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型材技术领域,旨在提供一种机柜框架及具有该机柜框架的机柜,该机柜框架包括一矩形顶框和四根立柱,所述矩形顶框包括两相互平行的第一横梁和两垂直于所述第一横梁的第二横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各立柱折弯多次反折压平一次,从而使得各立柱的第一折弯部包络对应的第一横梁的一端部的边角,对应的反折压平部插设在第一横梁的端部开设的卡槽内,各立柱的第二折弯部抵顶第一横梁的第一侧翼,以支撑第一横梁,各立柱的第三折弯部抵顶第二横梁的第二侧翼,以支撑第二横梁,这样,通过这种折弯加工简单、成本低、通过普通折床制成的立柱,即可实现该框架方便灵活地拼装,且能确保以及适用该框架和机柜不同的强度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型材
,涉及一种机柜框架,尤其涉及一种机柜框架及具有该机柜框架的机柜。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力系统、交换系统、电信系统及控制系统等系统一般都需要整合多个独立的设备来协作完成某一功能任务,且为便于屏蔽电磁干扰保护这些设备、有序地集中管理以及后续的设备维护等,通常均将这些独立的设备整合固定进一个密闭的柜子内,以组成俗称的机柜。现有的机柜,主要包括起支撑连接作用的四根立柱,连接在相邻两根立柱上的多根侧杆,其中,每四根位于同一平面上的侧杆可组成一矩形框,以此形成机柜的机柜框架,当然,为形成一密闭柜子,在机柜框架的各侧面还需安装一侧板,也即,现有的机柜通常为框架式结构。为满足机柜的承载要求以及组装要求,现有的许多机柜的框架多由九折型材或普通折型材拼装而成,然而,对于这两种型材主要有以下缺陷:1)对于九折型材而言,其组装方便灵活,强度高,但加工困难且成本高,需要辊压设备方可成型,且所需的零配件多;2)对于普通折弯立柱型材而言,其不仅加工方便且成本低,但其强度不能满足各种机型的重量要求,也即,在承压过程中容易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柜框架及具有该机柜框架的机柜,用以解决现有的机柜框架满足安装方便和强度要求后,其加工却比较困难以及成本比较高,或是满足加工方便且成本低的要求后却又不能满足强度要求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机柜框架,该机柜框架包括一矩形顶框和一平行且正相对于所述矩形顶框的矩形底框,还包括四根立柱,四根所述立柱、所述矩形顶框以及所述矩形底框之间拼装形成一立体框架;所述矩形顶框包括两相互平行的第一横梁和两垂直于所述第一横梁的第二横梁;各所述第一横梁的端部通过对应的所述立柱分别与所述第二横梁的对应的端部固定连接;各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部均开设有卡槽;各所述立柱包括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一折弯部的一端相连的反折压平部;各所述第一折弯部包络对应的所述第一横梁的一端部的边角,各所述反折压平部插设在对应的所述卡槽内。进一步地,所述反折压平部包括第一反折板和第二反折板,所述第二反折板反向相折且相贴于所述第一反折板。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折板开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反折板开设有多个导向孔,各所述导向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孔同中轴线设置,且各所述导向孔的孔径大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孔径。进一步地,各所述立柱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折弯部的另一端相连的第二折弯部,以及与所述反折压平部相连的第三折弯部,所述第二折弯部的顶面高度小于所述第一折弯部的顶面高度,所述第三折弯部的顶面高度小于所述反折压平部的顶面高度;所述第二折弯部抵顶于各对应的所述第一横梁的第一侧翼,所述第三折弯部抵顶于各对应的所述第二横梁的第二侧翼。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折弯部包括第一折弯板和与所述第一折弯板相连的第二折弯板;所述第一反折板与所述第二折弯板相连,且与所述第一折弯板一起位于所述第二折弯板的同侧;所述第二反折板垂直延伸出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二折弯板相平齐,所述连接板的端部嵌合于所述第二横梁的凹槽内;所述第二折弯部包括第三折弯板,所述第三折弯板由所述第一折弯板向外垂直延伸而出,所述第一侧翼置于所述第三折弯板上;所述第三折弯部包括第四折弯板,所述第四折弯板由所述连接板向外垂直延伸而出,所述第二侧翼置于所述第四折弯板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折弯部还包括由所述第三折弯板向外垂直延伸而出的第五折弯板,第五折弯板的顶面高于所述第三折弯板的顶面;所述第三折弯部还包括由所述第四折弯板向外垂直延伸而出的第六折弯板,所述第六折弯板的顶面高于所述第四折弯板的顶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