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角钢及铁塔休息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55872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04 04: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角钢技术领域,至少涉及一种支撑角钢,包括支撑角钢本体以及位于支撑角钢本体两端的连接端,所述支撑角钢本体包括弯折面、构成承重面的支撑面以及连接弯折面和支撑面的角钢棱,所述弯折面从角钢棱一侧至另一侧依次为第一弯折段至第n弯折段,所述n为2或3,相邻两个弯折段之间呈90°角,所述支撑角钢在允许一定形变量的前提下,具有良好的承重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撑角钢及铁塔休息平台
本专利技术属于角钢
,涉及一种支撑角钢,本专利技术所述角钢均指的是等边角钢,采用Q345钢或Q235钢制成,本专利技术所指的宽度均按照如下描述界定:图1反映的是一种支撑角钢弯折后的结构示意图,AB之间代表支撑面、BC之间代表第一弯折段、DE之间代表第二弯折段,支撑面的宽度指支撑面的起始点A至支撑面沿支撑面方向延伸所能达到的离A最远距离的位置,也即B点,AB之间的距离就是支撑面的宽度,其他部分支撑角钢结构的宽度依此类推,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铁塔休息平台。
技术介绍
国际上,铁塔广泛的用于高压输电线的支撑,高压输电线一旦发生故障都需要维修人员爬上铁塔对高压线路进行维修。然而一般的铁塔并没有为维修人员提供可供其休息的场所,从而缩短了线路维修人员持续工作的时间,降低劳动效率。目前也有技术人员专门制作休息平台,然后将平台装在铁塔上,该平台包括框架以及焊接在框架上的铁板,一般先由技术人员将平台制作好,然后再装在铁塔上。然而,制作好的平台因尺寸较大,给运输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并且在铁塔上现场安装,需要动用多种设备(例如吊机等等),极大的增加了整个休息平台的成本,铁板在下雨后容易积累雨水,造成铁板块生锈,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休息平台功能的扩大,人们对休息平台的承重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现有休息平台显然无法适应这一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休息平台的承重能力有限,无法适应人们对休息平台承重能力越来越大的要求。在解决该问题之前,本专利技术首先考虑的就是要得到一种替代铁板来支撑位于休息平台上重物的支撑结构,一般的,技术人员可以考虑用扁钢替代铁板,也可以考虑直接用角钢替代铁板,但均存在难以克服的技术缺陷,对于扁钢而言,其承重能力相比于铁板将会有一个比较大的下滑,而角钢承受其所能承受的极限重力之后,会发生不可逆的破坏性结构变化,根本没有维修的余地。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给出了一种支撑角钢,包括支撑角钢本体以及与平台框架固定连接的连接端,所述支撑角钢本体包括弯折面、构成平台承重面的支撑面以及连接弯折面和支撑面的角钢棱,所述弯折面从角钢棱一侧至另一侧依次为第一弯折段至第n弯折段,所述n为2或3,相邻两个弯折段之间呈90°角。如果使本专利技术所述支撑角钢受力,将会产生两种形变,即支撑面的形变以及弯折面的形变,而弯折面的形变至少包括第一弯折段的形变以及第二弯折段的形变,相比于扁钢在受力后发生的形变,支撑角钢本体的形变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形变方式的多样性上均超过扁钢。以n为2的情况为例,如果向支撑角钢本体施加压力,第一弯折段靠近角钢棱的部分以及第一弯折段靠近第二弯折段的部分将被不同比例的拉长(即第一类形变),而第二弯折段将沿着靠近第一弯折段的部分发生整体等比例的拉长(即第二类形变),这就使得所述支撑角钢本体具有比扁钢更大的承重能力,一般的,支撑角钢本体的承重能力至少是同型号(即厚度及宽度分别与角钢厚度及角钢支撑面和弯折面宽度总和相等)扁钢的1.5倍。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支撑角钢,可以允许发生较大的形变而基本不改变所述支撑角钢的承重能力,而普通角钢极限形变量是非常小的(通常情况下,二米长角钢,在受压后不产生裂痕的前提下,其两端的最大水平倾斜角度α普遍在3°以下,见图2),一旦角钢所承受的重力超过角钢的承受范围,会产生裂痕乃至断裂现象等破坏性结构变化,造成整个角钢立即报废,由此,本专利技术所述支撑角钢的技术优势是相当明显的。本专利技术并没有特别的限定支撑角钢本体的结构尺寸,对承重能力及材料成本如没有过高的要求,可以任意的采用不同结构尺寸的支撑角钢本体的支撑角钢,但本专利技术还希望能够在提高支撑角钢承重能力,并降低支撑角钢的材料成本,显然这样的产品具有更加吸引人的市场前景。