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揭露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与应用其的无线充电系统。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包含本体、金属壳、接收线圈与储电装置。金属壳耦接本体以形成一容置空间。金属壳具有开口与至少一狭缝。狭缝连通开口与金属壳的外缘。接收线圈置于金属壳与本体之间。接收线圈环绕定义出一通孔,通孔与金属壳的开口至少部分重叠。储电装置置于容置空间内,并电性连接接收线圈。电磁波能够通过金属壳的开口,与接收线圈进行磁耦合,借此接收线圈将电磁波的能量传递至储电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线充电接收装置与应用其的无线充电系统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
技术介绍
无线充电技术是利用电磁原理达到充电效果,可使得电子产品在无需接线的情况下完成充电,借此提高电子产品的便利性,因此无线充电技术也成为业界主要发展的技术之一。然而有些电子产品会加入金属外壳以增加电子产品的美观。不过对于具有金属外壳的电子产品而言,尤其是手持式装置,当其处于无线充电状态时,金属外壳会屏蔽电磁波。即使金属外壳能够以开设开口的方式让电磁波通过,电磁波仍然会在金属外壳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所产生的感应磁场通常会衰减充电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包含本体、金属壳、接收线圈与储电装置。金属壳耦接本体以形成一容置空间。金属壳具有开口与至少一狭缝。狭缝连通开口与金属壳的外缘。接收线圈置于金属壳与本体之间。接收线圈环绕定义出一通孔,通孔与金属壳的开口至少部分重叠。储电装置置于容置空间内,并电性连接接收线圈。电磁波能够通过金属壳的开口,与接收线圈进行磁耦合,借此接收线圈将电磁波的能量传递至储电装置。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无线充电接收装置还包含电容,电性连接接收线圈,用以调整接收线圈的共振频率。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电容置于接收线圈的一端点上。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无线充电接收装置还包含弹片,连接至接收线圈的一端点。电容通过弹片与接收线圈电性连接。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金属壳的狭缝为偶数个,且狭缝是对称于开口设置。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无线充电接收装置还包含接收模块,电性连接接收线圈与储电装置。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接收模块包含接收匹配电路、整流器、电压转换器与电源管理芯片。接收匹配电路用以匹配传输源与接收线圈之间的阻抗。整流器用以将接收线圈的感应电流转换为直流电。电压转换器用以调整直流电的电压。电源管理芯片连接储电装置。电源管理芯片用以将直流电传至储电装置,并管理储电装置的能量传递。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包含无线充电传输装置与上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无线充电传输装置用以提供电磁波。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无线充电传输装置包含电源供应器与传输线圈。电源供应器用以提供电能。传输线圈用以将电能转变为电磁波。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无线充电传输装置还包含传输模块,电性连接电源供应器与传输线圈。传输模块包含放大器与传输匹配电路。放大器用以放大电源供应器提供的电能。传输匹配电路用以匹配传输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阻抗。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传输模块还包含传输收发器与传输控制单元。传输收发器用以与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相互通讯。传输控制单元电性连接传输收发器。传输控制单元用以根据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充电状态控制电源供应器的启闭。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无线充电传输装置还包含电容,电性连接传输线圈,用以调整传输线圈的发射频率。因金属壳具有至少一狭缝,因此金属壳所产生的感应磁场的方向与接收线圈所产生的感应磁场的方向相同,有助于增加接收线圈的感应电流量,借此提高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充电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示意拆解图;图2A为图1的金属壳与接收线圈于充电状态的电流分布图;图2B为狭缝不存在时的金属壳与接收线圈于充电状态的电流分布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接收线圈的能量损失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示意拆解图;图5为图1的接收线圈、储电装置与接收模块的功能方块图;图6绘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无线充电系统的功能方块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附图揭露本专利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也就是说,在本专利技术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已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100的示意拆解图。