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新型管件连接装置,包括两紧固件以及同轴设置的一连接管、两锁紧圈、两密封圈、两活动套,该连接管内壁的直径由连接管的中部向连接管的两端呈阶梯式增大,该连接管包括用于贴合管件的贴合部及均与管件远离的容纳部、圆锥部,贴合部的外侧端依次连接容纳部和圆锥部,圆锥部的直径由内至外逐渐增大,两密封圈一一对应容置于两容纳部内,两活动套一一对应容置于圆锥部内,且活动套的外表面与圆锥部的内壁相抵;两锁紧圈分别固接于圆锥部的外侧端,锁紧圈内开有沿该锁紧圈的轴向延伸的穿孔;两紧固件一一对应插入两锁紧圈的穿孔内,并分别与两活动套相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在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能的基础上实现较高的连接强度。(*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新型管件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对两根管件进行连接的装置常常采用连接头的方式,将连接头一端先用铁线等箍紧装置固接于其中一个管件,再通过卡插方式来将另一个管件插入接头。这种连接方式的密封性能差,连接强度不足,使两管件连接后的刚度不足,容易受外力影响而导致松脱。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新型管件连接装置,在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能的基础上实现较高的连接强度。本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新型管件连接装置,用于连接两个管件的端部,包括两紧固件以及同轴设置的一连接管、两锁紧圈、两密封圈、两活动套,该连接管内壁的直径由连接管的中部向连接管的两端呈阶梯式增大,该连接管包括用于贴合管件的贴合部及均与管件远离的容纳部、圆锥部,贴合部的外侧端依次连接容纳部和圆锥部,圆锥部的直径由内至外逐渐增大,两密封圈一一对应容置于两容纳部内,两活动套一一对应容置于圆锥部内,且活动套的外表面与圆锥部的内壁相抵;两锁紧圈分别固接于圆锥部的外侧端,锁紧圈内开有沿该锁紧圈的轴向延伸的穿孔;两紧固件一一对应插入两锁紧圈的穿孔内,并分别与两活动套相抵。优选地,所述连接管的中部设为用于分隔两个管件的隔环。优选地,所述锁紧圈的内侧面开有环形挡口,对应地,所述圆锥部的外侧端伸出有与该环形挡口插装配合的顶圈。优选地,所述密封圈包括至少两个圈体,相邻圈体间相连。优选地,所述紧固件为螺钉,所述穿孔为与该螺钉螺纹配合的螺纹孔。优选地,所述螺钉的钉头设为球头。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连接管,可将两个管件的端部连接起来,保证连接强度,同时由于连接管内壁的直径由连接管的中部向连接管的两端呈阶梯式增大,因此连接管将形成与管件贴合的贴合部及均与管件远离的容纳部、圆锥部,贴合部用于紧贴管件以形成稳定连接,容纳部用于装入密封圈,同时以紧固件穿入穿孔后可抵顶活动套,使圆锥部对活动套产生的轴向分力和径向分力,轴向分力使活动套挤压密封圈,进而使密封圈挤压管件,以形成良好的密封性能,径向分力可使活动套挤压管件,以进一步提升连接强度,同时也提高了刚度,可以实现抗拉拔、抗压力。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管件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0、管件;1、紧固件;11、球头;2、连接管;201、贴合部;202、容纳部;203、圆锥部;204、顶圈;21、隔环;3、锁紧圈;31、穿孔;32、环形挡口 ;4、密封圈;41、圈体;5、活动套。【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的新型管件连接装置,用于连接两个管件100的端部,包括两紧固件I以及同轴设置的一连接管2、两锁紧圈3、两密封圈4、两活动套5,该连接管2内壁的直径由连接管2的中部向连接管2的两端呈阶梯式增大,该连接管2包括用于贴合管件100的贴合部201及均与管件100远离的容纳部202、圆锥部203,圆锥部203的直径由内至外逐渐增大,用于逐渐增加对活动套5的挤压力,贴合部201的外侧端依次连接容纳部202和圆锥部203,两密封圈4——对应容置于两容纳部202内,两活动套5——对应容置于圆锥部203内,且活动套5的外表面与圆锥部203的内壁相抵,用于保持与圆锥部203的挤压状态;两锁紧圈3分别固接于圆锥部203的外侧端,锁紧圈3内具有沿该锁紧圈3的轴向延伸的穿孔31 ;两紧固件I 一一对应插入两锁紧圈3的穿孔31内,并分别与两活动套5相抵。通过连接管2,可将两个管件100的端部连接起来,保证连接强度,同时由于连接管2内壁的直径由连接管2的中部向连接管2的两端呈阶梯式增大,因此连接管2将形成与管件100贴合的贴合部201及均与管件100远离的容纳部202、圆锥部203,贴合部201用于紧贴管件100以形成稳定连接,圆锥部203用于装入密封圈4,同时以紧固件I穿入穿孔31后可抵顶活动套5,使圆锥部203对活动套5的产生轴向分力和径向分力,轴向分力使活动套5挤压密封圈4,进而使密封圈4挤压管件100,以形成良好的密封性能,径向分力可使活动套5挤压管件100,以进一步提升连接强度。