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铲片式双管散热鳍片,包括基座和散热鳍片组,其中:基座为长方体结构,其短边侧并排设置有贯穿整个基座的两个空腔,所述空腔内流通热流或者放置发热元件,所述空腔截面为矩形,且两个空腔之间设有一定间隔;所述散热鳍片组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基座两侧对称设置第一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组,且其散热鳍片均采用刀片切削成型,厚度不大于0.5mm,能够增大基座单位面积上散热鳍片的数量以及散热面积,提高了散热效率,同时也节省了原材料成本与加工周期,能够为后续组装节省结构上的空间;在散热鳍片与基座之间形成通流孔,有利于热气在散热鳍片之间循环流通,使散热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散热相关
,尤其涉及一种铲片式双管散热鳍片。
技术介绍
在对流散热过程中,往往都会用到散热鳍片,而散热鳍片散热性能的好坏,散热鳍片厚度与高度的比值起着决定性作用,厚度与高度之比的值越小意味着单位体积的散热鳍片就可以做的越密,数量越多,有效散热的表面积就越大,散热性能也就越好。散热片吸收了热量以后,用对流的形式将热散发掉,在对流散热的过程中散热面积主要由散热鳍片的表面积的大小决定的,表面积越大,散热效果越好;表面积越小,散热效果就越差。目前的散热多为散热板体之间隔离,气流仅通过板体向外散热。由于散热板一般设置密度较大,板间隔离会造成热流流通障碍,散热效果不好;而且传统的加工方式以及散热鳍片的分布形式无法满足散热部件的散热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铲片式双管散热鳍片,有效地提高了散热效率,同时热气能够在散热鳍片之间循环流通,使散热效果更好。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铲片式双管散热鳍片,包括基座和散热鳍片组,其中:基座为长方体结构,其短边侧并排设置有贯穿整个基座的两个空腔,所述空腔内流通热流或者放置发热元件,所述空腔截面为矩形,且两个空腔之间设有一定间隔;所述散热鳍片组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组,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由多个第一散热鳍片阵列排布而成,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对称的设置在基座的上、下表面,第一散热鳍片的外边缘轮廓形状为直齿状;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由多个第二散热鳍片阵列排布而成,并对称的设置在基座的上、下表面,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外边缘轮廓形状为弯齿状或者波浪齿状;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以及第二散热鳍片与基座相接触的内边缘呈波浪状,其与基座相接触的表面形成通流孔;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以及第二散热鳍片分别对应的设置在两个空腔的上下两侧,且其宽度不小于空腔的宽度。优选的,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外边缘轮廓形状为弯齿状,所述弯齿状为其中一侧向内凹的弧形边缘。。 优选的,所述基座的两侧壁上设有内凹的弧形面。优选的,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的厚度不大于0.5_。优选的,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以及第二散热鳍片采用刀片切削成型。优选的,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相对于基座外壁倾斜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以及第二散热鳍片为铝质散热鳍片或者铜质散热鳍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在基座两侧对称设置第一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组,且其散热鳍片均采用刀片切削成型,厚度不大于0.5mm,能够增大基座单位面积上的散热鳍片的数量以及散热面积,提高了散热效率,同时也节省了原材料成本与加工周期,并且能够为后续组装节省结构上的空间;在散热鳍片与基座之间形成通流孔,有利于热气在散热鳍片之间循环流通,使散热效果更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侧视图。图中:1、基座;2、空腔;3、第一散热鳍片组4、第二散热鳍片组5、通流孔;11、圆弧面;31第一散热鳍片、;41、第二散热鳍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铲片式双管散热鳍片,目的在于提高散热效果以及散热效率,其包括基座I和散热鳍片组,其中:基座I为长方体结构,其短边侧并排设置有贯穿整个基座I的两个空腔2,空腔2用于流通热流或者放置发热元件,本实施例中空腔2的截面为矩形,且两个空腔2之间设有一定间隔,设置成矩形截面有助于放置大部分矩形的发热元件,在两个空腔2之间设置间隔有利于彼此的散热。