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缸水循环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541918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03 15: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鱼缸水循环处理装置,包括与鱼缸下部依次连通的第一微生物过滤层、第一进气机构、第二微生物菌层、第三微生物菌层、第四微生物菌层、第五微生物菌层、第二进气机构和微型水泵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完全采用物理和生物方法对鱼缸废水进行过滤杀菌消毒和补充空气,能够使鱼缸废水循环利用,同时在每个过滤层设置可开合的更换门以便及时对每个过滤层及时清理和补充,达到方便和重复利用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鱼缸水循环处理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鱼缸废水循环利用
,具体涉及一种鱼缸水循环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养鱼缸中的水主要污染物是颗粒杂质、有机物、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氮、硝酸盐和有害病菌等,上述污染物都是由鱼类的粪便、体液等代谢产物以及残余饵料产生的。颗粒杂质和有机物造成水体浑浊,能见度降低,同时有害细菌滋生,消耗鱼缸中的氧气;鱼缸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可能会导致藻类大量生长繁殖,降低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在水中溶解氧不足时,硝酸盐在无氧环境中受微生物的作用能够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比硝酸盐对鱼类的毒性更强,容易造成鱼类的爆发性死亡;同时,由于废水中含有很多有害细菌和病原体,容易使鱼类感染病毒。目前,在鱼缸水处理中,多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手段对鱼缸废水进行处理,但效果不大理想。还有大部分鱼缸只是经过简单的物理手段过滤后排入废水池中,一方面浪费了水资源,另一方面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问题的不足,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鱼缸水循环处理装置。该鱼缸水处理装置通过纯生物技术有针对性的对鱼缸水进行过滤除杂和杀菌消毒,去除有机质和有害菌,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使鱼缸中的水达到循环再利用的目的。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鱼缸水循环处理装置,包括与鱼缸下部依次连通的第一微生物过滤层、第一进气机构、第二微生物菌层、第三微生物菌层、第四微生物菌层、第五微生物菌层、第二进气机构和微型水泵组成;所述第一微生物菌层由质量百分比50%水解菌和50%产酸菌组成;所述第一进气机构连接在第一微生物菌层与第二微生物菌层之间的管道上;所述第二微生物菌层由质量百分比60%亚硝酸菌和40%硝酸菌组成;所述第三微生物菌层由反硝化菌组成;所述第四微生物菌层由光合细菌组成;所述第五微生物菌层由质量百分比80%枯草芽孢杆菌和20%地衣芽孢杆菌组成;所述第二进气机构连接在第五微生物菌层和微型水泵之间的管道上,将空气通入纯化后的水中,在微型水泵的带动下流入鱼缸。所述第一微生物菌层、第二微生物菌层、第三微生物菌层、第四微生物菌层和第五微生物菌层对应位置设有可开合的用于取出相应微生物菌层的更换门。所述第一进气机构和第二进气机构为微型气泵。所述各微生物菌层中微生物的载体为活性炭。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该鱼缸水循环处理装置由第一微生物菌层、第一进气机构、第二微生物菌层、第三微生物菌层、第四微生物菌层、第五微生物菌层、第二进气机构和微型泵构成。第一微生物菌层由50%的水解菌和50%的酸化菌组成,水解菌和产酸菌均为兼性细菌,在水泵的驱动下,废水中难溶的有机物通过水解菌微生物释放的胞外自由酶或连接在细胞外壁上的固定酶分解为小分子可溶的有机物,这些小分子的水解产物在酸化菌的细胞内转化为更简单的化合物(脂肪酸、醇类、乳酸、二氧化碳、氢气、氨气等)被分泌到细胞外,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处理创造有利条件。第二微生物菌层是由硝化菌(60%的亚硝酸菌和40%的硝酸菌)组成。鱼缸中产生的氨、亚硝酸等有害物质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鱼类就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亚硝酸菌在水生态系统中将氨氧化成亚硝酸,因为亚硝酸菌所需食物来源是氨,且氨和氧反应生成的化学能足以供给其生存。硝酸菌能将鱼缸水中生成的亚硝酸在氧气作用下氧化成硝酸,且亚硝酸和氧反应生成的化学能供给自身所需能量。因此硝化菌具有除去有毒的化学物质(氨和亚硝酸)和净化水质的功能,从而确保整个鱼缸生态平衡。第三微生物菌层由反硝化细菌组成。反硝化菌以亚硝态氮和硝态氮作为氮源,消耗大量的氮素营养,使之生成无害的氮气,消除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对鱼类的危害,同时抑制藻类过度繁殖和病菌,净化水体。