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肠造口灌肠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31104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01 0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肠造口灌肠器,包括固定器、气囊导管、灌肠袋,气囊导管一端开设导流口,气囊导管开设导流口的一端插入固定座中,气囊导管另一端连接灌肠袋,气囊导管与灌肠袋连通,气囊导管上设开关,气囊导管包括导流腔和气囊腔,导流口与导流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灌肠器用于远端造口肠道准备,不仅可以方便地按要求依次调节气囊导管插入造口的深度,而且,气囊腔张开后能有效防止灌肠液反流,确保灌洗的效果。另外,气囊导管较普通肛管长、质地柔软易变形,适合弯曲角度变化大的肠形结构,可以按要求插入足够的深度,即使气囊腔张开后,导流腔不会因变形而变小,保证灌洗顺利进行,达到清洁远端造口肠道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肠造口灌肠器
技术介绍
肠造口无括约肌,排便、排气无法控制。预防性造口患者远端肠管行CT或肠镜检查前,需行肠道准备,以达到清洁肠道的目的。传统的肠道准备是通过口服泻药或清洁灌肠来完成,自造口顺行结肠灌洗法是预防性造口肠道准备的理想方式。但是,肠灌洗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肠灌洗常常是一次灌入800— 1000毫升左右的灌肠液,使用普通灌肠器时,由于肠造口无括约肌,而且造口的远端一般开口都比较小,方向没有特定规律,灌肠过程中灌肠液容易从造口直接溢出或喷溅。如此,不仅使灌入肠内的液量减少而未能达到结肠灌洗的目的,必须增加灌肠次数及灌肠液,耗时增加;而且灌肠液反流量大,污染患者皮肤和床单位,甚至还会喷溅到操作者身上。因此,使用普通灌肠器进行肠灌洗,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及病人的痛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预防性造口患者远端肠管行CT或肠镜检查前,需行肠道准备,现有技术中采用自造口顺行结肠灌洗法,使用普通灌肠器时,灌肠过程中灌肠液容易从造口直接溢出或喷溅,不仅使灌入肠内的液量减少而未能达到结肠灌洗的目的,而且灌肠液反流量大,污染患者皮肤和床单位,甚至还会喷溅到操作者身上。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肠造口灌肠器,包括固定器、气囊导管、灌肠袋,所述气囊导管一端开设导流口,所述气囊导管开设导流口的一端插入固定器孔中,所述固定器小径端指向气囊导管开设导流口的一端,所述气囊导管另一端连接灌肠袋,所述气囊导管与灌肠袋连通,所述气囊导管前端设开关,所述气囊导管包括导流腔和气囊腔,所述导流口与导流腔连通。按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本技术所述的肠造口灌肠器进行肠灌洗之前,操作人员将气囊导管插入固定器的十字孔中,灌肠袋液面高于造口一定的高度。病人平卧并垫治疗巾于身下。操作人员去除原造口袋,用清水棉球清洁造口及周围皮肤,扩张造口并了解造口方向,用食指涂液状石蜡,采取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原则,操作人员将气囊导管一端逐渐伸入造口,气囊导管在伸入造口的过程中,固定器保持静止。当气囊导管一端伸入造口达预定深度时,气囊腔内注入气体,气囊导管膨胀,固定器轻轻压于造口上。之后,操作人员打开开关,使灌肠袋中的灌肠液缓慢地流入气囊导管的导流腔内,经导流口流入造口内。在准备的灌肠液灌完后,操作人员关闭开关,抽净气囊腔内注入的气体,继续按压固定器5分钟后拔除灌肠器,用凡士林纱布压住造口,以防灌肠液流出。灌肠操作完毕后,操作人员清理用物,为患者粘贴好造口袋。病人下床后再到厕所继续排尽灌肠液,然后行CT或肠镜检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的灌肠器用于远端造口肠道准备,不仅可以方便地按要求依次调节气囊导管插入造口的深度,而且,气囊腔张开后能有效防止灌肠液反流,确保灌洗的效果。另外,气囊导管较普通肛管长、质地柔软易变形,适合弯曲角度变化大的肠形结构,可以按要求插入足够的深度,即使气囊腔张开后,导流腔不会因变形而变小,保证灌洗顺利进行,达到清洁远端造口肠道的目的。总而言之,相比于现有技术的灌肠器,本技术所述的灌肠器,不仅能减少灌肠时间和次数,提高肠道清洁效果,而且减轻病人的负性心理,提高病人的满意度。作为本技术的一种说明,所述气囊腔长度短于导流腔长度,所述气囊腔一端止于导流口,所述气囊腔另一端设充气口,所述气囊腔沿圆周向包围导流腔。