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罗强专利>正文

一种内扣式低摩擦可移动隔震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574873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0 07: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扣式低摩擦可移动隔震沟装置,包括面层、密封钢板、填充材料、面层滑动板、斜坡连接板、通道加强钢板、内扣式连接板、砂浆找平层、防火带、射钉、金属胀锅螺栓;通过内扣式连接板与面层滑动板的内扣连接,保证隔震建筑在发生水平及竖向位移时能自由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得隔震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产生某一方向振动时,能够保证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自由位移,而不与结构周边产生碰撞,且能够保证隔震沟变形缝的完整覆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内扣式低摩擦可移动隔震沟装置,属于隔震控制

技术介绍
地震是威胁人类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隔震橡胶块具有隔震减震性能良好,使用范围广,维护保养方便等优点,因而在建筑物隔震中具有独特优势。在地震过程中,通过安装在地面与建筑物之间的隔震橡胶块发生变形,产生的内部摩擦来吸收振动能量,从而减低建筑物的振动频率,达到降低地震危害,保护建筑物及结构内部设备、设施的效果。由于隔震技术要求,隔震建筑在地震中有一定的水平位移,从而要求隔震建筑的上部结构周边应设置竖向隔震沟。规范规定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发生的大变形,竖向隔震沟的宽度不宜小于各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下最大水平位移值的1.2倍且不小于200mm。为了维护建筑的正常使用功能,隔震沟应在正常情况下进行覆盖处理,然而考虑建筑的隔震要求,此种覆盖应避免刚性连接。目前隔震沟的处理,一般采用隔震建筑外伸悬挑来搭接在外部结构上部,隔震建筑地面标高一般高于外部建筑平面标高。然而此种处理形式,缺点在于外伸结构多为混凝土,与外部结构地面接触摩擦大;当隔震建筑产生一定的竖向位移时,隔震沟限制其竖向位移作用,可能出现卡壳现象,导致隔震效果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已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内扣式低摩擦可移动隔震沟装置,使隔震建筑在地震作用下能自由位移,防止碰撞发生影响隔震效果,且有一定的密封作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种内扣式低摩擦可移动隔震沟装置,包括面层、密封钢板、填充材料、面层滑动板、斜坡连接板、通道加强钢板、内扣式连接板、砂浆找平层、防火带、射钉、膨胀螺栓;所述斜坡连接板一端通过射钉固定在非隔震结构上,另一端拱起成一斜坡,所述面层滑动板与斜坡连接板接触面为光滑接触,面层滑动板末端弯起,与斜坡连接板的斜坡相匹配;所述密封钢板安装在面层上,位于面层滑动板与斜坡连接板末端斜坡的上方,并在密封钢板、面层滑动板与斜坡连接板之间的孔隙处有填充材料;所述内扣式连接板由金属胀锅螺栓固定在隔震结构上,其末端有内扣,所述密封钢板安装在面层上,位于内扣式连接板末端的内扣上方,并在密封钢板和内扣式连接板之间的孔隙处有填充材料;所述内扣式连接板与面层滑动钢板的另一端相互扣连;在非隔震结构和隔震结构之间有一隔震沟,在隔震沟上方的面层滑动板上设有一块通道加强钢板以加强面层滑动钢板的刚度,避免面层滑动钢板屈服破坏,在隔震沟内部,面层滑动板下方,设有防火带。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具有如下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本技术使得隔震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产生某一方向振动时,能够保证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自由位移,而不与结构周边产生碰撞,且能够保证隔震沟变形缝的完整覆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装置剖面图。图2为本技术装置平面布置图。图3为本技术装置斜坡连接板细部图。图4为本技术装置内扣式连接板细部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结合【附图说明】如下:参见图1?