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车以及座位吊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6585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将形成座位的座位吊椅安装于童车车体,而且能够简单地拆下的童车。该童车具备:车体(10)和座位吊椅(30)。车体(10)具备:一对座面支撑杆(15),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支承座位吊椅(30)的座面部(31);一对靠背面支撑杆(16),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支承座位吊椅(30)的靠背面部(32)。座位吊椅(30),在其座面部(31)的前方端部具有前方接纳部(35),该前方接纳部以可脱离的方式接纳一对座面支撑杆(15)的前方端部,而且在其靠背面部的上方端部具有后方接纳部(36),该后方接纳部以可脱离的方式接纳一对靠背面支撑杆(16)的上方端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童车,特别是涉及一种将形成座位的座位吊椅以可 拆下的方式安装于车体上的童车。
技术介绍
本申请专利技术的同一申请人,在日本专利特公平7-12824号公报中, 公开了一种轻型的童车。该公报中所公开的童车,构造筒单,对实现轻型 化贡献4艮大。另外,童车,在折叠动作时后轮朝向前轮移动,在折叠的状 态下,后轮与前轮基本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而使该童车可自行竖立。专利文献l:日本专利特公平7-12824号公报。在童车车体上,固定安装有形成座位的布制的座位吊椅。以往,该座 位吊椅采用带和螺钉等,并以不能拆下的方式被安装于童车车体上。因此, 例如在弄脏了座位吊椅时,需要在保持座位吊#^安装于车体的状态下进 行擦除污渍等的作业。如果能将座位吊椅从车体上拆下来进行洗涤,则能够经常在清洁的状 态下使用座位吊椅。另外,从童车的制造上的观点来看,如果能够将座位 吊椅简单地安装于童车车体上,则能够提高制造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将形成座位的座位吊椅安装 于童车车体,而且能够简单地拆下的童车。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拆装于童车车体上的座位吊椅。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童车,具备具有车轮的车体;包括座面部及靠背面 部的座位吊椅,其以可拆下的方式安装在车体上而形成座位。车体具备 一对座面支撑杆,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支承座位吊椅的座面部; 一对 靠背面支撑杆,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支承座位吊椅的靠背面部。座位 吊椅,在其座面部的前方端部具有前方接纳部,该前方接纳部以可脱离的方式接纳一对座面支撑杆的前方端部,此外,在其靠背面部的上方端 部具有后方接纳部,该后方接纳部以可脱离的方式接纳一对靠背面支撑 杆的上方端部。根据上述构成的本专利技术,只需将座面支撑杆的前方端部插入于座位吊 椅的前方接纳部,并将靠背面支撑杆的上方端部插入于座位吊椅的后方 接纳部,就能够将座位吊椅安装在童车车体上。且只需将座面支撑杆的 前方端部从座位吊椅的前方接纳部拔出,并将靠背面支撑杆的上方端部 从座位吊椅的后方接纳部拔出,就能够将座位吊椅从童车车体上拆下。优选实施方式为,前方接纳部具有前端封闭的袋状形态。此外,后方 接纳部具有上端封闭的袋状形态。优选为,座位吊椅具有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用于将座面部和靠背面 部的分界部分以可拆下的方式连接于上述车体。更优选为,座位吊椅具有 下垂布,该下垂布从座面部的前端向下方垂下。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座位吊椅,包括座面部和靠背面部,且以可拆下的方式安装于童车的车体而形成座位。座位吊椅具备前方接纳部,其形成于座 面部的前方端部,且用于以可脱离的方式接纳车体的座面支撑杆;后方接 纳部,其形成于靠背面部的上方端部,且用于以可脱离的方式接纳车体的 靠背面支撑杆。附图说明图l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童车的车体的立体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童车的车体的侧视图。 图3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童车的立体图。 图4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童车的侧视图。 其中符号说明如下IO...童车车体;ll...前轮;12...前支脚;13...后轮;14…后支脚;15…座面支撑杆;16…靠背面支撑杆;17…推杆;18、19…宽度方向连接装置;20...开闭状态锁定装置;30...座位吊椅;31...