其中,锁紧圈3与圆锥部203可以通过焊接方式固接。径向分力是圆锥部203对活动套5的反作用力,来向管件100挤压,进而带动贴合部201可以更紧贴管件100,从而提高连接强度。使用时,连接管2、两锁紧圈3、两密封圈4分别套装在两管件100上,通过紧固件I在穿孔31内的穿插动作来对活动套5施力,以实现两管件100的可靠密封相连。容纳部202可设为直径均等的柱形圆环。为保证两管件100连接后的同轴度,连接管2的中部设为用于分隔两个管件100的隔环21,隔环21可将两管件100的端面100分隔,并与管件100的端面相抵而实现对位,防止管件100的端面接触而错位。为使活动套5与锁紧圈3可靠固接,锁紧圈3的内侧面开有环形挡口 32,对应地,圆锥部203的外侧端伸出有与该环形挡口 32插装配合的顶圈204。顶圈204可在环形挡口32内稳定插合,辅以焊接可增强连接强度。本技术密封圈4的优选实施方式为:密封圈4包括至少两个圈体41,相邻圈体41间相连。由多个圈体41组成的密封圈4可提升密封性能,有效防止管件100内流通的水漏水。为方便地调整活动套5对管件100的挤压程度及或活动套5对密封圈4的挤压程度,紧固件I为螺钉,所述穿孔31为与该螺钉螺纹配合的螺纹孔,当螺钉在螺纹孔内旋转时,在圆锥部203的斜面导向作用下,螺钉的钉头对活动套5的挤压力,将转化为对密封圈4的轴芯分力及活动套5对管件100的径向分力。为防止螺钉的钉头钻破活动套5,螺钉的钉头设为球头11。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主权项】1.新型管件连接装置,用于连接两个管件的端部,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紧固件以及同轴设置的一连接管、两锁紧圈、两密封圈、两活动套,该连接管内壁的直径由连接管的中部向连接管的两端呈阶梯式增大,该连接管包括用于贴合管件的贴合部及均与管件远离的容纳部、圆锥部,贴合部的外侧端依次连接容纳部和圆锥部,圆锥部的直径由内至外逐渐增大,两密封圈一一对应容置于两容纳部内,两活动套一一对应容置于圆锥部内,且活动套的外表面与圆锥部的内壁相抵;两锁紧圈分别固接于圆锥部的外侧端,锁紧圈内开有沿该锁紧圈的轴向延伸的穿孔;两紧固件一一对应插入两锁紧圈的穿孔内,并分别与两活动套相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管件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的中部设为用于分隔两个管件的隔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管件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圈的内侧面开有环形挡口,对应地,所述圆锥部的外侧端伸出有与该环形挡口插装配合的顶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管件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包括至少两个圈体,相邻圈体间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新型管件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为螺钉,所述穿孔为与该螺钉螺纹配合的螺纹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管件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钉的钉头设为球头。【专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新型管件连接装置,用于连接两个管件的端部,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紧固件以及同轴设置的一连接管、两锁紧圈、两密封圈、两活动套,该连接管内壁的直径由连接管的中部向连接管的两端呈阶梯式增大,该连接管包括用于贴合管件的贴合部及均与管件远离的容纳部、圆锥部,贴合部的外侧端依次连接容纳部和圆锥部,圆锥部的直径由内至外逐渐增大,两密封圈一一对应容置于两容纳部内,两活动套一一对应容置于圆锥部内,且活动套的外表面与圆锥部的内壁相抵;两锁紧圈分别固接于圆锥部的外侧端,锁紧圈内开有沿该锁紧圈的轴向延伸的穿孔;两紧固件一一对应插入两锁紧圈的穿孔内,并分别与两活动套相抵。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志华,谢家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民乐管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