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自立的双向折叠车,包括推车车架、第一后轮组件、第二后轮组件、前轮组件,推车车架包括位于两侧的第一后轮支架、第二后轮支架,第一后轮组件包括第一后轮接头、设置于第一后轮接头上的一对第一后轮,第二后轮组件包括第二后轮接头、设置于第二后轮接头上的一对第二后轮,第一后轮接头与第一后轮支架相转动地设置,第二后轮接头与第二后轮支架相转动地设置,推车车架上设置有驱动第一后轮接头与第二后轮接头转动的驱动机构。由于折叠时,第一后轮支架与第二后轮支架相对靠拢,此时通过驱动机构使得第一后轮组件与第二后轮组件分别相对第一后轮支架与第二后轮支架转动,从而实现对折叠后的推车车架形成支撑,推车车架的结构可富于变化。(*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能自立的双向折叠车。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能自立的双向折叠车,包括推车车架、第一后轮组件、第二后轮组件、前轮组件,所述的推车车架包括位于两侧的侧支架、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的两侧的侧支架之间的多根横杆,推车车架折叠时,两侧的侧支架分别相对所述的多根横杆转动折叠,一侧的侧支架上包括第一后轮支架、另一侧的侧支架上包括第二后轮支架,所述的第一后轮组件包括第一后轮接头、设置于所述的第一后轮接头上的一对第一后轮,所述的第二后轮组件包括第二后轮接头、设置于所述的第二后轮接头上的一对第二后轮,所述的第一后轮组件固定在所述的第一后轮支架的下部,所述的第二后轮组件固定在所述的第二后轮支架的下部,推车车架折叠时,所述的第一后轮组件与所述的第二后轮组件分别跟随第一后轮支架与所述的第二后轮支架同时转动,从而对折叠后的推车车架形成支撑,即使得双向折叠车在折叠后可自立,这种双向折叠车的推车车架的结构较单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能自立的双向折叠车,其推车车架的结构可富于变化。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能自立的双向折叠车,包括推车车架、第一后轮组件、第二后轮组件、前轮组件,所述的推车车架包括位于两侧的第一后轮支架、第二后轮支架,所述的第一后轮组件包括第一后轮接头、设置于所述的第一后轮接头上的一对第一后轮,所述的第二后轮组件包括第二后轮接头、设置于所述的第二后轮接头上的一对第二后轮,所述的第一后轮接头与所述的第一后轮支架相转动地设置,所述的第二后轮接头与所述的第二后轮支架相转动地设置,所述的推车车架上设置有驱动所述的第一后轮接头与所述的第二后轮接头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后轮支架、第二后轮支架、可转动地套在所述的第一后轮支架下部的第一驱动摇柄、可转动地套在所述的第二后轮支架下部的第二驱动摇柄、连接横杆,所述的第一后轮接头可转动地套在所述的第一驱动摇柄上,所述的第二后轮接头可转动地套在所述的第二驱动摇柄上,所述的连接横杆的一端部与所述的第一驱动摇柄相转动连接,所述的连接横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的第二驱动摇柄相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一后轮支架的下部设置有第一销钉,所述的第一驱动摇柄上开有穿透的第一螺旋槽,所述的第一后轮接头上开有第三螺旋槽,所述的第一螺旋槽与所述的第三螺旋槽的旋转方向相反,所述的第一销钉插在所述的第一螺旋槽与所述的第三螺旋槽中,所述的第二后轮支架的下部设置有第二销钉,所述的第二驱动摇柄上开有穿透的第二螺旋槽,所述的第二后轮接头上开有第四螺旋槽,所述的第二螺旋槽与所述的第四螺旋槽的旋转方向相反,所述的第二销钉插在所述的第二螺旋槽与所述的第四螺旋槽中。所述的第一驱动摇柄的转动轴心线与所述的第一后轮接头的转动轴心线相重合,所述的第二驱动摇柄的转动轴心线与所述的第二后轮接头的转动轴心线相重合。所述的第一螺旋槽与所述的第二螺旋槽的旋转方向相反,所述的第三螺旋槽与所述的第四螺旋槽的旋转方向相反。所述的第一驱动摇柄上具有禁止所述的第一后轮接头相对所述的第一驱动摇柄轴向移动的第一限位件,所述的第二驱动摇柄上具有禁止所述的第二后轮接头相对所述的第二驱动摇柄轴向移动的第二限位件。所述的第一销钉固定在所述的第一后轮支架上,所述的第二销钉固定在所述的第二后轮支架上。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由于折叠时,第一后轮支架与所述的第二后轮支架相对靠拢,此时通过驱动机构使得第一后轮组件与所述的第二后轮组件分别相对所述的第一后轮支架与所述的第二后轮支架转动,从而实现对折叠后的推车车架形成支撑,推车车架的结构可富于变化。