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车辆后部的下端构造,积极引起气流在后保险杠的后端部剥离,抑制产生紊乱的流动而使气流顺畅地流向车辆后方,减小行驶时的空气阻力。在后保险杠设有配置在车辆下端的第1平面部和与第1平面部后端连续配置且具有与第1平面部的角度不同的角度的第2平面部,第1平面部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距其车辆后端80mm以上的长度,配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第1平面部比第2平面部长,第1平面部和第2平面部相对路面的角度彼此不同,第1平面部相对路面的角度为0°~10°,第2平面部相对路面的角度为45°~170°,大于第1平面部的角度,以第1平面部和第2平面部的角度变化较大,即处于35°~170°这样的设定条件,形成后保险杠的整个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下端部的形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后部的下端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抑制行驶时在车辆后方产生紊乱的流动而减小空气阻力的车辆后部的下端构造。
技术介绍
在车辆后部的下表面设有燃料箱、消声器、后悬架、备胎室等各种构件等,这些构件在车辆行驶时会引起空气阻力并导致产生紊流,有可能使空气向车辆后方的流动变差。若空气向车辆后方的流动变差,则具有这样的问题,即,作用于车辆背面的负压增大,车辆整体的空气阻力增加,而导致车辆的燃油经济性等降低。因此,在以往的车辆中构成为如下构造:在车辆后部的下表面设有倾斜面,该倾斜面越朝向车身后端其地上高度逐渐变得越高,利用该倾斜面在车身下表面产生下压力,并且促进气流在车辆后端的剥离而减小空气阻力(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0543号公报但是,在上述以往的车辆后部的构造中,并未考虑到位于车辆后部下端的后保险杠的后端部的形状等来对设于车辆后部下表面的倾斜面的角度进行设定,因此,在后保险杠的后端部以相对于倾斜面较小的角度变化形成的情况下,车辆后部的下表面处的气流成为在车辆后端的下部沿着倾斜面流动的气流,有可能被向车辆上方卷起。若气流被向车辆上方卷起,则在刚刚经过了车辆后部之后立即产生紊乱的流动(涡流),产生负压,由此难以减小空气阻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即是鉴于这样的实际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车辆后部的下端构造:能够积极地引起气流在后保险杠的后端部处的剥离,抑制产生紊乱的流动而使气流顺畅地流向车辆后方,减小车辆行驶时的空气阻力。为了解决上述以往技术所具有的课题,本专利技术是一种车辆后部的下端构造,其具备配置在车辆后部的后保险杠,在该后保险杠上设有:第1平面部,配置在车辆下端;和第2平面部,连在上述第1平面部的后端并且其角度与上述第1平面部的角度不同,上述第1平面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距该第1平面部的车辆后端的距离为80mm以上,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时上述第1平面部的长度大于上述第2平面部的长度,其中,按照以下条件形成上述后保险杠的下端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形状:上述第1平面部相对于路面的角度与上述第2平面部相对于路面的角度不同,上述第1平面部相对于路面的角度较小,在0°~10°的范围之间;上述第2平面部相对于路面的角度在45°~170°的范围之间,大于上述第1平面部相对于路面的角度;并且上述第1平面部和上述第2平面部之间的角度变化较大,在35°~170°的范围之间。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在上述第1平面部和上述第2平面部之间的弯折部设有棱线部,该棱线部形成为曲率半径为10mm以下的曲线形状或者倒角为C10以下的倒角形状。并且,在本专利技术中,形成在上述第1平面部和上述第2平面部之间的棱线部的角度是锐角。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上述后保险杠的后端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形成为相对于车辆中心线对称的圆弧形状并且使得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位于车辆的最后方。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上述后保险杠的上述第1平面部和设于上述车辆后部的备胎室的下表面配置为大致相同的高度。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后部的下端构造具备配置在车辆后部的后保险杠,在该后保险杠上设有:第1平面部,配置在车辆下端;和第2平面部,连在上述第1平面部的后端并且其角度与上述第1平面部的角度不同,上述第1平面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距该第1平面部的车辆后端的距离为80mm以上,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时上述第1平面部的长度大于上述第2平面部的长度,其中,按照以下条件形成上述后保险杠的下端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形状:上述第1平面部相对于路面的角度与上述第2平面部相对于路面的角度不同,上述第1平面部相对于路面的角度较小,在0°~10°的范围之间;上述第2平面部相对于路面的角度在45°~170°的范围之间,大于上述第1平面部相对于路面的角度;并且上述第1平面部和上述第2平面部之间的角度变化较大,在35°~170°的范围之间,因此,车辆行驶时朝向车辆后方的气流易于在形成于第1平面部和第2平面部之间的分界处的弯折部处自第1平面部和第2平面部的表面剥离。因而,采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后部的下端构造,车辆后部的下表面的气流不会在刚刚经过车辆后端之后立即被沿着车辆后部的下表面向车辆上方卷起,而是顺畅地流向车辆后方,能够防止在车辆后部产生紊乱的流动(涡流)。通过防止流动紊乱,能够抑制负压的增加,减小车辆行驶时的空气阻力。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在上述第1平面部和上述第2平面部之间的弯折部设有棱线部,该棱线部形成为曲率半径为10mm以下的曲线形状或者倒角为C10以下的倒角形状,因此,能够使棱线的形状较小,且使棱线的形状明确,能够更容易地将朝向车辆后方的气流自该平面部表面剥离,并且能够高效地抑制产生负压。