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线并压自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60365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04 2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线并压自动机,其校直装置I、送线装置I、摆臂装置I依次排布;切剥装置I设置在摆臂装置I的一侧;压接装置I设置在切剥装置I的一侧;校直装置II、送线装置II、摆臂装置II依次排布;切剥装置II设置在摆臂装置II的一侧,压接装置III设置在切剥装置II的一侧;压接装置II设置在摆臂装置I和摆臂装置II之间,其后端设有搬送装置I和并压中转爪装置;搬送装置II设置在切剥装置II的后方;收线装置设置在搬送装置II的后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双线并压自动机可实现3端压接;可实现不同规格的线并压;不需要双线并压时,可实现单线单压、或者单线双压,具有使用方便、功能多样等诸多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本技术涉及一种线束生产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双线并压自动机,属于自动化设备

技术介绍
】双线并压是指两根线头压接同一端子,此种产品主要运用在空压机中。当前线束行业里的双线并压机主要是同一规格的线束并压,无法实现一粗线、一细线并压;而且,加工完成的产品会遗留一端线头没有压接端子。因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双线并压自动机,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功能多样,适用于3种不同端子、不同规格的两种线束并压的双线并压自动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线并压自动机,其包括校直装置1、送线装置1、切剥装置1、摆臂装置1、压接装置1、搬送装置1、校直装置I1、送线装置I1、切剥装置I1、摆臂装置I1、压接装置I1、搬送装置I1、压接装置II1、收线装置以及并压中转爪装置;其中,所述校直装置1、送线装置1、摆臂装置I依次排布;所述切剥装置I设置在摆臂装置I的一侧;所述压接装置I设置在切剥装置I的一侧;所述校直装置I1、送线装置I1、摆臂装置II依次排布;所述切剥装置II设置在摆臂装置II的一侧,所述压接装置III设置在切剥装置II的一侧;所述压接装置II设置在摆臂装置I和摆臂装置II之间,其后端设有搬送装置I和并压中转爪装置;所述搬送装置II设置在切剥装置II的后方;所述收线装置设置在搬送装置II的后方。本技术的双线并压自动机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校直装置I和校直装置II呈对称布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双线并压自动机可实现3端压接(其中一端为并压端);可实现不同规格的线并压(线材长度各自可调);不需要双线并压时,可实现单线单压、或者单线双压,具有使用方便,功能多样等诸多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双线并压自动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校直装置I (校直装置II)的立体图。图3是图1中的送线装置I (送线装置II)的立体图。图4是图1中的切剥装置I (切剥装置II)的立体图。图5是图1中的摆臂装置I (摆臂装置II)的立体图。图6是图1中的收线装置的立体图。图7是图1中的压接装置I (压接装置I1、压接装置III)的立体图。图8是图1中的搬送装置I的立体图。图9是图1中的搬送装置II的立体图。图10是图1中的并压中转爪装置的立体图。图11是图1中的并压中转爪装置夹线的状态图。图12是本技术的双线并压自动机的并压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说明书附图1至附图12所示,本技术为一种双线并压自动机,其主要由校直装置I1、送线装置12、切剥装置13、摆臂装置14、压接装置15、搬送装置16、校直装置III’、送线装置112’、切剥装置113’、摆臂装置114’、压接装置115’、搬送装置116’、压接装置1115”、收线装置7以及并压中转爪装置8等几部分组成。其中,所述校直装置I1、送线装置12、摆臂装置14依次排布。所述校直装置Il对线束进行校直,其和校直装置Iir结构相同,且呈对称布置。所述送线装置12对线束进行送线。所述摆臂装置14对线束进行转移到压接装置15位置等待压接。所述切剥装置13设置在摆臂装置14的一侧,其对线束进行切断剥皮。所述压接装置15设置在切剥装置13的一侧,其对线束进行压接端子。所述校直装置ΙΙΓ、送线装置112’、摆臂装置114’依次排布。所述切剥装置113’设置在摆臂装置114’的一侧。所述压接装置III5”设置在切剥装置113’的一侧。