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电梯救生装置,包括:固定板、多个弹性连接件以及手持部,所述固定板固定于电梯的吊顶板上方,每个所述弹性连接件的一端连接所述固定板,另一端穿过所述吊顶板与所述手持部连接,所述弹性连接件较佳为弹簧,所述手持部是吊环或者拉杆,吊环是行列排列或环形排列,所述吊环在电梯的侧壁处与所述吊顶的距离比在电梯中部与所述吊顶的距离大,所述吊环的数量比电梯的最多载重人数多1至5个为最佳。在电梯出现紧急故障使轿厢突然坠落或冲顶时,人能快速用手抓到手持部作为支撑点而悬挂电梯内,离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与电梯轿厢底部或侧壁相撞,造成人伤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梯救生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位于电梯轿厢内防坠落或冲顶的救生装置。
技术介绍
电梯是高层建筑的交通工具之一,现有的大部分电梯没有在轿厢内安装防护救生装置,这样,在电梯使用过程中,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导致轿厢从高层突然坠落或冲顶时,人员惊慌失措,会造成电梯内人员相互碰撞以及由于电梯高空突然坠落而造成人员伤亡的后果O有鉴于上述现有的电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研宄的多年丰富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宄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电梯救生装置,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电梯轿厢内无防护救生装置的缺陷,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宄、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技术电梯救生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电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电梯救生装置,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电梯发生紧急事故突然坠落或冲顶时,电梯内的人员能够快速抓到手持部而悬挂电梯内,避免人与电梯的碰撞造成人员伤亡,非常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电梯救生装置,其包括:固定板、多个弹性连接件以及手持部,所述固定板固定于电梯的吊顶板上方,每个所述弹性连接件的一端连接所述固定板,另一端穿过所述吊顶板与所述手持部连接。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较佳的,前述的电梯救生装置,其中所述弹性连接件为弹簧。较佳的,前述的电梯救生装置,其中所述吊环在电梯的侧壁处与所述吊顶的距离比在电梯中部与所述吊顶的距离大,形成长度不等的手持部。较佳的,前述的电梯救生装置,其中所述手持部是吊环或者拉杆。较佳的,前述的电梯救生装置,其中所述吊环是行列排列或环形排列。较佳的,前述的电梯救生装置,其中所述吊环的数量比电梯的最多载重人数多I至5个。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电梯救生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技术电梯救生装置主要是在电梯轿厢的吊顶板上部加装固定板、多个弹性连接件和多个手持部,在电梯出现紧急故障使轿厢突然坠落或冲顶时,人能快速跳起抓到手持部作为支撑点而悬挂电梯内,离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及利用弹性连接件能够减缓坠落时的冲击力,避免因高空突然坠落的惯性作用与电梯轿厢底部或侧壁相撞而引起人员伤亡后果。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梯救生装置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仰视图。图3是本技术电梯救生装置又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4是图3的仰视图。图5是图3的左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弹性连接件2:固定板3:手持部4:轿厢41:侧壁42:吊顶板【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电梯救生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请参阅图1所示,是本技术电梯救生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主视图。本技术电梯救生装置包括:多个弹性连接件1、固定板2及多个手持部3,其中固定板2固定于吊顶板42上方,吊顶板42设有开孔,弹性连接件I的一端与固定板2连接,另一端穿过吊顶板42的开孔与手持部3连接。具体的,弹性连接件I可以是弹簧等具有弹性的连接件,并且可以是硬性材料,以使该弹性连接件I具有较小的弹性变形,以能够承受人的重量即可,这样,当人向上弹跳握住手持部3后,在弹性连接件I的作用下,能够减缓坠落时人受到的冲击力,人可以悬在空中不易受伤,另外,弹性连接件I也可以是硬性连接件。在图1所示的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手持部3是吊环,吊环可以在电梯侧壁41处与吊顶板42的距离比在电梯中部与吊顶板42的距离大,这样,不同身高的人都可以方便使用,高个子的人可以拉住轿厢中部的吊环,矮个子的成人或小孩可以拉住电梯侧壁41处的吊环。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仅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本技术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的手持部3中间高四周低的布局。例如,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是高低相间排列的结构布局,形成长度不等的手持部。或者手持部3是一种能自动升降的装置,遇险时能自动升降至适合抓牢的位置。手持部3的个数可以根据电梯的最大载重量对应的最多载重人数而定,通常会比最多载重人数多几个,例如,如果电梯允许的最多载重人数是10人,那么手持部3的个数可设置为11个至15个,即手持部3的个数比电梯最多允许的载重人数多I个至5个。与手持部3连接的弹性连接件I的个数和手持部3个数一致。请参阅图2所示,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仰视图。图2所示实施例的手持部3共有30个(以载重人数25人而定),6行5列等间距排列,方便电梯轿厢内每个角落的人都能快速伸手(或跳起)抓住距离自己最近的手持部。另一个实施例中,手持部3是交错排列,例如,第一行设置5个手持部等间距排列,第二行设置4个手持部与第一行5个手持部交错排列,其余行依次类推。再一个实施例中,手持部3也可是环形排列。手持部3的排列方式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式,本技术并不限制手持部3的排列方式。但不论手持部3怎样排列,以靠近吊顶板42中部的手持部3较高,靠近侧壁41的手持部3较低设置为较佳。请参阅图3至图5,是本技术的又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手持部3为拉杆,多个拉杆平行排列,靠近侧壁41处的拉杆比靠近轿厢中部的栏杆高度低,这样,亦可以方便不同身高的人使用。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电梯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板、多个弹性连接件以及手持部,所述固定板固定于电梯的吊顶板上方,每个所述弹性连接件的一端连接所述固定板,另一端穿过所述吊顶板与所述手持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连接件为弹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部在电梯的侧壁处与所述吊顶的距离比在电梯中部与所述吊顶的距离大,形成长度不等的手持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部是吊环或者拉杆。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环是行列排列或环形排列。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环的数量比电梯的最多载重人数多I至5个。【专利摘要】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电梯救生装置,包括:固定板、多个弹性连接件以及手持部,所述固定板固定于电梯的吊顶板上方,每个所述弹性连接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板、多个弹性连接件以及手持部,所述固定板固定于电梯的吊顶板上方,每个所述弹性连接件的一端连接所述固定板,另一端穿过所述吊顶板与所述手持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石宋,
申请(专利权)人:庄石宋,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