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桨式风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51627 阅读:4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04 00: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螺旋桨式风扇(1),该螺旋桨式风扇具有:毂部(3),所述毂部(3)具有筒壁(3a);以及多个叶片(5),所述多个叶片(5)从所述毂部的所述筒壁的外周面(3d)呈放射状延伸,在所述外周面上的相邻的一对所述叶片之间,设置有二次流控制缝隙(7),多个所述二次流控制缝隙分别贯通所述筒壁,并连通所述毂部的内部与该毂部的外侧,所述筒壁的下游端封闭,该筒壁的上游端开放,从侧面观察时,多个所述二次流控制缝隙分别相对于该螺旋桨式风扇的旋转轴线倾斜地延伸,且在与所述多个叶片的叶片根基部的形成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倾斜地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螺旋桨式风扇、送风装置以及室外机。
技术介绍
螺旋桨式风扇一般具有与驱动源连接的圆筒状的毂和从毂外周面呈放射状延伸的多枚叶片。另外,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各叶片中,将弧度比最大的位置设定在与叶片外周缘相比更接近叶片根基部的位置,并且使弧度比从弧度比最大的位置到叶片根基部递减。利用该结构,在叶片根基部的附近,抑制了漩涡的产生而不做大的功。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52443号公报(主要是图1)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此外,由于在与螺旋桨式风扇的旋转方向逆向地作用的科里奥利力和相邻的叶片面的压力梯度平衡,因此,叶片间的气流沿着叶片流动。但是,上述压力梯度的存在遍及毂外周面,而在毂外周面的边界层内,气流的相对速度小,所以,科里奥利力变小。因此,在毂外周面附近,上述平衡被破坏,由于上述压力梯度的影响,产生朝向相邻叶片的二次流。而且,由于该二次流与叶片碰撞而漩涡产生,该漩涡成为噪音的原因。另一方面,根据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螺旋桨式风扇,通过使弧度比从弧度比最大的位置到叶片根基部递减,能够抑制在叶片与毂的连接部产生的漩涡,但存在叶片与毂的连接部附近的叶片的功变小这样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旋桨式风扇,其能够抑制在叶片与毂的连接部产生的漩涡,并实现风扇的低噪音化,而不依赖于叶片根基部附近的叶片的弧度比的设定。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本专利技术的螺旋桨式风扇具有:毂部,所述毂部具有筒壁;以及多个叶片,所述多个叶片从所述毂部的所述筒壁的外周面呈放射状延伸,在所述外周面上的相邻的一对所述叶片之间,设置有二次流控制缝隙,多个所述二次流控制缝隙分别贯通所述筒壁,并连通所述毂部的内部与该毂部的外侧,所述筒壁的下游端封闭,该筒壁的上游端开放,从侧面观察时,多个所述二次流控制缝隙分别相对于该螺旋桨式风扇的旋转轴线倾斜地延伸,且在与所述多个叶片的叶片根基部的形成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倾斜地延伸。用于达成该目的的本专利技术的送风装置具有:上述本专利技术的螺旋桨式风扇;向所述螺旋桨式风扇赋予驱动力的驱动源;以及容纳所述螺旋桨式风扇和所述驱动源的壳体。并且,用于达成该目的的本专利技术的室外机具有:换热器;上述本专利技术的螺旋桨式风扇;向所述螺旋桨式风扇赋予驱动力的驱动源;以及容纳所述螺旋桨式风扇、所述驱动源和所述换热器的壳体。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螺旋桨式风扇,能够抑制在叶片与毂的连接部产生的漩涡,实现风扇的低噪音化,而不依赖于叶片根基部附近的叶片的弧度比的设定。【附图说明】图1是从下游侧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I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图3是说明本实施方式I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毂外周面上的气流的图。图4是说明通过本实施方式I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毂外周面上的缝隙的气流的图。图5涉及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是说明毂外周面上的缝隙的设置位置的图。图6涉及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是说明毂外周面上的缝隙的设置位置的图。图7涉及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是说明毂外周面上的缝隙的设置位置的图。