图4,一种内扣式低摩擦可移动隔震沟装置,包括面层1、密封钢板2、填充材料3、面层滑动板4、斜坡连接板5、通道加强钢板6、内扣式连接板7、砂浆找平层8、防火带9、射钉10、膨胀螺栓11 ;所述斜坡连接板5 —端通过射钉10固定在非隔震结构上,另一端拱起成一斜坡,所述面层滑动板4与斜坡连接板5接触面为光滑接触,面层滑动板4末端弯起,与斜坡连接板5的斜坡相匹配;所述密封钢板2安装在面层I上,位于面层滑动板4与斜坡连接板5末端斜坡的上方,并在密封钢板2、面层滑动板4与斜坡连接板5之间的孔隙处有填充材料3 ;所述内扣式连接板7由膨胀螺栓11固定在隔震结构上,其末端有内扣,所述密封钢板2安装在面层I上,位于内扣式连接板7末端的内扣上方,并在密封钢板2和内扣式连接板7之间的孔隙处有填充材料3 ;所述内扣式连接板7与面层滑动钢板4的另一端相互扣连;在非隔震结构和隔震结构之间有一隔震沟,在隔震沟上方的面层滑动板4上设有一块通道加强钢板6以加强面层滑动钢板4的刚度,避免面层滑动钢板4屈服破坏,在隔震沟内部,面层滑动板4下方,设有防火带9。本装置工作原理如下:地震作用下对隔震结构产生某一水平向位移时,隔震结构产生水平向位移。带动内扣式连接板7和面层滑动钢板4产生同一方向的水平运动,面层滑动钢板4和斜坡连接板5发生相对滑动。此时装置整体产生水平向位移,且有一定的密封作用,不影响隔震建筑的水平位移。地震作用下对隔震结构产生某一竖向位移时,隔震结构产生竖向位移。当产生竖向向下运动时,带动内扣式连接板7产生向下的竖向运动,面层滑动钢板4另一端翅起,与填充材料3接触,密封钢板2起限位作用。此时装置两侧产生竖向相向位移,不影响隔震建筑的竖向位移。当产生竖向向上运动时,内扣式连接板7与面层滑动钢板4发生竖向相对滑动,脱离接触,此时装置整体产生竖向向下位移,且有一定的密封作用,不影响隔震建筑的竖向位移。【主权项】1.一种内扣式低摩擦可移动隔震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面层(I)、密封钢板(2)、填充材料(3)、面层滑动板(4)、斜坡连接板(5)、通道加强钢板(6)、内扣式连接板(7)、砂浆找平层(8)、防火带(9)、射钉(10)、膨胀螺栓(11);所述斜坡连接板(5)—端通过射钉(10)固定在非隔震结构上,另一端拱起成一斜坡,所述面层滑动板(4)与斜坡连接板(5)接触面为光滑接触,面层滑动板(4)末端弯起,与斜坡连接板(5)的斜坡相匹配;所述密封钢板(2)安装在面层(I)上,位于面层滑动板(4)与斜坡连接板(5)末端斜坡的上方,并在密封钢板(2)、面层滑动板(4)与斜坡连接板(5)之间的孔隙处有填充材料(3);所述内扣式连接板(7)由金属胀锅螺栓(11)固定在隔震结构上,其末端有内扣,所述密封钢板(2)安装在面层(I)上,位于内扣式连接板(7 )末端的内扣上方,并在密封钢板(2 )和内扣式连接板(7 )之间的孔隙处有填充材料(3);所述内扣式连接板(7)与面层滑动钢板(4)的另一端相互扣连;在非隔震结构和隔震结构之间有一隔震沟,在隔震沟上方的面层滑动板(4)上设有一块通道加强钢板(6)以加强面层滑动钢板(4)的刚度,避免面层滑动钢板(4)屈服破坏,在隔震沟内部,面层滑动板(4)下方,设有防火带(9)。【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内扣式低摩擦可移动隔震沟装置,包括面层、密封钢板、填充材料、面层滑动板、斜坡连接板、通道加强钢板、内扣式连接板、砂浆找平层、防火带、射钉、金属胀锅螺栓;通过内扣式连接板与面层滑动板的内扣连接,保证隔震建筑在发生水平及竖向位移时能自由移动。本技术使得隔震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产生某一方向振动时,能够保证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自由位移,而不与结构周边产生碰撞,且能够保证隔震沟变形缝的完整覆盖。【IPC分类】E02D31-08, E04B1-98【公开号】CN204385940【申请号】CN201420362150【专利技术人】罗强 【申请人】罗强【公开日】2015年6月10日【申请日】2014年7月2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扣式低摩擦可移动隔震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面层(1)、密封钢板(2)、填充材料(3)、面层滑动板(4)、斜坡连接板(5)、通道加强钢板(6)、内扣式连接板(7)、砂浆找平层(8)、防火带(9)、射钉(10)、膨胀螺栓(11);所述斜坡连接板(5)一端通过射钉(10)固定在非隔震结构上,另一端拱起成一斜坡,所述面层滑动板(4)与斜坡连接板(5)接触面为光滑接触,面层滑动板(4)末端弯起,与斜坡连接板(5)的斜坡相匹配;所述密封钢板(2)安装在面层(1)上,位于面层滑动板(4)与斜坡连接板(5)末端斜坡的上方,并在密封钢板(2)、面层滑动板(4)与斜坡连接板(5)之间的孔隙处有填充材料(3);所述内扣式连接板(7)由金属胀锅螺栓(11)固定在隔震结构上,其末端有内扣,所述密封钢板(2)安装在面层(1)上,位于内扣式连接板(7)末端的内扣上方,并在密封钢板(2)和内扣式连接板(7)之间的孔隙处有填充材料(3);所述内扣式连接板(7)与面层滑动钢板(4)的另一端相互扣连;在非隔震结构和隔震结构之间有一隔震沟,在隔震沟上方的面层滑动板(4)上设有一块通道加强钢板(6)以加强面层滑动钢板(4)的刚度,避免面层滑动钢板(4)屈服破坏,在隔震沟内部,面层滑动板(4)下方,设有防火带(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强
申请(专利权)人:罗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