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排除线路上障碍物的排障装置,目的是实现小型、轻量、低成本。排障装置(30)从其行驶方向的前方由排障构件(31)、连结机构(40)组成,连结机构具有由分配构件(33)、支撑构件(47)、能量吸收体(35)以及杆(37)组成的相互并列的两个连接部。排障构件沿着车体的宽度方向,由第一销(32)连结成可以转动。排障构件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通过销(34)与分配构件连结,并且通过支撑构件配置吸收冲击负载的能量吸收体。能量吸收体通过杆以及第二销(38)连结于底架下表面(3b)。不管障碍物冲撞于排障构件宽度方向的哪个位置,冲击负载都经由分配构件均等传递给能量吸收体(35、3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铁道车辆、路面电车、新城市交通系统的电车和独轨电 车等轨道车辆中,排除线路上的障碍物的排障装置以及具备所述排障装置 的轨道车辆。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构造是用于排除线路上的障碍物的 构造。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3,作为排除线路上的障碍物的装置,在车 辆的前头部的车体与线路之间配置排障装置。上述各专利文献记载的排障装置,由从上方观察时成U状的构件构 成,U构件在多个部位被连接在底架的下表面。另外,U状构件的后方与 底架相连接。虽记载为U字状,但也可以说是V状。排障装置在U状构件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的后面的后方配置有能量吸 收体。通过U状构件冲撞于障碍物,所述能量吸收体呈蛇腹状地崩溃,吸 收冲撞能量。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2005—20600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55141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 —137094号公报在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3的构造中,在底架的下表面设置U字状构 件,还在底架上设置所述多个部位。因此,U字状构件是大型的,向底架 下表面设置U字状构件需要在多处设置,设置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障装置,所述排障装置在与障碍物冲撞时 从排障装置给底架和车体的作用的影响很小,而且是小型的、设置容易。本专利技术是在轨道车辆的底架的下表面上设置排障装置的轨道车辆,其 特征是所述排障装置,在所述轨道车辆的行驶方向上从侧面看的时候, 通过在所述行驶方向上间隔放置的两处被支持在所述底架的下表面上,所 述排障装置,由冲撞障碍物的排障构件、放置在所述两处中其中一个上并 且将所述排障构件可以回转的连接在所述底架的所述下表面上的第一销、 连接所述排障构件和所述底架的连结机构、放置在所述两处中另一个上并 且将所述连结机构可以回转的连接在所述底架的所述下表面上的第二销、 连接所述排障构件与所述连结机构的第三销组成,所述第一销以及所述第 二销有轴线,所述轴线朝向所述轨道车辆的行驶方向的水平方向的宽度方 向。涉及的轨道车辆可以达成上述目的。另外,本专利技术是在轨道车辆的底架的下表面设置有排障装置的轨道车 辆,其特征在于,在相对于所述轨道车辆的行驶方向从侧面观察时,所述 排障装置在所述行驶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两处被支撑在所述底架的下表面, 所述排障装置包括冲撞于障碍物的排障构件;置于所述两处中的一处且 将所述排障构件以可以转动的方式连结在所述底架的所述下表面上的第 一销;连结所述排障构件和所述底架的连结机构;置于所述两处中的另一 处且将所述连结机构以可以转动的方式连结在所述底架的所述下表面上 的第二销;以及连结所述排障构件与所述连结机构的第三销,所述第一销 以及所述第二销具有相对于所述轨道车辆的行驶方向朝向水平方向的宽 度方向的轴线。通过所述轨道车辆可以达成上述目的。另外,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排障装置,其可以设置在轨道车辆的底架的下表 面,其特征在于,在相对于所述轨道车辆的行驶方向从侧面观察时,所述 排障装置在所述行驶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两处被支撑在所述底架的下表面, 所述排障装置包括冲撞于障碍物的排障构件;置于所述两处中的一处且 将所述排障构件以可以转动的方式连结在所述底架的所述下表面上的第 一销;连结所述排障构件和所述底架的连结机构;置于所述两处中的另一 处且将所述连结机构以可以转动的方式连结在所述底架的所述下表面上 的第二销;以及连结所述排障构件与所述连结机构的第三销,所述第一销 以及所述第二销具有相对于所述轨道车辆的行驶方向朝向水平方向的宽 度方向的轴线,通过所述排障装置可以达成上述目的。 专利技术效果根据具备所述结构的轨道车辆、以及可以设置在轨道车辆上的排障装 置,通过障碍物冲撞于,夂障构件产生的冲击负载,经由连结机构传递到底 架。