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思成专利>正文

方便上消化道进行吸引减压和保证病员肠道营养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565462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05 1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方便上消化道进行吸引减压和保证病员肠道营养的系统,营养管设置在气囊管中,气囊管设置在负压吸引管中,气囊管连接有充气头,气囊管与充气头内部连通,充气头设置有充气口,充气口穿透充气头的外壁,气囊管的外壁套合有气囊,气囊与气囊管内部连通;营养管设置有通孔一,营养管中设置有造影剂一,气囊管中设置有造影剂二,造影剂二设置在气囊中,负压吸引管中设置有造影剂三,负压吸引管设置有通孔二,通孔二与负压吸引管的内部连通。该系统在消化道出血时能及时封闭通道,将血液吸出,防止血液、血块进入到肠道中导致腹泻、腹胀和全身中毒症状等问题发生,并且营养能够及时通入肠道中,使得病人得到足够的营养摄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药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方便上消化道进行吸引减压和保证病员肠道营养的系统
技术介绍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管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为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终于肛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包括□腔、B因、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颁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均借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上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组成。口腔:由口唇、颊、腭、牙、舌和口腔腺组成。口腔受到食物的刺激后,口腔内腺体即分泌唾液,嚼碎后的食物与唾液搅和,借唾液的滑润作用通过食管,唾液中的淀粉酶能部分分解碳水化合物。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咽依据与鼻腔、口腔和喉等的通路,可分为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三部。咽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吞咽这一复杂的反射动作。食管:食管是一长条形的肌性管道,全长约25?30厘米。食管有三个狭窄部,这三个狭窄部易滞留异物,也是食管癌的好发部位。食管的主要功能是运送食物入胃,其次有防止呼吸时空气进入食管,以及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的作用。胃:分胃贲门、胃底、胃体和胃窦四部分,胃的总容量约1000?3000毫升。胃壁粘膜中含大量腺体,可以分泌胃液,胃液呈酸性,其主要成分有盐酸、钠、钾的氯化物、消化酶、粘蛋白等,胃液的作用很多,其主要作用是消化食物、杀灭食物中的细菌、保护胃粘膜以及润滑食物,使食物在胃内易于通过等。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纳和消化食物。由食管进入胃内的食团,经胃内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后形成食糜,食糜借助胃的运动逐次被排入十二指肠。十二指肠:为小肠的起始段。长度相当于本人十二个手指的指幅,因此而得名。十二指肠呈C型弯曲,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下部和升部四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分泌粘液、刺激胰消化酶和胆汁的分泌,为蛋白质的重要消化场所等。空肠主要功能是营养吸收的场所,在现代医学治疗中,已有成熟且价格低廉的预消化营养液产品。当消化道出血时如果不能及时完全地将血液、血块吸出,血液、血块进入到肠道中容易导致腹泻、腹胀和全身中毒症状等,严重影响病人的身体健康;而且病人无法通过正常的肠道营养,只能通过静脉营养液来补充营养、水、电解质,这样不仅医疗费用十分昂贵,而且对于自身均衡营养的摄取造成很大的障碍和并发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便上消化道进行吸引减压和保证病员肠道营养的系统,该系统在出现消化道内部大出血时能及时封闭通道,将血液吸出,防止血液流入肠道中,并且营养能够及时被肠道吸收中,使得病人得到足够的营养摄取,解决了现有消化道出血时不能及时地将血液吸出,血液、血块进入到肠道中容易导致腹泻、腹胀和全身中毒症状等问题,同时解决了病人无法进食时营养液也不能及时地注入到消化道中,对于自身营养的摄取造成很大的问题。