如图所示,无线充电接收装置100,例如手机、笔记型电脑、平板电脑或具有通讯功能的手持式装置,其至少包含本体110、金属壳120、接收线圈130、储电装置140、处理器、基板、显示元件与触控输入元件等。金属壳120耦接本体110且形成一容置空间,换言之,其亦覆盖本体110的至少一表面112。金属壳120具有开口122与至少一狭缝124,例如在图1中,金属壳120具有二狭缝124。狭缝124连通开口122与金属壳120的外缘126,其中狭缝124相对于开口122的延伸方向可依不同的设计而改变,图1中是以水平方向为例,当然也可是垂直或是其它任何方向,且狭缝124可具有不同的形状,不以此为限。接收线圈130置于金属壳120与本体110之间,较佳地是耦接于金属壳120上,其可依据实际设计的需求,合适地调整接收线圈130的大小与摆设位置。为了方便做解释,于本实施例中是以较夸张的划法来表现彼此元件间的相对位置。然于实际应用下,接收线圈130较佳地是环绕紧邻于开口122的周围。接收线圈130环绕定义出一通孔132,通孔132与金属壳120的开口122至少部分重叠,例如在图1中,通孔132重叠整个开口122,然而本专利技术不以此为限。储电装置140置于容置空间内,并电性连接于接收线圈130。电磁波能够通过金属壳120的开口122,与接收线圈130进行磁耦合,借此接收线圈130将电磁波的能量传递至储电装置140。请一并参照图2A,其中图2A为图1的金属壳120与接收线圈130于充电状态的电流分布图。详细而言,电磁波EM可穿透金属壳120的开口122,而分别与金属壳120以及接收线圈130作磁耦合。举例而言,当电磁波EM的磁场方向为指出图面(在图2A中以☉代表)时,电磁波EM会在金属壳120的开口122周围产生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而在接收线圈130产生逆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请先参照图2B,其作为图2A的比较例,即图2B为图2A的狭缝124不存在时的电流分布图。详细而言,若金属壳120’不存在狭缝124,则因开口122周围及金属壳120的外缘126的感应电流,相较于接收线圈130的感应电流方向相反,因此此二部分的感应电流分别所产生的感应磁场会互相抵消,如此一来,接收线圈130所接收到的能量就会有明显衰减的情况产生。请再回到图1与图2A,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壳120具有二狭缝124,因此在开口122周围的感应电流还会沿着狭缝124周围与金属壳120的外缘126流动,使得感应电流在狭缝124两侧的金属壳120中各自形成逆时针方向的封闭回路。如此一来,此两部分的感应电流能够分别形成感应磁场IM,其磁场方向与接收线圈130的感应磁场方向(亦指出图面)相同,因此感应磁场IM能够有助于增加接收线圈130的感应电流量,借此提高无线充电接收装置100的充电效率。另外应注意的是,在图1中的接收线圈130的匝数仅为例示,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具通常知识者,可依实际需求,弹性设计接收线圈130的匝数。请回到图1。应注意的是,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狭缝124的数量为两个,但本专利技术不以此为限。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狭缝124的数量可为一个,亦可达到改变感应电流方向的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本体;一金属壳,耦接该本体以形成一容置空间,该金属壳具有一开口与至少一狭缝,该狭缝连通该开口与该金属壳的外缘;一接收线圈,置于该金属壳与该本体之间,该接收线圈环绕定义出一通孔,该通孔与该金属壳的该开口至少部分重叠;以及一储电装置,置于该容置空间内,并电性连接该接收线圈,其中一电磁波能够通过该金属壳的该开口,与该接收线圈进行磁耦合,借此该接收线圈将该电磁波的能量传递至该储电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3.11.21 US 14/085,8171.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本体;一金属壳,耦接该本体以形成一容置空间,该金属壳具有一开口与至少一狭缝,该狭缝连通该开口与该金属壳的外缘,该金属壳的该狭缝为偶数个,且这些狭缝是对称于该开口设置;一接收线圈,置于该金属壳与该本体之间,该接收线圈环绕定义出一通孔,该通孔与该金属壳的该开口至少部分重叠;以及一储电装置,置于该容置空间内,并电性连接该接收线圈,其中一电磁波能够通过该金属壳的该开口,与该接收线圈进行磁耦合,借此该接收线圈将该电磁波的能量传递至该储电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电容,电性连接该接收线圈,该电容用以调整该接收线圈的共振频率。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容置于该接收线圈的一端点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弹片,连接至该接收线圈的一端点,其中该电容通过该弹片与该接收线圈电性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接收模块,电性连接该接收线圈与该储电装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接收模块包含:一接收匹配电路,用以匹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俊维,何建廷,陈建志,郭彦良,
申请(专利权)人: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