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电池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21612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29 22: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介绍了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电池充电器,它包括接线插槽U,接线插槽U分别与二极管D1和二极管D4连接,二极管D1分别与二极管D2和电容C1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4分别与二极管D3和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1还分别与电感L1和单片机IC相连,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源输入端正极VDD、单片机IC和电阻R1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连接,三极管Q1分别与二极管D6和单片机IC连接,在二极管D6的负极还连接有电容C2,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在单片机IC的第三引脚上还连接有电源输入端负极VCC。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池充电器工作稳定性较好,控制精度较高,而且价格较低,适用范围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电装置,尤其是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电池充电器,属于电子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中用电设备的增多,例如手机的普及,电源充电器也成为与之配套的重要设备之一。而为了能够保持手机能够有充足的电量,有的人经常需要随身携带备用电池,而专用的电池充电器也成为常备的设备之一。现目前市场上的电池充电器样式多种多样,价格也差异很大,其内部结构也很不相同。与手机、电脑等一起销售的充电器,又称为原装充电器,通常具有较好的可靠性,耐压能力较强,但是价格往往较昂贵;而市场上售卖的部分充电器,价格相对比较便宜,但是工作可靠性较差,发热量大,容易引起自燃甚至保障的危险,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如何设计一种既具有可靠稳定的工作状态,又能够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的充电器,是目前设计人员所需考虑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目前的充电器设备工作可靠性较差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具有较好的工作稳定性,而且价格相对比较便宜的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充电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接线插槽U,所述接线插槽U的第一接口分别与二极管Dl的正极和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l的负极分别与二极管D2的正极和电容Cl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分别与二极管D3的正极和电容Cl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和二极管D2的负极均与接线插槽U的第二接口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接地;所述二极管Dl的负极还分别与电感LI的一端和单片机IC的第六引脚相连,所述电感LI的另一端分别与电源输入端正极VDD、单片机IC的第八引脚和电阻Rl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l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l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l的发射极分别与二极管D6的正极和单片机IC的第七引脚连接,三极管Ql的基极与电阻R2连接后再与二极管D5的负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和二极管D6的负极均与单片机IC的第五引脚相连;在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还连接有电容C2,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在所述单片机IC的第三引脚上还连接有电源输入端负极VCC。优化地,所述的单片机IC采用的是型号为NE555的芯片。优化地,所述的接线插槽U采用的是型号为MHDR1X2的插槽。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工作稳定性较好:本技术的充电器采用了单片机来控制充电电流的大小,能够保持充电过程中充电电流的稳定性,而且在给负载充电时的输出电压也非常稳定,能够避免因电压不稳而造成的设备损坏,同时由于单片机的控制精度较高,因此充电器自身发热量较少,能耗更低,安全性能明显提升。2、价格较低:由于本技术的充电器结构相对简单,各个元器件之间的干扰较小,制作更容易,因此生产成本明显降低,进而带动市场价格降低,能够满足普通人群的消费需求。3、适用范围广:本技术的充电器可与多种型号的用电设备配套使用,因此还具有较广泛的使用范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电池充电器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电池充电器,包括接线插槽U,所述接线插槽U的第一接口分别与二极管Dl的正极和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l的负极分别与二极管D2的正极和电容Cl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分别与二极管D3的正极和电容Cl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和二极管D2的负极均与接线插槽U的第二接口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接地;本技术中,所述的接线插槽U采用的是型号为MHDR1X2的插槽。所述二极管Dl的负极还分别与电感LI的一端和单片机IC的第六引脚相连,所述电感LI的另一端分别与电源输入端正极VDD、单片机IC的第八引脚和电阻Rl的一端连接;所述的单片机IC采用的是型号为NE555的芯片。所述电阻Rl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l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l的发射极分别与二极管D6的正极和单片机IC的第七引脚连接,三极管Ql的基极与电阻R2连接后再与二极管D5的负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和二极管D6的负极均与单片机IC的第五引脚相连;在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还连接有电容C2,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在所述单片机IC的第三引脚上还连接有电源输入端负极VCC。本技术的电池充电器工作稳定性较好,能够满足多种型号电池的需求,安全可靠,造价较低,具有广泛推广使用的前景。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尽管申请人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的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不能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技术权利要求范围当中。【主权项】1.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接线插槽U,所述接线插槽U的第一接口分别与二极管Dl的正极和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l的负极分别与二极管D2的正极和电容Cl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分别与二极管D3的正极和电容Cl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和二极管D2的负极均与接线插槽U的第二接口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接地;所述二极管Dl的负极还分别与电感LI的一端和单片机IC的第六引脚相连,所述电感LI的另一端分别与电源输入端正极VDD、单片机IC的第八引脚和电阻Rl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l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l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l的发射极分别与二极管D6的正极和单片机IC的第七引脚连接,三极管Ql的基极与电阻R2连接后再与二极管D5的负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和二极管D6的负极均与单片机IC的第五引脚相连;在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还连接有电容C2,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在所述单片机IC的第三引脚上还连接有电源输入端负极VCC。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片机IC采用的是型号为NE555的芯片。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线插槽U采用的是型号为MHDR1X2的插槽。【专利摘要】本技术介绍了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电池充电器,它包括接线插槽U,接线插槽U分别与二极管D1和二极管D4连接,二极管D1分别与二极管D2和电容C1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4分别与二极管D3和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1还分别与电感L1和单片机IC相连,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源输入端正极VDD、单片机IC和电阻R1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连接,三极管Q1分别与二极管D6和单片机IC连接,在二极管D6的负极还连接有电容C2,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在单片机IC的第三引脚上还连接有电源输入端负极VCC。本技术的电池充电器工作稳定性较好,控制精度较高,而且价格较低,适用范围广。【IPC分类】H02J7-00【公开号】CN204361738【申请号】CN201520013118【专利技术人】龚恒 【申请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公开日】2015年5月27日【申请日】2015年1月9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接线插槽U,所述接线插槽U的第一接口分别与二极管D1的正极和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与二极管D2的正极和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分别与二极管D3的正极和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和二极管D2的负极均与接线插槽U的第二接口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接地;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还分别与电感L1的一端和单片机IC的第六引脚相连,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源输入端正极VDD、单片机IC的第八引脚和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与二极管D6的正极和单片机IC的第七引脚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与电阻R2连接后再与二极管D5的负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和二极管D6的负极均与单片机IC的第五引脚相连;在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还连接有电容C2,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在所述单片机IC的第三引脚上还连接有电源输入端负极VCC。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恒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