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阻尼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74768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0 06: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车用阻尼减震器,包括工作缸、外筒、活塞杆、防尘罩和回位弹簧,工作缸位于外筒中,在该工作缸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底阀组件和导向座,其中所述底阀组件位于所述外筒的底部,且与外筒连通,所述导向座的外壁与所述外筒的内壁相连;所述活塞杆通穿过导向座伸入工作缸中,在该活塞杆的下端设有活塞组件;在所述外筒上端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向套,所述活塞杆的上端穿出该导向套;所述防尘罩上端固定在所述活塞杆上,下端罩在所述外筒的上端开口上;在所述外筒的外壁上设置下弹簧座,在所述防尘罩的上端设置上弹簧座,所述下弹簧座和上弹簧座通过所述回位弹簧连接。整体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可减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生产和检修的成本。(*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减震器
,具体涉及一种车用阻尼减震器
技术介绍
在摩托车行业减震器作为抑制路面振动,给驾乘人员带来舒适性,摩托车行业减震器多采用弹簧实现减震功能,减震效果不理想,且容易损坏,也有采用阻尼缸和弹簧配合实现减震,但现有的车用阻尼减震器结构复杂,故障率高,且现有的车用阻尼减震器的阻尼和长度尺寸为设计时的固定值,调整十分不便,不能满足不同机型,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大大增加了摩托车制造行业的生产成本,限制了液压减震器在摩托车领域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结构简单,组装方便,运行平稳,减震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的车用阻尼减震器,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车用阻尼减震器,包括工作缸(I)、外筒(2)、活塞杆(3)、防尘罩(4)和回位弹簧(5),所述工作缸(I)位于外筒(2)中,在该工作缸(I)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底阀组件(6)和导向座(7),其中所述底阀组件(6)位于所述外筒(2)的底部,且与外筒(2)连通,所述导向座(7)的外壁与所述外筒(2)的内壁相连;所述活塞杆(3)通穿过导向座(7)伸入工作缸⑴中,在该活塞杆(3)的下端设有活塞组件(8),该活塞组件⑶将所述工作缸⑴分成上下两个腔室;在所述外筒(2)上端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向套(9),所述活塞杆(3)的上端穿出该导向套(9);所述防尘罩(4)上端固定在所述活塞杆(3)上,下端罩在所述外筒(2)的上端开口上;在所述外筒(2)的外壁上设置下弹簧座(10),在所述防尘罩(4)的上端设置上弹簧座(11),所述下弹簧座(10)和上弹簧座(11)通过所述回位弹簧(5)连接。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在工作缸(I)和外筒(2)中装有液压油,通过外筒(2)的底座和活塞杆(3)的外端连接在摩托车上,在活塞杆受力向下运行时,工作缸(I)下腔室中的液压油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活塞组件(8)流入上腔室中,因上腔室有活塞杆(3)存在,空间小于下腔室,下腔室剩余的液压油在压力的作用下将通过底阀组件(6)流入外筒(2)中,在液压油流动过程中产生阻尼作用,实现减震功能;在活塞杆(3)向下运行时,将压缩回位弹簧(5),在向下的作用力消失时,回位弹簧(5)将回位,此时活塞组件⑶将向上运行,上腔室中的液压油将通过活塞组件⑶缓慢流入下腔室,同样因为上腔室的空间小于下腔室,在回位过程中,下腔室中将出现局部真空区域,在压力的作用下,外筒中的液压油将通过底阀组件(6)流回下腔室进行补偿,保证整个减震器可正常循环工作。为更好的实现本技术,可进一步为:在所述导向座(7)的上端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油封(13)和封油垫圈(14),该油封(13)和封油垫圈(14)的外壁固定连接在所述外筒(2)的内壁上。可对活塞杆进一步进行密封,防止工作缸中的液压油通过活塞杆的外壁流出。在所述导向座(7)和导向套(9)之间设置有定位套(15),在所述活塞杆(3)上固套有限位垫(12),该限位垫(12)与所述定位套(15)滑动连接,且该限位垫(12)的外径大于所述导向套(9)的内径。可对活塞杆进行定位,尤其在活塞杆较长的机型中,尤其必要,可有效防止活塞杆倾斜、偏心而损坏,提高整个技术的使用寿命。在所述导向套(9)的上端设置有防止封(16),进一步起密封作用。所述活塞杆(3)由活塞杆a和活塞杆b组成,该活塞杆a和活塞杆b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活塞杆a的下端连接所述活塞组件(8),上端与所述活塞杆b连接,在靠近所述活塞杆a和活塞杆b连接点处设置有限位垫(12),且该限位垫(12)位于所述导向套(9)的下方,该限位垫(12)与导向套(9)配合实现限位功能。