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用新型的折叠立体图;附图2为驱动机构的俯视图(推车车架处于展开状态);附图3为驱动机构的俯视图(推车车架处于折叠状态);附图4为第一后轮接头的全剖视图(推车车架处于展开状态);附图5为第一后轮接头的全剖视图(推车车架处于折叠状态); 附图6为第一驱动摇柄与第一后轮接头之间的分解图;附图7为第二驱动摇柄与第二后轮接头之间的分解图;附图8为本技术的展开主视图;附图9为附图8的K向看图;其中1、推车车架;2、第一后轮组件;3、第二后轮组件;4、第一后轮支架;5、第二后轮支架;6、第一前轮支架;7、第二前轮支架;8、第一推把杆;9、第二推把杆;10、底撑架;11、立撑架;12、第一前轮组件;13、第二前轮组件;14、第一后轮接头;15、第二后轮接头;16、第一后轮;17、第二后轮;18、驱动机构;19、第一驱动摇柄;20、第二驱动摇柄;21、连接横杆;22、第一销钉;23、第二销钉;24、第一螺旋槽;25、第二螺旋槽;26、第三螺旋槽;27、第四螺旋槽;28、第一限位件;29、第二限位件;30、第一销钉固定件;31、第二销钉固定件;具体实施方式如各附图所示,一种能自立的双向折叠车,包括推车车架1、第一后轮组件2、第二后轮组件3、前轮组件,所述的推车车架1包括位于两侧的第一后轮支架4、第二后轮支架5,所述的第一后轮组件2包括第一后轮接头14、设置于所述的第一后轮接头14上的一对第一后轮16,所述的第二后轮组件3包括第二后轮接头15、设置于所述的第二后轮接头15上的一对第二后轮17,所述的第一后轮接头14与所述的第一后轮支架4相转动地设置,所述的第二后轮接头15与所述的第二后轮支架5相转动地设置,所述的推车车架1上设置有驱动所述的第一后轮接头14与所述的第二后轮接头15转动的驱动机构18。如附图2-附图7所示,所述的驱动机构18包括第一后轮支架4、第二后轮支架5、可转动地套在所述的第一后轮支架4下部的第一驱动摇柄19、可转动地套在所述的第二后轮支架5下部的第二驱动摇柄20、连接横杆21,所述的第一后轮接头14可转动地套在所述的第一驱动摇柄19上,所述的第二后轮接头15可转动地套在所述的第二驱动摇柄20上,所述的连接横杆21的一端部与所述的第一驱动摇柄19相转动连接,所述的连接横杆21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的第二驱动摇柄20相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一后轮支架4的下部设置有第一销钉22,所述的第一驱动摇柄19上开有穿透的第一螺旋槽24,所述的第一后轮接头14上开有第三螺旋槽26,所述的第一螺旋槽24与所述的第三螺旋槽26的旋转方向相反,所述的第一销钉22插在所述的第一螺旋槽24与所述的第三螺旋槽26中,所述的第二后轮支架5的下部设置有第二销钉23,所述的第二驱动摇柄20上开有穿透的第二螺旋槽25,所述的第二后轮接头15上开有第四螺旋槽27,所述的第二螺旋槽25与所述的第四螺旋槽27的旋转方向相反,所述的第二销钉23插在所述的第二螺旋槽25与所述的第四螺旋槽27中。所述的第一螺旋槽24与所述的第二螺旋槽25的旋转方向相反,所述的第三螺旋槽26与所述的第四螺旋槽27的旋转方向相反。所述的第一驱动摇柄19的转动轴心线与所述的第一后轮接头14的转动轴心线相重合,所述的第二驱动摇柄20的转动轴心线与所述的第二后轮接头15的转动轴心线相重合。如附图4-附图7所示,所述的第一驱动摇柄19上具有禁止所述的第一后轮接头14相对所述的第一驱动摇柄19轴向移动的第一限位件28,所述的第二驱动摇柄20上具有禁止所述的第二后轮接头15相对所述的第二驱动摇柄20轴向移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能自立的双向折叠车,包括推车车架(1)、第一后轮组件(2)、第二后轮组件(3)、前轮组件,所述的推车车架(1)包括位于两侧的第一后轮支架(4)、第二后轮支架(5),所述的第一后轮组件(2)包括第一后轮接头(14)、设置于所述的第一后轮接头(14)上的一对第一后轮(16),所述的第二后轮组件(3)包括第二后轮接头(15)、设置于所述的第二后轮接头(15)上的一对第二后轮(1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后轮接头(14)与所述的第一后轮支架(4)相转动地设置,所述的第二后轮接头(15)与所述的第二后轮支架(5)相转动地设置,所述的推车车架(1)上设置有驱动所述的第一后轮接头(14)与所述的第二后轮接头(15)转动的驱动机构(1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扣贞,
申请(专利权)人: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