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手表无线充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525168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30 2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手表无线充电系统,包括无线电能发送电路和无线电能接收电路,无线电能发送电路包括变压器T、开关S1、三端稳压器U1、芯片U2、继电器K和电感L4,无线电能接收电路包括电感L5、整流桥Q、TL431和芯片U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智能手表无线充电系统通过改进无线电能接收电路和无线电能发送电路,不仅使电路结构简单,体积小,而且提高了电能的转换率和充电速度,非常适合给智能手表无线充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电系统,具体是一种智能手表无线充电系统
技术介绍
无线电技术用于通信,已经在全世界流行了近一百年,从当初的无线电广播和无线电报,发展到现在的卫星和微波通信,以及普及到全球几乎每一个个人的移动通信、无线网络、GPS等,无线通信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没有无线通信,信息化社会的目标是不可议的,然而,无线通信传送的都是微弱的信息,而不是功率较大的能量,因此许多使用极为方便的便携式的移动产品,都要不定期地连接电网进行充电,也因此不得不留下各种插口和连接电缆,这就很难实现具有防水性能的密封工艺,而且这种个性化的线缆使得不同产品的充电器很难通用,如果彻底去掉这些尾巴,移动终端设备就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也易于实现密封和防水,这个目标必须要求能量也像信息一样实现无线传输,能量的传送和信号的传输要求显然不同,后者要求其内容的完整和真实,不太要求效率,而前者要求的是功率和效率,虽然能量的无线传送的想法早已有之,但因为一直无法突破效率这个瓶颈,使它一直不能进入实用领域,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无线充电尤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能转化率高的智能手表无线充电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手表无线充电系统,包括无线电能发送电路和无线电能接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电能发送电路包括变压器T、开关S1、三端稳压器Ul、芯片U2、继电器K和电感L4,所述无线电能接收电路包括电感L5、整流桥Q、TL431和芯片U3。所述无线电能发送电路中,所述开关SI 一端连接220V交流电,开关SI另一端连接变压器Tl线圈LI,变压器Tl线圈LI另一端连接220V交流电另一端,变压器Tl线圈L2一端连接二极管Dl正极,二极管Dl负极分别连接继电器K线圈、继电器K触点开关K-1引脚2、二极管D2负极和电容Cl,继电器K线圈另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D3正极,发光二极管D3负极分别连接电容Cl另一端、变压器Tl线圈L2另一端和变压器Tl线圈L3并接地,变压器Tl线圈L3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2正极,所述继电器K触点开关K-1引脚I连接蓄电池组El正极,蓄电池组El负极接地,所述继电器K触点开关K-1引脚3分别连接电容C2、三端稳压器Ul引脚2和熔断器FU,三端稳压器Ul引脚I连接电容C2另一端并接地,三端稳压器Ul引脚3分别连接芯片U2引脚6和电容C4,电容C4另一端连接电容C5并接地,电容C5另一端分别连接熔断器FU另一端、电容C6和电感L4,电感L4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6另一端和MOS管VS的D极,MOS管VS的S极连接二极管D4正极并接地,二极管D4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1、电容C7和MOS管VS的G极,电容C7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l另一端和芯片U2引脚11,芯片U2引脚5接地,芯片U2引脚3连接电位器RPI,电位器RPl另一端分别连接电位器RPl滑片、芯片U2引脚I和电容C3,电容C3另一端连接芯片U2引脚7。所述无线电能接收电路中,所述电感L5两端分别连接整流桥Q引脚I和引脚3,整流桥Q引脚4连接电容C9并接地,整流桥Q引脚2分别连接电容C9另一端、接地电容C8、电阻R2、电阻R3、三极管VTl发射极、发光二极管D6正极和电阻R6,电阻R2另一端分别连接电位器RP2、TL431的K极和电阻R9,TL431的A极连接电位器RP2另一端并接地,TL431的R极连接电位器RP2滑片,所述电阻R9另一端连接芯片U3引脚3,芯片U3引脚2连接电阻R8,电阻R8另一端分别连接蓄电池组E2正极和三极管VT3集电极,蓄电池组E2负极接地,所述三极管VT3发射极连接电阻R6另一端,三极管VT3基极分别连接发光二极管D6负极和电阻R5,电阻R5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T2集电极,三极管VT2发射极接地,三极管VT2基极连接电阻R7,电阻R7另一端分别连接芯片U3引脚6和电阻R4,电阻R4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3另一端和三极管VTl基极,三极管VTl集电极连接接地发光二极管D5正极,所述芯片U3引脚4接地,芯片U3引脚7连接电源VCC,所述芯片U2型号为⑶4069,所述芯片U3型号为OPA335。