并且,在本专利技术中,形成在上述第1平面部和上述第2平面部之间的棱线部的角度是锐角,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气流在车辆后端部处的剥离。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上述后保险杠的后端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形成为相对于车辆中心线对称的圆弧形状并且使得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位于车辆的最后方,因此,能够局部地改变气流剥离的时机,能够控制气流。即,在后保险杠的后端部,先进行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两侧部分处的剥离,延缓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处的剥离,由此,能够使气流的流动更加顺畅,能够有效地抑制产生紊流。并且,在本专利技术中,上述后保险杠的上述第1平面部和设于上述车辆后部的备胎室的下表面配置为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能够确保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较长的车辆下部的平面,使得在后保险杠的后端部被剥离的气流难以发生紊乱,能够可靠地抑制产生负压。其原因在于,尽量加长车辆下侧的平面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的话,能够有效地抑制产生紊乱的流动。附图说明图1是从下方观察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下端构造的车辆后部所得到的仰视图。图2是从车辆侧方观察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下端构造的车辆后部所得到的剖面图。图3是从车辆侧方观察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下端构造的车辆后部的后保险杠所得到的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车辆后部;2、备胎室;3、后保险杠;21、底面部;22、纵壁面部;31、第1平面部;32、32a、第2平面部;33、33a、棱线部;34、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35、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侧部;a、第1平面部的角度;b、第2平面部的角度;c、弯折部;d、棱线部的角度;G、路面;L1、第1平面部的前后长度;L2、第2平面部的前后长度。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图1和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的下端构造的图。此外,在图中,箭头F方向表示车辆前方。如图1和图2所示,在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下端构造的车辆后部1,设有用于收纳备用轮胎(未图示)的备胎室2,在该备胎室2的车辆后方侧设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后保险杠3。备胎室2通过在留着后地板的周缘部的状态下使该后地板的中间部向车辆下方突出的拉深成形而形成为凹部形状,其基面具有平坦的底面部21和包围该底面部21的周围的纵壁面部22。另外,如图1所示,在车辆后部1的下表面的位于备胎室2的车辆前方侧或者左右两侧的部位,设有用于存储燃料的燃料箱11、配置在排气管12后部侧的消声器13、后悬架14以及后轮15等。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后保险杠3的下端部设有第1平面部31和第2平面部32,上述第1平面部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后部的下端构造,其具备配置在车辆后部的后保险杠,在该后保险杠上设有:第1平面部,配置在车辆下端;和第2平面部,连在上述第1平面部的后端并且其角度与上述第1平面部的角度不同,上述第1平面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距该第1平面部的车辆后端的距离为80mm以上,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时上述第1平面部的长度大于上述第2平面部的长度,该车辆后部的下端构造的特征在于,按照以下条件形成上述后保险杠的下端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形状:上述第1平面部相对于路面的角度与上述第2平面部相对于路面的角度不同,上述第1平面部相对于路面的角度较小,在0°~10°的范围之间,上述第2平面部相对于路面的角度在45°~170°的范围之间,大于上述第1平面部相对于路面的角度,并且上述第1平面部和上述第2平面部之间的角度变化较大,在35°~170°的范围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3.12.10 JP 2013-2551241.一种车辆后部的下端构造,其具备配置在车辆后部的后保险杠,在该后保险杠上设有:第1平面部,配置在车辆下端;和第2平面部,连在上述第1平面部的后端并且其角度与上述第1平面部的角度不同,上述第1平面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距该第1平面部的车辆后端的距离为80mm以上,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时上述第1平面部的长度大于上述第2平面部的长度,该车辆后部的下端构造的特征在于,按照以下条件形成上述后保险杠的下端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形状:上述第1平面部相对于路面的角度与上述第2平面部相对于路面的角度不同,上述第1平面部相对于路面的角度较小,在0°~10°的范围之间,上述第2平面部相对于路面的角度在45°~170°的范围之间,大于上述第1平面部相对于路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石浩二,河野谦,细见祐介,伊藤研作,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