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70158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05 20: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在结合在孔中的夹子中,减小安装作业所需的空间。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结合在由第一部件(31)及第二部件(32)形成的结合孔(33)的夹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主体部(2),其以中心轴线(A)与结合孔的轴线大致垂直的方式插入结合孔,在结合孔内,能以中心轴线为中心在第一旋转位置与第二旋转位置之间旋转,主体部具有长侧壁部(3)及短侧壁部(4),通过以在第一旋转位置松动嵌合在结合孔中,在第二旋转位置被夹持在结合孔的孔壁间的方式,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旋转,与孔壁的距离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夹子
本专利技术涉及结合在形成于部件的贯通孔的夹子。夹子用于使形成有贯通孔的多个部件彼此互相连结的用途、封闭贯通孔的用途、在形成有贯通孔的部件上结合其他部件的用途等。
技术介绍
具有如下结合结构,即、在板状部件上形成贯通孔,在贯通孔中插入具有轴部的夹子,通过使夹子绕轴线旋转,将夹子结合在板状部件上的结合结构。夹子具有从轴部的基端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兼具把持部的头部、从轴部的前端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卡定凸部。贯通孔具有轴部能通过的圆孔部、从圆孔部的周缘向径向外侧凹设且卡定凸部能通过的凹槽。夹子在卡定凸部通过凹槽后,通过轴部绕轴线旋转,卡定凸部从凹槽偏斜,在头部与卡定凸部之间保持圆孔部的周缘部,防止从贯通孔脱离。利用这种结合结构,使不同的板状部件互相层叠,在互相对置的部分分别设置成为同轴的贯通孔及凹槽,利用夹子一体地连结(例如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52-8747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上述那样的夹子为了夹子的旋转操作,需要将手指触碰到夹子的头部,在结合孔的轴线方向及以该轴线为中心的周围确保比较大的用于进行旋转操作的作业空间。因此,例如在结合孔的周围存在沿结合孔的轴线方向延伸的壁部的情况下,存在壁部成为手指的障碍,难以进行头部的把持及旋转操作的情况。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的背景而进行的,其课题在于,在结合在孔中的夹子中,减小安装作业所需的空间。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结合在形成于部件31、32的结合孔33的夹子1,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中心轴线A与上述结合孔的轴线大致垂直的方式插入上述结合孔,在上述结合孔内,能以上述中心轴线为中心在第一旋转位置与第二旋转位置之间旋转的主体部2,上述主体部具有外面部3、4,通过以在上述第一旋转位置松动嵌合在上述结合孔中,在上述第二旋转位置被夹持在上述结合孔的孔壁间的方式,以上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旋转,与上述孔壁的距离变化。根据该结构,夹子通过绕与结合孔的轴线大致垂直地配置的中心轴线旋转,结合在结合孔中。在使夹子绕与结合孔的轴线大致垂直地配置的中心轴线旋转的情况下,通过从结合孔的轴线方向将夹子的一部分按入结合孔侧,能够使夹子旋转。因此,即使在结合孔的周围只能确保比较小的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夹子容易地结合在结合孔中。另外,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上述主体部在上述第二旋转位置,在与上述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被夹持在上述结合孔的上述孔壁间。另外,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上述主体部在与上述中心轴线正交的第一方向具有第一长度L1,在与上述中心轴线正交且与上述第一方向具有规定角度的第二方向具有第二长度L2,在位于上述第一旋转位置时,在上述第一方向与上述孔壁对置,在位于上述第二旋转位置时,在上述第二方向与上述孔壁对置,上述第二长度比上述第一长度大。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夹子的旋转操作,将夹子夹持在结合孔中并结合。另外,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上述主体部在与上述中心轴线正交且位于上述第一方向及上述第二方向之间的第三方向具有第三长度L3,上述第三长度比上述第二长度大。根据该结构,当夹子一旦旋转到第二旋转位置时,被维持在第二旋转位置,能稳定地维持夹子与结合孔的结合状态。另外,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上述第一方向与上述第二方向可以互相大致正交。另外,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上述主体部的与上述中心轴线正交的截面形成为大致平行四边形,上述第一方向与上述截面的大致平行四边形的一对长边互相对置的方向一致,上述第二方向与上述截面的大致平行四边形的一对短边互相对置的方向一致,上述第三方向与上述截面的大致长方形的一对对角互相对置的方向一致。另外,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上述主体部的配置在上述第三方向的角部进行了倒角。根据该结构,能减少夹子与结合孔的孔壁的钩挂,旋转操作容易。专利技术效果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在结合在孔中的夹子中,减小安装作业所需的空间。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子的上方立体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子的下方立体图。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子的侧视图。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子的俯视图。