由于排障构件以及连结机构分别通过销连结在底架上,所以它们构成 连杆机构,规定的冲击负载作为单纯的轴力作用于底架,不作用弯曲力矩。 因此不需要可以滑动地支撑连结机构的导向机构,在构造简单化的同时, 对底架和车辆的冲击负荷单纯化,对于构造有利。另外,根据此专利技术,在连结机构具备分配构件、能量吸收体的情况下, 能量吸收体通过障碍物冲撞于排障构件吸收产生的冲击能量,降低向底架 传递的冲击负载。另外,在比较低的负载作用在排障构件上的情况下,能 量吸收体不动作,在高负载作用的情况下,能量吸收体呈蛇腹状崩溃,可 以吸收冲击能量。因为在能量吸收体上整体只作用有轴力,不作用弯曲力 矩,所以可以有效地产生压坏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能量的吸收。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具备本专利技术的排障装置的轨道车辆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排障装置的侧视图。图3是图2的in—in截面图。图4是图3的IV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5是图4的V—V截面图。 图6是图5的VI—VI截面图。图7是作用于本专利技术的排障装置的负载和反作用力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的示意图,相当于图3。 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的示意图,相当于图6。 符号说明1 —车顶车体;2 —侧车体;3 —底架;3b —底架下表面;4一端车体;5 —轨道车辆车体;30—排障装置;31 —排障构件;32、 34、 38、 48 —销; 33 —分配构件;33b、 35d、 44c、 47c—孔;35 —能量吸收体;35a—内筒; 35b—外筒;35c、 35B —接合板;35A—中空型材;37 —杆;39 —车轴;40 一连结机构;42、 43 —档板;44一负载传递棒;46—螺栓螺母;47—支撑构件;48c —缺口槽;G—间隙。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就本专利技术的轨道车辆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通过图1 图7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图1中,轨道车辆车体5由如下部分构成,即上表面的车顶车体h构成侧面的两个侧车体2、 2;构成下表面的底架3;以及封闭车辆的长度方向的端面的两个端车体4、 4。 车顶车体l,侧车体2、 2,底架3以及端车体4、 4分别是结合多个挤压 型材而构成的。构成车顶车体1、侧车体2、 2以及底架3的挤压型材是铝 合金制的中空型材,其挤压方向为轨道车辆车体5的前后方向。构成端车 体4、 4的挤压型材是铝合金制的带肋型材,其挤压方向是轨道车辆车体5 的上下方向。在轨道车辆车体5的长度方向前部的底架3的下表面,朝向 所述长度方向设置有排障装置30。排障装置30设置在车辆的底架下表面3b上。图2中,排障装置30 的前端部尽量设置在车辆的前端部。前端部的排障构件31是由铁制的厚 板构成的高强度构件。排障构件31的上端部通过销32、 32被悬挂在底架 3 (或者在底架下表面3b上设置的安装^件)上。销32的轴方向朝向车 辆的宽度方向。排障构件31沿车体的宽度方向延伸。排障构件31在从上 方观察时,其前表面从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朝向端部变小地倾斜。所谓 上述"变小地倾斜"是指,若从上观察排障构件31,其呈中央部最厚,随 着靠近端部而变薄的五角形的形状。在障碍物冲撞于排障构件31的情况下,排障构件31受力,所述力是 以销32为中心排障构件31的下端要向后方旋转的力。在沿排障构件的所 述宽度方向有两处销32。另外,排障装置30在排障构件31的后方侧具有连结机构40,所述连 结机构40具备与排障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轨道车辆,在轨道车辆的底架的下表面设置有排障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相对于所述轨道车辆的行驶方向从侧面观察时,所述排障装置在所述行驶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两处被支撑在所述底架的下表面, 所述排障装置包括:冲撞于障碍物的排障构件;置于所述两处中的一处且将所述排障构件以可以转动的方式连结在所述底架的所述下表面上的第一销;连结所述排障构件和所述底架的连结机构;置于所述两处中的另一处且将所述连结机构以可以转动的方式连结在所述底架的所述下表面上的第二销;以及连结所述排障构件与所述连结机构的第三销, 所述第一销以及所述第二销具有相对于所述轨道车辆的行驶方向朝向水平方向的宽度方向的轴线。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清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