底板可滑动,以使熨烫部与底板相对的表面相抵接,并且,熨烫部与加热部相连接。上述双面熨烫装置,熨烫部令待熨烫的衣物边角可以两面受热熨烫,令熨烫更加平整、效率更高,令双面熨烫装置的功能更全面,增加其适用范围。(*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面熨烫装置
技术介绍
熨烫装置适用于熨烫的设备,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熨烫装置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然而目前的熨烫装置,并不能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双面熨烫、效率较高、适用范围更广的熨烫装置。一种双面熨烫装置,包括:本体、设置于所述本体内的加热部、设置于所述本体上的底板,所述底板一端为尖端,与其相对的另一端为平端,所述底板两侧之间的距离自尖端到平端逐渐增大,且所述底板与所述加热部相连接;所述本体包括主体部及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上的熨烫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底板相连接,且所述加热部位于所述主体部内;所述熨烫部滑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上,与所述底板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熨烫部与所述底板相对的表面平行,所述熨烫部朝向所述底板可滑动,以使所述熨烫部与所述底板相对的表面相抵接,并且,所述熨烫部与所述加热部相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熨烫部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的尖端对齐,另一端滑动设置所述主体部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熨烫部朝向所述底板的表面与所述底板尖端的形状、大小相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上设置熨烫槽,所述熨烫槽朝向所述熨烫部设置,所述熨烫部上设置与所述熨烫槽匹配的熨烫轨道,所述熨烫轨道容置于所述熨烫槽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熨烫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底板形成锐角。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还包括锁定部,所述锁定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上,并与所述熨烫部卡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熨烫部上设有按压部,用于抬起或按下所述熨烫部,并且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底板垂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上设有把手,所述按压部在处于按下状态时,所述按压部远离所述底板的表面与所述把手平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熨烫部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上。上述双面熨烫装置,熨烫部令待熨烫的衣物边角可以两面受热熨烫,令熨烫更加平整、效率更高,令双面熨烫装置的功能更全面,增加其适用范围。熨烫槽令熨烫部的滑动更加准确,简化操作。熨烫槽的延伸方向与底板形成锐角令熨烫部在未使用时,不会阻挡使用者的视线。锁定部令熨烫部更稳定的设置于主体部上。按压部令熨烫部更紧密地与待熨烫衣物抵接,进而增强熨烫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双面熨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双面熨烫装置的仰视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双面熨烫装置的仰视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双面熨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双面熨烫装置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双面熨烫装置的侧视图图7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双面熨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双面熨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双面熨烫装置的仰视图;图10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双面熨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双面熨烫装置的主视图;图12为图11所示双面熨烫装置的后视图;图1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双面熨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及图2所示,其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双面熨烫装置10的结构示意图及其仰视图。双面熨烫装置10包括:本体100、设置于本体100内的加热部(图未示)、设置于本体100上的底板200、以及设置于底板200上的加宽板300。底板200 —端为尖端,与其相对的另一端为平端,底板200两侧之间的距离自尖端到平端逐渐增大,且底板200与加热部相连接。加宽板300的一端为尖端,与其相对的另一端为平端,且加宽板300的弧形侧面与底板200的弧形侧面相匹配,加宽板300拼接底板200,并且,加宽板300及底板200远离本体100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其中,加宽板300的侧面与底板200的侧面相抵接,加宽板300的尖端与底板200的尖端相抵接,且加宽板300与底板200材质相同。根据实际情况,加宽板300可为多个,多个加宽板300两侧之间的距离不同,即加宽的宽度不同。或者,加宽板300上可再设置加宽板300,以调节双面熨烫装置10的熨烫表面的大小。使用上述双面熨烫装置10时,根据实际需要,将需要的加宽板300设置于底板200上,调节双面熨烫装置10熨烫表面的大小,增加双面熨烫装置10的适用范围,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要。此外,由于加宽板300及底板200材质相同,保证了加宽板300的熨烫效果,令其熨烫效果更佳。为了令加宽板300的熨烫效果更佳,例如,双面熨烫装置10还包括加宽部400,加宽部400设置于加宽板300上,并与本体100相抵接。其中,加宽部400内设置辅助加热部,用于加热加宽板300。辅助加热部与加热部电连接,且辅助加热部与加宽板300相连接。当加热部加热底板200时,与其相连接的辅助加热部同时加热加宽板300,这样,令加宽板300迅速预热,且保证加宽板300的加热效果,令其与底板200的熨烫效果相同,进而令双面熨烫装置10的熨烫更加均匀。根据实际情况,加宽板300的平端与底板200的平端平齐,加宽板300的尖端与底板200的尖端相平齐。也可以理解为,加宽板300扩大底板200的宽度,并与底板200形成一新的底板200,该新的底板200同样具有尖端及平端。加宽板300与底板200的两端平齐,令双面熨烫装置10的熨烫表面形状更加平整,方便熨烫,不留死角。本实施例中,加宽板300为两个,底板200位于两个加宽板300之间,且底板200的两个侧面分别与两个加宽板300靠近底板200的侧面无缝隙抵接。无缝抵接的加宽板300及底板200,进一步保证了双面質烫装置10在質烫过程中不留死角。底板200及加宽板300通过卡接部相连接。其具体为,卡接部为设置于底板200上的卡勾及设置于加宽板300上的卡槽,卡勾卡接卡槽。其中,卡勾设置于底板200朝向主体部的表面上,卡槽设置于加宽板300朝向主体部的表面上。本实施例中,卡接部为两个,其中一个靠近底板200的尖端设置,另一个靠近底板200的平端设置。其他实施例中,卡接部也可以为其他数量,例如一个、三个、五个等。卡槽及卡勾令底板200与加宽板300安装及拆卸方便,便于双面熨烫装置10随时调整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面熨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设置于所述本体内的加热部、设置于所述本体上的底板,所述底板一端为尖端,与其相对的另一端为平端,所述底板两侧之间的距离自尖端到平端逐渐增大,且所述底板与所述加热部相连接;所述本体包括主体部及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上的熨烫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底板相连接,且所述加热部位于所述主体部内;所述熨烫部滑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上,与所述底板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熨烫部与所述底板相对的表面平行,所述熨烫部朝向所述底板可滑动,以使所述熨烫部与所述底板相对的表面相抵接,并且,所述熨烫部与所述加热部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云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莫思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