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中间箱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76389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0 09: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中间箱体,设置在发动机的主缸体下端,中间箱体为框架结构,其内部均匀设置有与中间箱体短边相平行的支撑板,中间箱体的两侧短边和支撑板上沿中间箱体的轴线设置有第一弧形凹槽;主缸体上设置有与第一弧形凹槽相配合的第二弧形凹槽;第一弧形凹槽的弧形底面上设置有与中间箱体表面相垂直的油路通孔;第二弧形凹槽上设置有斜油道,斜油道的底端与所述油路通孔的顶端相对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发动机中间箱体,在保证原有中间箱体强度的基础上,在中间箱体轴线上设置的第一弧形凹槽上增加了油路通孔,从而避免了外接润滑油管因为长期受力而造成的破损或断裂的风险,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稳定性和运转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中间箱体
技术介绍
发动机缸体是发动机的主体,它将各个气缸和曲轴箱连成一体,是安装活塞、曲轴以及其他零件和附件的支承骨架。发动机缸体的工作条件十分恶劣,它要承受燃烧过程中压力和温度的急剧变化以及活塞运动的强烈摩擦,因此,发动机缸体需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且耐磨,以保证气缸体有足够的使用寿命。发动机缸体有多种形式,其中平分式缸体的结构特点是油底壳安装平面和曲轴旋转中心在同一高度。平分式缸体是由主缸体和中间箱体组成,其中中间箱体结构使得原有单独的主轴承座集成为一体,能够有效的提高主轴承座的刚度,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从而使得装配更加方便。目前经常使用的平分式缸体所采用的中间箱体结构基本上都是简单的将主轴承座集成为一体,其上没有设置相关的润滑油通路,而随着发动机结构的不断复杂化,发动机缸体周边零部件的润滑需要外装专门的润滑油管,由于发动机的振动较强,这些润滑油管容易因为长期受力而产生破损或断裂,不仅影响发动机的性能,严重时还会造成发动机拉缸报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中间箱体,通过在中间箱体内部增加润滑油通路,并且利用主缸体内部的润滑油对中间箱体下方的平衡轴进行润滑,从而避免了外接润滑油管因为长期受力而造成的破损或断裂,从而提高发动机的性能稳定性和运转安全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中间箱体,设置在发动机的主缸体下端,所述中间箱体为长方形框架结构,其内部均匀设置有与所述中间箱体短边相平行的多个支撑板,所述中间箱体的两侧短边和所述支撑板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弧形凹槽;所述主缸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弧形凹槽相配合的第二弧形凹槽;所述第一弧形凹槽的弧形底面上设置有与所述中间箱体表面相垂直的油路通孔;所述第二弧形凹槽上设置有斜油道,所述斜油道的底端与所述油路通孔的顶端相对应。优选地,所述油路通孔至少为三个,且各所述油路通孔由所述中间箱体中心的所述第一弧形凹槽向外均匀分布。优选地,所述油路通孔的孔径为7.5?8.5mm。优选地,所述中间箱体的周边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弧形凹槽与所述支撑板相连接的两端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中间箱体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螺栓与所述主缸体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中间箱体一侧长边上还设置有发动机回油通道,所述发动机回油通道与增压器相连接。优选地,所述支撑板与所述中间箱体相交接处的一侧设置有回油孔,另一侧设置有与回油孔相对应的放气孔。优选地,所述支撑板与所述中间箱体相交接处设置有加强筋。优选地,所述中间箱体为铸造一体成型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发动机中间箱体,在保证原有中间箱体强度的基础上,在中间箱体轴线上设置的第一弧形凹槽上增加了油路通孔,利用设置在主缸体上第二弧形凹槽内部设置的斜油道与油路通孔对应配合,可以将主缸体内的润滑油通过中间箱体传递到平衡轴上。由于新的结构取消了原有设置在外部的润滑油管,从而避免了外接润滑油管因为长期受力而造成的破损或断裂的风险,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稳定性和运转安全性。【附图说明】接下来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主缸体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中间箱体结构图。上图中标记:1、中间箱体2、主缸体3、支撑板4、第一弧形凹槽 5、第二弧形凹槽 6、油路通孔7、斜油道8、第一安装孔9、第二安装孔10、发动机回油通道 11、回油孔12、放气孔13、加强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发动机中间箱体1,设置在发动机的主缸体2下端,所述中间箱体I为长方形框架结构,其内部均匀设置有多个与中间箱体I短边相平行的支撑板3,中间箱体I的两侧短边和支撑板3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弧形凹槽4 ;主缸体2上设置有与第一弧形凹槽4相配合的第二弧形凹槽5 ;第一弧形凹槽4的弧形底面上设置有与中间箱体I表面相垂直的油路通孔6 ;第二弧形凹槽5上设置有斜油道7,斜油道7的底端与油路通孔6的顶端相对应。本技术的发动机中间箱体1,在保证原有中间箱体I强度的基础上,在中间箱体I轴线上设置的第一弧形凹槽4上增加了油路通孔6,利用设置在主缸体2上第二弧形凹槽5内部设置的斜油道7与油路通孔6对应配合,可以将主缸体2内的润滑油通过中间箱体I传递到平衡轴上。由于新的结构取消了原有设置在外部的润滑油管,从而避免了外接润滑油管因为长期受力而造成的破损或断裂的风险,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稳定性和运转安全性。在图2中可以看出,油路通孔6至少为三个,且各油路通孔6由中间箱体I中心的第一弧形凹槽4向两侧均匀分布。油路通孔6的数量可以根据中间箱体I上分布的支撑板3的数量进行设置,也可以在中间箱体I两侧短边上的第一弧形凹槽4上设置油路通孔6,本技术根据设置在中间箱体I下方的平衡轴体积优选设置三个油路通孔6,从而增强中间箱体I的短边强度,提高中间箱体的使用寿命。另外,本技术优选油路通孔6的孔径为7.5?8.5mm,主要是为了在保证润滑油量的基础上提高中间箱体I的整体强度。油路通孔6的尺寸过小容易造成输入至平衡轴上的润滑油量不足,而且润滑油中的杂质也容易造成油路通孔6堵塞,从而影响发动机的工作效率。而油路通孔6的尺寸过大会造成润滑油量过多,因为是采用的平分式缸体,主缸体2和中间箱体I之间通过螺栓进行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中间箱体,设置在发动机的主缸体下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箱体为长方形框架结构,其内部均匀设置有与所述中间箱体短边相平行的多个支撑板,所述中间箱体的两侧短边和所述支撑板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弧形凹槽;所述主缸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弧形凹槽相配合的第二弧形凹槽;所述第一弧形凹槽的弧形底面上设置有与所述中间箱体表面相垂直的油路通孔;所述第二弧形凹槽上设置有斜油道,所述斜油道的底端与所述油路通孔的顶端相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兰剑胡志胜郑久林孟祥山潘月成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