座面部;32…靠背面部;33…侧面部;34…下垂布;35…前方接纳部;36...后方接纳部;37...连接装置。具体实施例方式童车具备具有车轮的车体;包括座面部及靠背面部的座位吊椅,其以可拆下的方式安装在车体上而形成座位。如图l及图2所示的童车 车体IO,在折叠动作时后轮13朝向前轮11移动,在折叠的状态中,后 轮13与前轮11基本位于相同的高度,使该童车车体10可自行竖立作为基本构成,童车10具备 一对前支脚12,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 并在其下方部具有前轮11; 一对后支脚14,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在 其下方部具有后轮13,并且以与前支脚12相交叉的方式被配置,且在 其交叉部分上通过销可转动地连接于前支脚12; —对座面支撑杆15, 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其前方部可转动地连接于后支脚14的上方部; 一对靠背面支撑杆16,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其下方部可转动地连接于 座面支撑杆15的后方部; 一对推杆17,其与靠背面支撑杆16相交叉并 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其下方端部通过转动轴可转动地连接于前支脚12 的上方端部,并且在它们相交叉的部分上可转动地连接于靠背面支撑杆 16;宽度方向连接装置18、 19,其连接分别由各前支脚12、各后支脚 14、各座面支撑杆15、各靠背面支撑杆16以及各推杆17构成的、该童 车的左右的各侧面之间;开闭状态锁定装置20,其用于通过禁止推杆 17相对于前支脚12的转动,而将童车车体10的开启状态以及闭合状态 (折叠状态)进行固定。宽度方向连接装置18、 19,以使童车在折叠状态下童车车体的两侧 面的间隔相接近的方式构成。在图1及图2中,省略了形成座位的座位吊椅的图示,然而本专利技术的 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将座位吊椅30可简单地拆装于童车车体10 (参见 图3及图4)的特点。如图3及图4所示,例如布制的座位吊椅30具备座面部31;靠 背面部32,其从该座面部31的后端边缘向上方竖立起并延伸;左右侧 面部33,其形成座位的两侧面的壁面;下垂布34,其从座面部31的前 端边缘向下方垂下。图4中,省略了下垂布34的图示。如图4明确的那样,座位吊椅30的座面部31,在其前方端部背面具 有前方接纳部35,其以可脱离的方式接纳一对座面支撑杆15的前方端部。 另外,座位吊椅30的靠背面部32,在其上方端部背面具有后方接纳部 36,其以可脱离的方式接纳一对靠背面支撑杆16的上方端部。前方接纳部35以及后方接纳部36,只要分别能够以可脱离的方式接纳座面支撑杆15的前方端部及靠背面支撑杆16的上方端部,则可以是任 意方式。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更简单的构造,前方接纳部35以及 后方接纳部36,各自具有其顶端(前端或者上端)封闭的袋状的形态。如 果是这样的形态,则只要将袋状形态的前方接纳部35以及后方接纳部36, 套在座面支撑杆15及靠背面支撑杆16的顶端上,就能够将座位吊椅30 安装于童车车体10上。反之,只要将前方接纳部35以及后方接纳部36, 分别从座面支撑杆15及靠背面支撑杆16的顶端拔出,就能够将座位吊椅 30简单地从童车车体10上拆下。如果是袋状形态的前方接纳部35及后方接纳部36,则若将嬰幼儿放 在座位吊椅30上,可依靠其重量就能够可靠地保持前方接纳部35和座面 支撑杆15的卡合状态、以及后方接纳部36和靠背面支撑杆16的卡合状态。为了防止座位吊椅30的座面部31和靠背面部32的分界部分从童车车 体10上脱离,图示的实施方式的座位吊椅30具备连接装置37,该连接装 置用于将该分界部分以可拆下的方式连接于童车车体10。作为连接装置 37,例如可以使用绳带或面M件等。下垂布34具有从前方不能看到座位下的空间的功能、以及阻止婴幼 儿的脚接触到座位下的空间内的车体构成部件的功能。前者的功能,例如 在座位下设置有行李载置台的情况下有效,后者的功能,通过利用某种连 接装置将下垂布34连接到车体10并使其不能移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童车,具备:具有车轮的车体;包括座面部及靠背面部的座位吊椅,其以可拆下的方式安装在上述车体上形成座位,该童车的特征在于, 上述车体具备:一对座面支撑杆,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支承上述座位吊椅的座面部;一对靠背面支撑杆,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支承上述座位吊椅的靠背面部; 上述座位吊椅,在其座面部的前方端部具有前方接纳部,该前方接纳部以可脱离的方式接纳上述一对座面支撑杆的前方端部,而且在其靠背面部的上方端部具有后方接纳部,该后方接纳部以可脱离的方式接纳上述一对靠背面支撑杆的上方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西健造大西伊知朗
申请(专利权)人:哥瑞考儿童产品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