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三端稳压器Ul型号为780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智能手表无线充电系统通过改进无线电能接收电路和无线电能发送电路,不仅使电路结构简单,体积小,而且提高了电能的转换率和充电速度,非常适合给智能手表无线充电。【附图说明】图1为智能手表无线充电系统中无线电能发送电路的电路图;图2为智能手表无线充电系统中无线电能接收电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智能手表无线充电系统,包括无线电能发送电路和无线电能接收电路,无线电能发送电路包括变压器T、开关S1、三端稳压器Ul、芯片U2、继电器K和电感L4,无线电能接收电路包括电感L5、整流桥Q、TL431和芯片U3。无线电能发送电路中,开关SI —端连接220V交流电,开关SI另一端连接变压器Tl线圈LI,变压器Tl线圈LI另一端连接220V交流电另一端,变压器Tl线圈L2—端连接二极管Dl正极,二极管Dl负极分别连接继电器K线圈、继电器K触点开关K-1引脚2、二极管D2负极和电容Cl,继电器K线圈另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D3正极,发光二极管D3负极分别连接电容Cl另一端、变压器Tl线圈L2另一端和变压器Tl线圈L3并接地,变压器Tl线圈L3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2正极,继电器K触点开关K-1引脚I连接蓄电池组El正极,蓄电池组El负极接地,继电器K触点开关K-1引脚3分别连接电容C2、三端稳压器Ul引脚2和熔断器FU,三端稳压器Ul引脚I连接电容C2另一端并接地,三端稳压器Ul引脚3分别连接芯片U2引脚6和电容C4,电容C4另一端连接电容C5并接地,电容C5另一端分别连接熔断器FU另一端、电容C6和电感L4,电感L4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6另一端和MOS管VS的D极,MOS管VS的S极连接二极管D4正极并接地,二极管D4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1、电容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手表无线充电系统,包括无线电能发送电路和无线电能接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电能发送电路包括变压器T、开关S1、三端稳压器U1、芯片U2、继电器K和电感L4,所述无线电能接收电路包括电感L5、整流桥Q、TL431和芯片U3;所述无线电能发送电路中,所述开关S1一端连接220V交流电,开关S1另一端连接变压器T1线圈L1,变压器T1线圈L1另一端连接220V交流电另一端,变压器T1线圈L2一端连接二极管D1正极,二极管D1负极分别连接继电器K线圈、继电器K触点开关K‑1引脚2、二极管D2负极和电容C1,继电器K线圈另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D3正极,发光二极管D3负极分别连接电容C1另一端、变压器T1线圈L2另一端和变压器T1线圈L3并接地,变压器T1线圈L3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2正极,所述继电器K触点开关K‑1引脚1连接蓄电池组E1正极,蓄电池组E1负极接地,所述继电器K触点开关K‑1引脚3分别连接电容C2、三端稳压器U1引脚2和熔断器FU,三端稳压器U1引脚1连接电容C2另一端并接地,三端稳压器U1引脚3分别连接芯片U2引脚6和电容C4,电容C4另一端连接电容C5并接地,电容C5另一端分别连接熔断器FU另一端、电容C6和电感L4,电感L4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6另一端和MOS管VS的D极,MOS管VS的S极连接二极管D4正极并接地,二极管D4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1、电容C7和MOS管VS的G极,电容C7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另一端和芯片U2引脚11,芯片U2引脚5接地,芯片U2引脚3连接电位器RP1,电位器RP1另一端分别连接电位器RP1滑片、芯片U2引脚1和电容C3,电容C3另一端连接芯片U2引脚7;所述无线电能接收电路中,所述电感L5两端分别连接整流桥Q引脚1和引脚3,整流桥Q引脚4连接电容C9并接地,整流桥Q引脚2分别连接电容C9另一端、接地电容C8、电阻R2、电阻R3、三极管VT1发射极、发光二极管D6正极和电阻R6,电阻R2另一端分别连接电位器RP2、TL431的K极和电阻R9,TL431的A极连接电位器RP2另一端并接地,TL431的R极连接电位器RP2滑片,所述电阻R9另一端连接芯片U3引脚3,芯片U3引脚2连接电阻R8,电阻R8另一端分别连接蓄电池组E2正极和三极管VT3集电极,蓄电池组E2负极接地,所述三极管VT3发射极连接电阻R6另一端,三极管VT3基极分别连接发光二极管D6负极和电阻R5,电阻R5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T2集电极,三极管VT2发射极接地,三极管VT2基极连接电阻R7,电阻R7另一端分别连接芯片U3引脚6和电阻R4,电阻R4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3另一端和三极管VT1基极,三极管VT1集电极连接接地发光二极管D5正极,所述芯片U3引脚4接地,芯片U3引脚7连接电源VCC,所述芯片U2型号为CD4069,所述芯片U3型号为OPA33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啸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