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n为2,第一弯折段及第二弯折段的宽度比例控制在1∶5.4~6,这样的产品往往可以允许发生比较大的形变量,二米长的支撑角钢本体,在受压后不产生裂痕的前提下,其两端的水平倾斜角度α在3.2°~6.0°之间,与同类型但宽度比在该范围之外的支撑角钢本体相比(即两者厚度一致,弯折面与支撑面的宽度两者均分别相等),在允许水平倾斜角α在3.2°~6.0°之间的前提下,其承重能力有相当的提升,达到47%-66%,这样的提升幅度是技术人员所梦寐以求的,不但可以在不增加材料的前提下,大幅提高支撑角钢的承重能力,而且增加的成本很小(一般仅仅是增加一步简单的弯折工艺步骤而已)。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n为3,第一弯折段、第二弯折段及第三弯折段的宽度比例控制在2∶7∶1~2.5∶9∶1.5,二米长的支撑角钢本体,在受压后不产生裂痕的前提下,其两端的水平倾斜角度α在3.0°~5.8°之间,与同类型但宽度比在该范围之外的支撑角钢本体相比(即两者厚度一致,弯折面与支撑面的宽度两者均分别相等),在允许水平倾斜角α在3.0°~5.8°之间的前提下,其承重能力有相当的提升,达到47%-66%。为了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对以下概念进行了定义:第一贡献率:第一形变对支撑角钢本体能力提升的贡献率;第二贡献率:第二形变对支撑角钢本体能力提升的贡献率。各弯折段宽度之间的比值,从一个角度体现了宽度对第一贡献率及第二贡献率的影响,弯折面的厚度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厚度对第一贡献率及第二贡献率的影响,事实上,两种角度对第一贡献率及第二贡献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厚度的增加能够快速的增加第一贡献率,而对第二贡献率的提升则相对较慢。但本专利技术还发现,至少还有另外一种影响要素会对两种贡献率产生影响,例如,当n为2时,弯折面发生形变后,第二弯折段事实上并不完全产生第二类形变,第二弯折段越靠近第一弯折段的部分将发生与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连接棱越相近的形变,这就使得第二弯折段在弯折面发生形变时,第二弯折段靠近第一弯折段部分发生的形变与第二弯折段远离第一弯折段部分发生的形变并不完全相同,一般的,第二弯折段靠近第一弯折段部分发生的形变会比第二弯折段远离第一弯折段部分发生的形变更加剧烈,并且这种形变的差异会随着形变第二弯折段形变部位与第一弯折段距离的远近而均匀的变化,从而第二弯折段并不完全发生第二类形变,或者说与第二类形变存在一定的偏差,其结果是,降低了第二形变对支撑角钢本体支撑能力的贡献率,减弱的程度由形变衰减系数表示,形变衰减系数随着第二弯折段宽度的增加而增大,而随着第二弯折段厚度的增加而减少。由以上分析,本专利技术在对各弯折段进行宽度比值限定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的得到更加令人满意的支撑角钢本体支撑能力,并进一步缩小制作支撑角钢本体的材料量,本专利技术考虑了厚度及形变衰减系数对第一形变及第二形变的影响,建议当n为2时,所述第一弯折段的宽度为7mm-9mm,第二弯折段的宽度为35mm-48mm,支撑面的厚度为4mm-6mm。具有上述尺寸的支撑角钢本体,一米长的支撑力至少达到未加工同型号扁钢支撑力的1.62倍。本专利技术所述未加工同型号扁钢是指厚度与支撑角钢本体厚度相同且用钢量与支撑角钢本体相同的扁钢,以下同。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一弯折段的宽度为8mm,第二弯折段的宽度为46mm,支撑面的厚度为5mm,一米长的支撑力达到未加工同型号扁钢支撑力的2.02倍。表1为第一弯折段及第二弯折段在不同宽度下,相对于未加工同型号扁钢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支撑角钢,包括支撑角钢本体以及位于支撑角钢本体两端的连接端,所述支撑角钢本体包括弯折面、构成承重面的支撑面以及连接弯折面和支撑面的角钢棱,所述弯折面从角钢棱一侧至另一侧依次为第一弯折段至第n弯折段,所述n为2或3,相邻两个弯折段之间呈90°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角钢,包括支撑角钢本体以及位于支撑角钢本体两端的连接端,所述支撑角钢本体包括弯折面、构成平台承重面的支撑面以及连接弯折面和支撑面的角钢棱,所述弯折面从角钢棱一侧至另一侧依次为第一弯折段至第n弯折段,所述n为2或3,相邻两个弯折段之间呈90°角,当n为2时,第一弯折段及第二弯折段的宽度比例控制在1∶5.4~6,二米长的支撑角钢本体,在受压后不产生裂痕的前提下,其两端的水平倾斜角度α在3.2°~6.0°之间,当n为3时,第一弯折段、第二弯折段及第三弯折段的宽度比例控制在2∶7∶1~2.5∶9∶1.5,二米长的支撑角钢本体,在受压后不产生裂痕的前提下,其两端的水平倾斜角度α在3.0°~5.8°之间,当向支撑角钢本体施加压力时,第一弯折段靠近角钢棱的部分以及第一弯折段靠近第二弯折段的部分被不同比例的拉长,而第二弯折段将沿着靠近第一弯折段的部分发生整体等比例的拉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捷朱文德姚军良陈超许永明陈卫波王军何燕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盛达铁塔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