第四微生物菌层由光合细菌组成。光合细菌能在厌氧光照或好氧黑暗条件下利用水体中残存的有机物、氨、硫化氢、二氧化碳等物质进行光合作用,而使耗氧的异营性微生物因缺乏营养而转为弱势,因而降低有毒产物分解的机会,使鱼缸中的水质借以得到净化而促使养殖的水族生物健康成长;同时,光合细菌菌体无毒,蛋白质含量高,各种必须的氨基酸比例合理,丰富的B族维生素、抗病毒物质和生长促进因子,可以作为鱼类的饲料。第五微生物菌层由80%的枯草芽孢杆菌和20%的地衣芽孢杆菌组成。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对水产中的弧菌、大肠杆菌和杆状病毒等有害微生物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有效预防水产动物肠炎,烂鳃等疾病。同时,枯草芽孢杆菌具有分泌大量几丁质酶的功能,几丁质酶可分解病原真菌的细胞壁而抑制真菌病害,分解养殖池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净化水质;分解池中残饵、粪便、有机物等,具有很强的清理水中垃圾小颗粒的作用。地衣芽孢杆菌不但具有很强的净化水质功能,同时还产生活性较强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促进饲料中营养素降解,使水产类动物对饲料的吸收利用更加充分和刺激水产动物免疫器官的发育,增强机体免疫力;有效预防水产动物肠炎,烂鳃等疾病。在微型水泵的驱动下缓慢流经第一微生物菌层将悬浮难溶的大颗粒有机物依次转化为易溶于水的小颗粒有机物和更简单的化合物(脂肪酸、醇类、乳酸、二氧化碳、氢气、氨气等)被分泌到细胞外;第一进气机构将空气补充到水中,水在微型水泵的带动下再经过第二微生物菌层,将鱼缸中的氨、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经过第三微生物菌层(反硝化杆菌)将水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酸还原为氮气;再流经第四微生物菌层(光合菌)和第五微生物菌层(80%枯草芽孢杆菌和20%地衣芽孢杆菌),对水体深度净化和消毒、抑制有害病菌,最后鱼缸水通过第二进气机构补充足量的空气后在微型水泵的带动下流入鱼缸。本专利技术完全采用物理和生物方法对鱼缸废水进行过滤杀菌消毒和补充空气,能够使鱼缸废水循环利用,同时在每个过滤层设置可开合的更换门以便及时对每个过滤层及时清理和补充,达到方便和重复利用的目的。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的一种鱼缸水循环处理装置,包括与鱼缸1下部连通管道,在管道中依次设有第一微生物菌层2,第一进气机构3、第二微生物菌层4、第三微生物菌层5、第四微生物菌层6、第五微生物菌层7、第二进气机构8和微型水泵9。第一进气机构3为微型气泵,设在第一微生物菌层2和第二微生物菌层4之间的管道中;第二进气机构8为微型气泵,设在第五微生物菌层7和微型水泵9之间的管道中。所述第一微生物菌层2由50%水解菌和50%的酸化菌组成;所述第二微生物菌层4由硝化菌60%亚硝酸菌和40%硝酸菌组成;所述第三微生物菌层5由反硝化菌组成;所述第四微生物菌层6由光合菌组成;所述第五微生物菌层7由80%枯草芽孢杆菌和20%地衣芽孢杆菌组成。上述各微生物菌层中的各种微生物的载体为活性炭。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对水缸水也有吸附过滤作用,并能消除异味。上述五层的生物菌层对鱼缸水进行过滤分解净化,并通过进气机构将空气通入纯化后的水中,在微型水泵9的带动下流入鱼缸。所述第一微生物菌层2、第二微生物菌层4、第三微生物菌层5、第四微生物菌层6和第五微生物菌层7对应位置设有可开合的用于取出相应微生物菌层的更换门10。打开更换门随时更换微生物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鱼缸废水循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鱼缸下部依次连通的第一微生物过滤层、第一进气机构、第二微生物菌层、第三微生物菌层、第四微生物菌层、第五微生物菌层、第二进气机构和微型水泵组成;所述第一微生物菌层由质量百分比50%水解菌和50%产酸菌组成;所述第一进气机构连接在第一微生物菌层与第二微生物菌层之间的管道上;所述第二微生物菌层由质量百分比60%亚硝酸菌和40%硝酸菌组成;所述第三微生物菌层由反硝化菌组成;所述第四微生物菌层由光合细菌组成;所述第五微生物菌层由质量百分比80%枯草芽孢杆菌和20%地衣芽孢杆菌组成;所述第二进气机构连接在第五微生物菌层和微型水泵之间的管道上,将空气通入纯化后的水中,在微型水泵的带动下流入鱼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鱼缸水循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鱼缸下部依次连通的第一微生物过滤层、第一进气机构、第二微生物菌层、第三微生物菌层、第四微生物菌层、第五微生物菌层、第二进气机构和微型水泵组成;所述第一微生物菌层由质量百分比50%水解菌和50%产酸菌组成;所述第一进气机构连接在第一微生物菌层与第二微生物菌层之间的管道上;所述第二微生物菌层由质量百分比60%亚硝酸菌和40%硝酸菌组成;所述第三微生物菌层由反硝化菌组成;所述第四微生物菌层由光合细菌组成;所述第五微生物菌层由质量百分比80%枯草芽孢杆菌和20%地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雨宰世凤
申请(专利权)人:南阳奇伟微生态基因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