图8涉及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5,是说明毂外周面上的缝隙的形状的图。图9涉及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6,是说明毂外周面上的缝隙的形状的图。图10是说明通过作为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叶片间的气流的图。图11从吹出口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7的室外机时的立体图。图12涉及本实施方式7,是用于从上面侧说明室外机的结构的图。图13涉及本实施方式7,是表示拆下了风扇格栅的状态的图。图14涉及本实施方式7,是进一步除去前面板等而表示内部结构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实施方式。此外,在附图中,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者对应部分。实施方式I图1是从下游侧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图2、图3以及图4分别是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说明毂外周面上的气流的图以及说明通过缝隙的气流的图。螺旋桨式风扇I具有毂部3和多个叶片5。毂部3具有圆筒状的筒壁3a。在毂部3的中央部3b连接电机等驱动源的输出轴,螺旋桨式风扇I利用该驱动源的驱动力旋转。此外,图1中的附图标记RD表示螺旋桨式风扇I的旋转方向,图2中的附图标记RA表示螺旋桨式风扇I的旋转轴线,附图标记US示意性地表示上游的气流,附图标记DS示意性地表示下游的气流。最佳地如图4所示,毂部3的筒壁3a的下游端由盖板部3c封闭。另一方面,毂部3的筒壁3a的上游端开放,由此,毂部3的内部与毂部3的外部连通。多个叶片5从毂部3的筒壁3a的外周面3d呈放射状延伸。另外,多个叶片5相互形状相同且以相同的间隔设置。叶片5分别具有外周缘5a、叶片根基部5b、前缘5c、后缘5d、正压面5e以及负压面5f。外周缘5a是叶片5的径向外侧的缘部,并且是在周向上延伸的缘部。相反地,叶片根基部5b是叶片5上与毂部3的外周面3d连接的部分。前缘5c是连接外周缘5a的前端与叶片根基部5b的前端的缘部,并且是螺旋桨式风扇I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缘部。同样地,后缘5d是连接外周缘5a的后端与叶片根基部5b的后端的缘部,并且是螺旋桨式风扇I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缘部。在图示的结构中,前缘5c和后缘5d均弯曲成越往径向外侧越位于旋转方向前方。俯视地看,正压面5e和负压面5f均为由外周缘5a、叶片根基部5b、前缘5c以及后缘5d划定的叶片面。正压面5e和负压面5f相互处于正反面关系。正压面5e是由于螺旋桨式风扇I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的下游侧的叶片面,负压面5f是该气流的上游侧的叶片面。另外,在图示的结构中,正压面5e是朝向下游侧的凹面,负压面5f是朝向上游侧的凸面。在毂部3的外周面3d上的相邻的一对叶片5之间,设置有二次流控制缝隙7。最佳地如图4所示,毂部3的外周面3d整体上的多个二次流控制缝隙7的每一个贯通毂部3的筒壁3a,并连通毂部3的内部和毂部3的外侧。另外,最佳地如图2所示,从侧面观察时,多个二次流控制缝隙7的每一个相对于螺旋桨式风扇的旋转轴线RA倾斜地延伸,且在与多个叶片5的叶片根基部5b的形成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倾斜地延伸。在图示的结构中,从侧面看,二次流控制缝隙7分别直线地延伸,并倾斜成越在螺旋桨式风扇的旋转方向上的前方侧,越位于气流的上游侧。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I的螺旋桨式风扇的送风动作。首先,基于图10,说明没有本专利技术的特征的、作为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上的流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螺旋桨式风扇

【技术保护点】
一种螺旋桨式风扇,具有:毂部,所述毂部具有筒壁;以及多个叶片,所述多个叶片从所述毂部的所述筒壁的外周面呈放射状延伸,在所述外周面上的相邻的一对所述叶片之间,设置有二次流控制缝隙,多个所述二次流控制缝隙分别贯通所述筒壁,并连通所述毂部的内部与该毂部的外侧,所述筒壁的下游端封闭,该筒壁的上游端开放,从侧面观察时,多个所述二次流控制缝隙分别相对于该螺旋桨式风扇的旋转轴线倾斜地延伸,且在与所述多个叶片的叶片根基部的形成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倾斜地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河野惇司田所敬英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