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方便上消化道进行吸引减压和保证病员肠道营养的系统,包括负压吸引管、气囊管和营养管,所述营养管设置在气囊管中,营养管的外壁和气囊管的内壁连接,气囊管设置在负压吸引管中,气囊管的外壁和负压吸引管的内壁连接,营养管的顶端设置在气囊管和负压吸引管的外部,气囊管的顶端设置在负压吸引管的外部,气囊管的顶端连接有内部中空的充气头,气囊管的顶端与充气头内部连通,充气头的外壁上设置有充气口,充气口穿透充气头的外壁,充气口呈喇叭状形状,其中开口较小的一端与充气头内部连通,开口较大的一端与充气头的外壁连接,充气头的内部设置有密封片,密封片与充气头的内壁连接,且密封片能够封闭充气口设置在充气头内部的一端,气囊管的底端穿过负压吸引管的底端设置在负压吸引管的下方,气囊管的外壁套合有气囊,气囊与气囊管内部连通,且气囊设置在负压吸引管的下方,气囊的水平方向直径为2.5至5CM,铅垂方向尺寸为5CM ;所述营养管的底端穿过气囊管的底端设置在气囊管的下方,营养管的外壁设置有若干个通孔一,通孔一与营养管内部连通,通孔一设置在气囊管下方,营养管中设置有造影剂一,造影剂一设置在气囊管的下方,造影剂一设置在通孔一形成的区域中,营养管的底端和气囊底端之间的距离为23CM,气囊管中设置有造影剂二,造影剂二设置在气囊中,负压吸引管中设置有造影剂三,造影剂三设置在靠近负压吸引管的底端处,负压吸引管的外壁设置有若干个通孔二,通孔二与负压吸引管的内部连通,造影剂三设置在通孔二形成的区域中。本系统在使用时,通常是将气囊设置在胃部和十二指肠之间,十二指肠和胃之间有一个直径变化的通道称为幽门,利用气囊充气后膨胀,拉动使得气囊封闭这个通道,胃部中的血能够被抽干净,血液不会流进肠道,不会被血液污染,解决了现有消化道出血时不能及时地将血液吸出,血液、血块进入到肠道中容易导致腹泻、腹胀和全身中毒症状等问题,营养管中的营养物质能够直接输入到下方的肠道中,能够完全吸收营养,解决了病人无法进食时营养液也不能及时地注入到消化道中,对于自身营养的摄取造成很大的问题。造影剂一、造影剂二和造影剂三均为硫酸钡。钡餐用于消化道检查的钡餐是药用硫酸钡,因为它不溶于水和脂质,所以不会被胃肠道黏膜吸收,因此对人基本无毒性。钡餐造影即消化道钡剂造影,是指用硫酸钡作为造影剂,在X线照射下显示消化道有无病变的一种检查方法。营养管的外壁和气囊管的内壁之间、气囊管的外壁和负压吸引管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若干个连接板,连接板的端头分别与对应的营养管的外壁、气囊管的内壁、气囊管的外壁或负压吸引管的内壁连接。营养管和气囊管之间、气囊管和负压吸引管之间分别通过连接板连接,既保证了连接的整体性,也不会堵塞各个管子的内部通道,保证其功能的实现,三根管子之间不是单纯的套合结构,存在着连接的稳固性。综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系统在消化道出血时能及时封闭通道,将血液吸出,防止血液流入肠道中,解决了现有消化道出血时不能及时地将血液吸出,血液、血块进入到肠道中容易导致腹泻、腹胀和全身中毒症状等问题;2、营养能够及时通入肠道中,使得病人得到足够的营养摄取,解决了病人无法进食时营养液也不能及时地注入到消化道中,对于自身营养的摄取造成很大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处截面图。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 一充气口 ;2—充气头;3—密封片;4一负压吸引管;5—营养管;6—气囊管;7—连接板;8—通孔二 ;9一造影剂二 ;10—气囊;11 一造影剂二 ;12—造影剂一 ;13—通孔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的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方便上消化道进行吸引减压和保证病员肠道营养的系统,包括负压吸引管4、气囊管6和营养管5,所述营养管5设置在气囊管6中,营养管5的外壁和气囊管6的内壁连接,气囊管6设置在负压吸引管4中,气囊管6的外壁和负压吸引管4的内壁连接,营养管5的顶端设置在气囊管6和负压吸引管4的外部,气囊管6的顶端设置在负压吸引管4的外部,气囊管6的顶端连接有内部中空的充气头2,气囊管6的顶端与充气头2内部连通,充气头2的外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方便上消化道进行吸引减压和保证病员肠道营养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负压吸引管(4)、气囊管(6)和营养管(5),所述营养管(5)设置在气囊管(6)中,营养管(5)的外壁和气囊管(6)的内壁连接,气囊管(6)设置在负压吸引管(4)中,气囊管(6)的外壁和负压吸引管(4)的内壁连接,营养管(5)的顶端设置在气囊管(6)和负压吸引管(4)的外部,气囊管(6)的顶端设置在负压吸引管(4)的外部,气囊管(6)的顶端连接有内部中空的充气头(2),气囊管(6)的顶端与充气头(2)内部连通,充气头(2)的外壁上设置有充气口(1),充气口(1)穿透充气头(2)的外壁,充气口(1)呈喇叭状形状,其中开口较小的一端与充气头(2)内部连通,开口较大的一端与充气头(2)的外壁连接,充气头(2)的内部设置有密封片(3),密封片(3)与充气头(2)的内壁连接,且密封片(3)能够封闭充气口(1)设置在充气头(2)内部的一端,气囊管(6)的底端穿过负压吸引管(4)的底端设置在负压吸引管(4)的下方,气囊管(6)的外壁套合有气囊(10),气囊(10)与气囊管(6)内部连通,且气囊(10)设置在负压吸引管(4)的下方,气囊(10)的水平方向尺寸为2.5至5CM,铅垂方向尺寸为5CM;所述营养管(5)的底端穿过气囊管(6)的底端设置在气囊管(6)的下方,营养管(5)的外壁设置有若干个通孔一(13),通孔一(13)与营养管(5)内部连通,通孔一(13)设置在气囊管(6)下方,营养管(5)中设置有造影剂一(12),造影剂一(12)设置在气囊管(6)的下方,造影剂一(12)设置在通孔一(13)形成的区域中,营养管(5)的底端和气囊(10)底端之间的距离为23CM,气囊管(6)中设置有造影剂二(11),造影剂二(11)设置在气囊(10)中,负压吸引管(4)中设置有造影剂三(9),造影剂三(9)设置在靠近负压吸引管(4)的底端处,负压吸引管(4)的外壁设置有若干个通孔二(8),通孔二(8)与负压吸引管(4)的内部连通,造影剂三(9)设置在通孔二(8)形成的区域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思成李国平朱红
申请(专利权)人:李思成李国平朱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