图5是利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子连结的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子与结合孔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子插入结合孔时的配置的侧视图。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子的临时固定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图8的IX-IX剖视图。图10是图9的X-X剖视图。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子的结合状态的立体图。图12是图11的XII-XII剖视图。图13是图11的XIII-XIII剖视图。图14是图12的XIV-XIV剖视图。图15是表示将第二实施方式的夹子插入结合孔时的配置的侧视图。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夹子的临时固定状态的剖视图。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夹子的结合状态的剖视图。图1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夹子的上方立体图。图1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夹子的临时固定状态的剖视图。图2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夹子的结合状态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夹子的各种实施方式。在各实施方式中,夹子结合在形成于部件的作为贯通孔的结合孔中。结合孔可以由单一的部件形成,也可以通过组合多个部件而形成。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说明,基于各图所示的坐标轴决定各方位。(第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夹子1是树脂的成形体,例如由作为热可塑性树脂的聚甲醛(POM)形成。如图1~图4所示,夹子1具有大致四方柱状的主体部2,该主体部2具有中心轴线A。主体部2的与中心轴线A正交的截面大致呈长方形。主体部2的侧部具有与长方形的长边对应的一对长侧壁部3、与短边对应的短侧壁部4。以一对长侧壁部3互相平行地延伸,一对短侧壁部4互相平行地延伸,长侧壁部3与短侧壁部4互相垂直的方式配置。在长侧壁部3与短侧壁部4的边界部中、位于对角的一对边界部的各个突出设置卡定片5。长侧壁部3与短侧壁部4的边界部中、位于对角的另一对边界部形成顺滑地连接长侧壁部3及短侧壁部4的侧面的曲面部6。曲面部6形成为以与中心轴线A平行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弧曲面。如图4所示,在从上方观察夹子1的情况下,各卡定片5设在长侧壁部3的以中心轴线A为中心的右转(顺时针)侧的端部,各曲面部6设在以中心轴线A为中心的左转(逆时针)侧的端部。将一对长侧壁部3互相对置的方向作为第一方向,将一对短侧壁部4互相对置的方向作为第二方向,将一对曲面部6互相对置的方向作为第三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互相正交。如图4所示,主体部2在第一方向具有长度L1(一对长侧壁部3间的距离),在第二方向具有长度L2(一对短侧壁部4间的距离),在第三方向具有长度L3(一对曲面部6间的距离)。长度L1、长度L2及长度L3具有L1<L2<L3的关系。如图3所示,构成主体部2的下表面的底壁部8形成为与中心轴线A正交的面。如图2及图3所示,在底壁部8的中央部突出设置卡定凸部9。卡定凸部9大致形成为长方体,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如图1所示,在主体部2的上表面形成在第一方向延伸的凹槽11。凹槽11的壁部及底部形成为以在第一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的曲面,其两端分别与长侧壁部3的外表面连续。凹槽11的开口端缘形成在第二方向随着从中央部向两侧前进而向上方突出的倾斜缘部12。各短侧壁部4的上缘部13构成主体部2的上端缘,与倾斜缘部12的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夹子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夹子,其结合在形成于部件的结合孔,该夹子的特征在于,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以中心轴线与上述结合孔的轴线大致垂直的方式插入上述结合孔,在上述结合孔内,能以上述中心轴线为中心在第一旋转位置与第二旋转位置之间旋转,上述主体部具有外面部,该外面部以在上述第一旋转位置松动嵌合在上述结合孔中,在上述第二旋转位置被夹持在上述结合孔的孔壁间的方式,通过以上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旋转,与上述孔壁的距离变化。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9.28 JP 2012-2174531.一种夹子,其结合在形成于部件的结合孔,该夹子的特征在于,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以中心轴线与上述结合孔的轴线大致垂直的方式插入上述结合孔,在上述结合孔内,能以上述中心轴线为中心在第一旋转位置与第二旋转位置之间旋转,上述主体部具有外面部,该外面部以在上述第一旋转位置松动嵌合在上述结合孔中,在上述第二旋转位置被夹持在上述结合孔的孔壁间的方式,通过以上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旋转,与上述孔壁的距离变化,上述主体部在上述第二旋转位置,在与上述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被夹持在上述结合孔的上述孔壁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子,其特征在于,上述主体部在与上述中心轴线正交的第一方向具有第一长度,在与上述中心轴线正交且与上述第一方向具有规定角度的第二方向具有第二长度,在位于上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直井创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