折弯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进一步地,该机柜框架还包括四个吊环,各所述吊环安装在所述立柱、所述第一横梁以及所述第二横梁的对应端口的对接处;各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部均开设有第三安装孔,各所述吊环对应设于各所述第三安装孔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机柜框架的有益效果在于:(I)通过采用折弯多处反折压平一次的开放式立柱,将各第一横梁的端部和第二横梁的对应的端部固定连接在一起,其中,各立柱的第一折弯部包络对应的第一横梁的一端部的边角,对应的反折压平部插设在第一横梁的端部开设的卡槽内,各立柱的第二折弯部抵顶第一横梁的第一侧翼,以支撑第一横梁,各立柱的第三折弯部抵顶第二横梁的第二侧翼,以支撑第二横梁,因此种立柱的折弯加工简单,不需要重型设备加工,通过普通的折床即可实现,且加工成本低,同时,能满足框架的使用强度,从而使得该机柜框架的组装焊接拼装工艺非常方便灵活,且该框架的强度高,具有较好的载重性能;(2)通过在各立柱的反折压平部上开设多个第一安装孔,使得可以适时地根据不同的配重以及不同的机型来调整框架的大小,从而相应地调整立柱的尺寸大小等以调整整个框架的承压强度,进而尽可能地节省材料成本。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机柜,该机柜包括两侧门,还包括上述的机柜框架,两所述侧门通过多个固定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机柜框架上,各所述固定件插设于各对应的所述第二折弯板的各对应的所述第二安装孔内。进一步地,该机柜还包括前门和后门,还包括两个第一密封胶条和两个第二密封胶条,两所述第一密封胶条的一面分别粘附于对应的前门和后门上,另一面分别粘附于对应的所述第三折弯板上;各所述第二密封胶条的一面对应粘附于各所述侧门上,另一面粘附于对应的所述立柱的第六折弯板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机柜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采用上述机柜框架,以及该机柜框架的反折压平部上开设多个第一安装孔,使得便于按照机柜内部设备的不同机型和尺寸来组装机柜的内部格局,也即组装非常方便灵活,也适用于不同机型的重量要求的配置,且因反折压平部位于机柜的内部,这样,在保证机柜的密封性的基础上,还使得该机柜具有很高的载重性能。另外,通过在上述机柜框架的第二折弯板上开设多个第二安装孔,以此便于将机柜的前门、后门以及两侧门固定安装在机柜框架上。【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机柜框架去掉吊耳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机柜框架去掉吊耳后的立体爆炸示意图;图4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机柜框架的立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机柜框架的立柱的主视图;图8是图7中A-A剖面的剖视图;图9是图7的后视图;图10是图7的右视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机柜去掉前门、后门以及顶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的主视图;图13是图11的左视图;图14是图11的俯视图。附图中的标号如下:I矩形顶框、11第一横梁、111卡槽、112第一侧翼、113第三安装孔、12第二横梁、121第二侧翼、122凹槽;2矩形底框、3立柱;31第一折弯部、311第一折弯板、312第二折弯板、3121第二安装孔;32反折压平部、321第一反折板、3211第一安装孔、322第二反折板、3221导向孔;33第二折弯部、331第三折弯板、33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机柜框架,包括一矩形顶框和一平行且正相对于所述矩形顶框的矩形底框,还包括四根立柱,四根所述立柱、所述矩形顶框以及所述矩形底框之间拼装形成一立体框架;所述矩形顶框包括两相互平行的第一横梁和两垂直于所述第一横梁的第二横梁,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横梁的端部通过对应的所述立柱分别与所述第二横梁的对应的端部固定连接;各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部均开设有卡槽;各所述立柱包括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一折弯部的一端相连的反折压平部;各所述第一折弯部包络对应的所述第一横梁的一端部的边角,各所述反折压平部插设在对应的所述卡槽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超德,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伟创电气设备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