作为本技术的一种说明,所述导流腔截面呈圆形,所述导流口位于导流腔圆周侧,所述气囊导管开设导流口的一端面呈凸圆状。一端面呈凸圆状的气囊导管容易伸入造口中,以减轻气囊导管端部与造口摩擦所造成的对病人的伤痛。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气囊导管外侧壁上设刻度,所述刻度起始于开设有导流口的一端,每两个刻度之间距为I厘米,设有刻度的气囊导管部分长度大于或等于15厘米。上述刻度的作用在于使操作人员知晓气囊导管伸入造口的深度。作为本技术的一种说明,所述固定器的材质为硅胶。所述固定器孔呈十字形。作为本技术的一种说明,所述气囊导管的长度大于50厘米。为使灌肠液顺畅地注入造口,按医疗实际,灌肠袋液面应高于造口至少50厘米,故作上述设计。【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肠造口灌肠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气囊导管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符号说明:10—固定器;20 一气囊导管;201 —刻度;21 —导流腔;210 —导流口 ;22 —气囊腔;220 —充气P ;30 —灌肠袋;40 —开关。【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肠造口灌肠器,包括固定器10、气囊导管20、灌肠袋30。所述固定器10的材质为硅胶,固定器10上的奶嘴孔呈十字形。如图2所示,所述气囊导管20外侧壁上设刻度201,所述刻度201起始于开设有导流口 210的一端,每两个刻度201之间距为I厘米,设有刻度201的气囊导管20部分长度等于15厘米。所述气囊导管20包括导流腔21和气囊腔22。所述导流腔21截面呈圆形,所述导流腔21 —端开设导流口 210,所述导流口 210与导流腔21连通,所述导流口 210位于导流腔21圆周侧,所述导流腔21开设导流口 210的一端面呈凸圆状。所述气囊腔22长度短于导流腔21长度,所述气囊腔22 —端止于导流口 210,所述气囊腔22另一端设充气口220,所述气囊腔22沿圆周向包围导流腔21。如图1所示,所述气囊导管20的长度大于50厘米,所述气囊导管20开设导流口210的一端插入固定器孔中,所述固定器10小径端指向气囊导管20开设导流口 210的一端,所述气囊导管20另一端连接灌肠袋30,所述气囊导管20与灌肠袋30连通,所述气囊导管20上设开关40。在使用本技术所述的肠造口灌肠器进行肠灌洗之前,操作人员将气囊导管20插入固定器10的孔中,灌肠袋30液面至少高于造口 50厘米。病人平卧并垫治疗巾于身下。操作人员去除原造口袋,用清水棉球清洁造口及周围皮肤,扩张造口并了解造口方向,用食指涂液状石蜡,将气囊导管20插入造口一定深度,采取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原则,操作人员将气囊导管10 —端逐渐伸入造口,伸入长度由3厘米、6厘米、9厘米、12厘米直至15厘米,气囊导管20在伸入造口的过程中,固定器10保持静止。气囊导管10伸入长度分别达到以上各厘米时,操作人员通过充气口 220向气囊腔22内注入15毫升?20毫升气体,气囊导管20膨胀,固定器轻轻压于造口上。之后,操作人员打开开关40,使灌肠袋30中的灌肠液缓慢地流入气囊导管20的导流腔21内,经导流口 210流入造口内。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液体有无反流,病人有无不适,直至排泄物为清水,无明显粪便和黏液。在准备的灌肠液灌完后,操作人员关闭开关40,抽净气囊腔22内注入的气体,继续按压固定器10五分钟后拔除灌肠器,用凡士林纱布压住造口,以防灌肠液流出。灌肠操作完毕后,操作人员清理用物,为患者粘贴好造口袋。病人下床后再到厕所继续排尽灌肠液,然后行CT或肠镜检查。以上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主权项】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肠造口灌肠器,包括固定器(10)、气囊导管(20)、灌肠袋(30),所述固定器(10)呈奶嘴状,所述气囊导管(20)一端开设导流口(210),所述气囊导管(20)开设导流口(210)的一端插入固定器孔中,所述固定器(10)小径端指向气囊导管开设导流口(210)的一端,所述气囊导管另一端连接灌肠袋(30),所述气囊导管与灌肠袋(30)连通,所述气囊导管上设开关(40),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导管(20)包括导流腔(21)和气囊腔(22),所述导流口(210)与导流腔(21)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饶巧莹
申请(专利权)人:丽水市中心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