采用两端活塞杆,可根据不同机型和不同应用领域,更换不同长度的活塞杆,扩大了被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应用领域,可减少摩托车加工成本。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整体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可减少本技术生产和检修的成本;导向套的设置可使整个技术运行平稳,提高整个技术的使用寿命;活塞杆采用两段组合方式,使同一款减震器可满足不同车型、不同应用需求,应用范围广泛,有效减小了摩托车的生产成本;采用本技术代替常规的弹簧减震器,给驾乘人员带来更舒适的驾乘体验,同时也可提高整个摩托车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底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活塞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车用阻尼减震器,设置有工作缸1、外筒2、活塞杆3、防尘罩4和回位弹簧5,其中活塞杆3由,该活塞杆a和活塞杆b通过螺纹连接组成,在工作缸I和外筒2中密封有液压油,所述工作缸I位于外筒2中,在该工作缸I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底阀组件6和导向座7,其中所述底阀组件6位于所述外筒2的底部,且与外筒2通过底阀组件6中的阀门连通,所述导向座7的外壁与所述外筒2的内壁相连,在导向座7的上端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油封13和封油垫圈14,该油封13和封油垫圈14的外壁固定连接在所述外筒2的内壁上,导向座7将外筒2和工作缸I隔绝;所述活塞杆3中的活塞杆a穿过导向座7伸入工作缸I中,在活塞杆a的下端设有活塞组件8,该活塞组件8将所述工作缸I分成上下两个腔室;在外筒2上端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向套9,在导向套9的上端设置有防止封16,所述活塞杆a的上端穿出该导向套9 ;在所述导向座7和导向套9之间设置有定位套15,该定位套15的外壁与外筒2的内壁连接,在活塞杆a上固套有限位垫12,该限位垫12与所述定位套15滑动连接,且该限位垫12的外径大于所述导向套9的内径;活塞杆a的外端通过螺纹连接有活塞杆b,在活塞杆b的中部固定连接有防尘罩4,该防尘罩4的下端罩在外筒2的外壁上,且与外筒2的外壁滑动连接,在防尘罩4上端的外壁上设有上弹簧座11,在外筒2的外壁上设置有下弹簧座10,在下弹簧座10和上弹簧座11通过回位弹簧5连接。如图2所示:底阀组件6包括底阀座301,该底阀座301的外壁连接在所述阻尼缸体2的内壁上,在该底阀座301轴向设有三条流通道302,在底阀座301的左端设置有凹腔312,在该凹腔312的中央设置有环形凸台313,该底阀座301轴向还穿设有固定轴303,且该固定轴303从环形凸台313的中心穿过,在该固定轴303的左端由内到外依次活套有第一节流阀片304、第一复原阀片305、三片第一垫片306和第一垫圈307,在该固定轴303的右端由内到外依次活套有补偿阀片308和弹簧309,在该固定轴303的右端部上还连接有固定螺母311,通过固定螺母311将整个底阀组件3固定在固定轴303上;如图3所示:所述活塞杆3中的活塞杆a底部为小直径段12,在该小直径段12上由内到外依次活套有活塞阀座501和活塞本体502,在该小直径段12的端部设置有锁紧螺母503,该锁紧螺母503将所述活塞阀座501和活塞本体502固定在所述活塞杆8上;在所述活塞本体502的轴向设有三条导通道504,在活塞本体502的外端上设置有凹形阀片腔512,在该凹形阀片腔512中由里到外依次设置有第二节流阀片507、第二复原阀片508、三片第二垫片509和第二垫圈511,在该活塞本体502的内端上设置有流通阀片5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用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缸(1)、外筒(2)、活塞杆(3)、防尘罩(4)和回位弹簧(5),所述工作缸(1)位于外筒(2)中,在该工作缸(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底阀组件(6)和导向座(7),其中所述底阀组件(6)位于所述外筒(2)的底部,且与外筒(2)连通,所述导向座(7)的外壁与所述外筒(2)的内壁相连;所述活塞杆(3)穿过导向座(7)伸入工作缸(1)中,在该活塞杆(3)的下端设有活塞组件(8),该活塞组件(8)将所述工作缸(1)分成上下两个腔室;在所述外筒(2)上端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向套(9),所述活塞杆(3)的上端穿出该导向套(9);所述防尘罩(4)上端固定在所述活塞杆(3)上,下端罩在所述外筒(2)的外壁上;在所述外筒(2)的外壁上设置有下弹簧座(10),在所述防尘罩(4)的上端设置上弹簧座(11),所述下弹簧座(10)和上弹簧座(11)通过所述回位弹簧(5)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永尧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东安渠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