优选的,基座I的两侧壁上设有内凹的圆弧面11,便于该双管散热鳍片的组装;散热鳍片组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散热鳍片组3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组4,其中第一散热鳍片组3由多个第一散热鳍片31阵列排布而成,且上述多个第一散热鳍片31对称的设置在基座I的上、下表面,通过上述的第一散热鳍片31能够将空腔2内的热源所散发的热量传递出去,达到散热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鳍片31的外边缘轮廓形状为直齿状;相一致的,第二散热鳍片组4由多个第二散热鳍片41阵列排布而成,并对称的设置在基座I的上、下表面,其与第一散热鳍片31的作用一致,区别在于第二散热鳍片41的外边缘轮廓形状为弯齿状或者波浪齿状,目的是为了能够增大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果。当然,上述的第一散热鳍片31以及第二散热鳍片41的形状不单单限于上述描述,也可以是这三种形状中的任意一种。第一散热鳍片31以及第二散热鳍片41与基座I相接触的内边缘呈波浪状,其与基座I相接触的表面形成通流孔5,因此散发的热量可以从相邻的两个散热鳍片的通流孔5处流入形成一种通流的状态,提高了散热效果;第一散热鳍片31以及第二散热鳍片41分别对应的设置在两个空腔2的上下两侦U,且其宽度不小于空腔2的宽度,这样能够使上述散热鳍片最大范围的接触到热源所散发的热量,并将其传递出去。作为优选技术方案,第一散热鳍片31以及第二散热鳍片41的厚度不大于0.5 mm,并且采用刀片切削使其厚度不大于0.5 mm,之所以设置成厚度不大于0.5mm,是因为减小散热鳍片的厚度,能够减小散热鳍片的厚度和高度的比值,意味着单位体积的散热鳍片就可以做的越密,有效散热的表面积就增大,散热性能也就越好。如图2所示第一散热鳍片31以及第二散热鳍片41加工成型时相对于基座I外壁倾斜设置,即其与基座I相接触的表面呈一定倾斜角度加工,相对于垂直于基座I布置的散热鳍片而言,相对倾斜的上述散热鳍片在一定空间内,其散热鳍片的高度增加,有效散热表面积增大,散热效率增加。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鳍片31以及第二散热鳍片41为铝质散热鳍片或者铜质散热鳍片,铝和铜导热性能好,铝质散热鳍片或铜质散热鳍片散热效果相对其他材料散热效果更好。显然,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铲片式双管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I)和散热鳍片组,其中: 基座(I)为长方体结构,其短边侧并排设置有贯穿整个基座(I)的两个空腔(2),所述空腔(2)内流通热流或者放置发热元件,所述空腔(2)截面为矩形,且两个空腔(2)之间设有一定间隔; 所述散热鳍片组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散热鳍片组(3)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组(4),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3)由多个第一散热鳍片(31)阵列排布而成,所述第一散热鳍片(31)对称的设置在基座(I)的上、下表面,第一散热鳍片(31)的外边缘轮廓形状为直齿状;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4)由多个第二散热鳍片(41)阵列排布而成,并对称的设置在基座(I)的上、下表面,所述第二散热鳍片(41)的外边缘轮廓形状为弯齿状或者波浪齿状; 所述第一散热鳍片(31)以及第二散热鳍片(41)与基座(I)相接触的内边缘呈波浪状,其与基座(I)相接触的表面形成通流孔(5); 所述第一散热鳍片(31)以及第二散热鳍片(41)分别对应的设置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铲片式双管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和散热鳍片组,其中:基座(1)为长方体结构,其短边侧并排设置有贯穿整个基座(1)的两个空腔(2),所述空腔(2)内流通热流或者放置发热元件,所述空腔(2)截面为矩形,且两个空腔(2)之间设有一定间隔;所述散热鳍片组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散热鳍片组(3)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组(4),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3)由多个第一散热鳍片(31)阵列排布而成,所述第一散热鳍片(31)对称的设置在基座(1)的上、下表面,第一散热鳍片(31)的外边缘轮廓形状为直齿状;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4)由多个第二散热鳍片(41)阵列排布而成,并对称的设置在基座(1)的上、下表面,所述第二散热鳍片(41)的外边缘轮廓形状为弯齿状或者波浪齿状;所述第一散热鳍片(31)以及第二散热鳍片(41)与基座(1)相接触的内边缘呈波浪状,其与基座(1)相接触的表面形成通流孔(5);所述第一散热鳍片(31)以及第二散热鳍片(41)分别对应的设置在两个空腔(2)的上下两侧,且其宽度不小于空腔(2)的宽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学明,
申请(专利权)人:周学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