所述压接装置115’设置在摆臂装置14和摆臂装置114’之间,其后端设有搬送装置16和并压中转爪装置8。所述搬送装置16对线束进行转移到压接装置15位置等待压接。所述并压中转爪装置8对从搬送装置16送过来的线I进行中转,等待线2过来一起并压。所述搬送装置116’设置在切剥装置113’的后方。所述收线装置7设置在搬送装置116’的后方,对加工完成的线束进行收集。本技术的双线并压自动机的工作原理如下:双线模式:线I和线2分别从左右两侧的校直装置I1、11’开始进线。线I经过校直装置Il对线进行校直,接着通过切剥装置13对一侧的线头进行剥皮加工,然后通过摆臂装置14旋转到压接装置15位置进行压接端子,压接完成后,摆到原位置并张开夹爪,通过送线装置12把线送过去。接着通过切剥装置13对两侧的线头进行加工,加工完成后由搬送装置16把线I移送到并压中转爪装置8位置进行中转(如图11),接着并压中转爪装置8下沉,让线头处于上翘状态(如图10)等待线2过来。线2经过校直装置11’对线进行校直,接着通过切剥装置13’对一侧的线头进行剥皮加工,然后通过摆臂装置14 ‘旋转到压接装置15’位置进行压接端子,压接完成后,摆到原位置并张开夹爪,通过送线装置12’把线送过去。接着通过切剥装置13’对两侧的线头进行加工,加工完成后由搬送装置16’把线2移送到并压中转爪位置8(如图12),进行并压。单线模式:并压中转爪装置8打开下沉,线2加工,线I不加工。线2经过校直装置11’对线进行校直,接着通过切剥装置13’对一侧的线头进行剥皮加工,然后通过摆臂装置114’旋转到压接装置III5”位置进行压接端子,压接完成后,摆到原位置并张开夹爪,送线装置12’把线送过去。接着通过切剥装置13’对两侧的线头进行加工,加工完成后由搬送装置16’把线2移送到压接装置115’位置进行压接。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本创作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创作,凡在本创作的精神及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创作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双线并压自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校直装置1、送线装置1、切剥装置1、摆臂装置1、压接装置1、搬送装置1、校直装置I1、送线装置I1、切剥装置I1、摆臂装置I1、压接装置I1、搬送装置I1、压接装置II1、收线装置以及并压中转爪装置;其中,所述校直装置1、送线装置1、摆臂装置I依次排布;所述切剥装置I设置在摆臂装置I的一侧;所述压接装置I设置在切剥装置I的一侧;所述校直装置I1、送线装置I1、摆臂装置II依次排布;所述切剥装置II设置在摆臂装置II的一侧,所述压接装置III设置在切剥装置II的一侧;所述压接装置II设置在摆臂装置I和摆臂装置II之间,其后端设有搬送装置I和并压中转爪装置;所述搬送装置II设置在切剥装置II的后方;所述收线装置设置在搬送装置II的后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线并压自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校直装置I和校直装置II呈对称布置。【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双线并压自动机,其校直装置I、送线装置I、摆臂装置I依次排布;切剥装置I设置在摆臂装置I的一侧;压接装置I设置在切剥装置I的一侧;校直装置II、送线装置II、摆臂装置II依次排布;切剥装置II设置在摆臂装置II的一侧,压接装置III设置在切剥装置II的一侧;压接装置II设置在摆臂装置I和摆臂装置II之间,其后端设有搬送装置I和并压中转爪装置;搬送装置II设置在切剥装置II的后方;收线装置设置在搬送装置II的后方。本技术的双线并压自动机可实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线并压自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校直装置I、送线装置I、切剥装置I、摆臂装置I、压接装置I、搬送装置I、校直装置II、送线装置II、切剥装置II、摆臂装置II、压接装置II、搬送装置II、压接装置III、收线装置以及并压中转爪装置;其中,所述校直装置I、送线装置I、摆臂装置I依次排布;所述切剥装置I设置在摆臂装置I的一侧;所述压接装置I设置在切剥装置I的一侧;所述校直装置II、送线装置II、摆臂装置II依次排布;所述切剥装置II设置在摆臂装置II的一侧,所述压接装置III设置在切剥装置II的一侧;所述压接装置II设置在摆臂装置I和摆臂装置II之间,其后端设有搬送装置I和并压中转爪装置;所述搬送装置II设置在切剥装置II的后方;所述收线装置设置在搬送装置II的后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普天陈建强钟禄杭李坤安王永建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海普锐精密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