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成地震观测系统的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515944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28 10:58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生成地震观测系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建立待生成地震观测系统的地震道集;根据预设的面元大小和分布规则以及每个面元的属性,布设地震道集的激发点和接收点;对布设的激发点进行网格化,生成激发点网格,对布设的接收点进行网格化,生成接收点网格;分别求取每个激发点网格和每个接收点网格的组合中心坐标;根据激发点网格的组合中心坐标和接收点网格的组合中心坐标生成地震观测系统。依照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可以生成符合需求的地震观测系统。从而在生成地震观测系统之后,不需要验证地震观测系统的属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成地震观测系统的方法
本申请涉及地球物理勘探
,特别涉及一种生成地震观测系统的方法。
技术介绍
在采集地震勘探资料技术中,技术人员利用地震观测系统可以采集地震勘探数据。地震观测系统一般包括地震波的激发点(即炮点)、地震波接收点(即检波点)以及地震波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目前地震观测系统主要包括:正交观测系统、纽扣观测系统、锯齿观测系统、辐射观测系统和环状观测系统。现有技术中,生成地震观测系统的过程一般为:首先确定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依据所述位置关系布设激发点和接收点,从而生成地震观测系统。但是,上述生成地震观测系统的过程,出发点是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位置关系,没有考虑地震观测系统的属性,例如地震观测系统的炮检距和方位角的分布属性。地震观测系统的属性优劣对采集的地震资料质量有较大影响。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在生成地震观测系统之后,通常需要验证地震观测系统的属性。例如,生成多个地震观测系统,分别对所述多个地震观测系统所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和对比多个观测系统对于地震叠加成像精度的影响,从而选取成像精度较好的地震观测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成地震观测系统的方法,在生成地震观测系统的过程中考虑了地震观测系统的属性。从而在生成地震观测系统之后,不需要验证地震观测系统的属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生成地震观测系统的方法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生成地震观测系统的方法,包括:建立待生成地震观测系统的地震道集;根据预设的面元大小和分布规则以及每个面元的属性,布设地震道集的激发点和接收点;对布设的激发点进行网格化,生成激发点网格,对布设的接收点进行网格化,生成接收点网格;分别求取每个激发点网格和每个接收点网格的组合中心坐标;根据激发点网格的组合中心坐标和接收点网格的组合中心坐标生成地震观测系统。由以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实施例首先生成地震观测系统的地震道集;然后根据每个面元的属性要求,布设地震道集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然后分别对激发点和接收点进行网格化;然后求取激发点网格和接收点网格的组合中心坐标,最后生成地震观测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基于每个面元的属性布设地震道集的激发点和接收点,从而最终生成了符合需求的地震观测系统。从而在生成地震观测系统之后,不需要验证地震观测系统的属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生成地震观测系统的方法的流程图;图2a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共中心点道集面元炮检距分布均匀的示意图;图2b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共中心点道集面元炮检距分布不均匀的示意图;图3a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共中心点道集面元方位角分布均匀的示意图;图3b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共中心点道集面元方位角分布不均匀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共中心点道集所对应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布设示意图;图5a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对布设的激发点和接收点进行矩形网格化的示意图;图5b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对布设的激发点和接收点进行正三角形网格化的示意图;图6a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矩形激发点网格的组合中心示意图;图6b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正三角形激发点网格的组合中心示意图;图7a是本申请实施例生成的地震观测系统的炮检距-方位角分布示意图;图7b是现有技术生成的地震观测系统的炮检距-方位角分布示意图;图8a是本申请实施例生成的地震观测系统的炮检距分布示意图;图8b是现有技术生成的地震观测系统的炮检距分布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通常情况下,地震观测系统的属性主要包括炮检距分布、方位角分布等。在地震采集设计中,要求地震观测系统的炮检距分布均匀和方位角分布均匀。例如,若炮检距分布不均匀,会引起倾斜信号以及震源噪声,从而影响地震波的速度分析和叠加成像精度。本申请生成地震观测系统的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S101:建立待生成地震观测系统的地震道集。一般地,地震道集由具有大致相同的炮检距和方位角的地震道组成。一个地震观测系统通常包含多个地震道集。所述地震道集包括共中心点道集(CMP)、共深度点道集(CDP)和共反射点道集(CRP)。根据目的层深度、厚度、速度等地球物理参数,建立地震数据期望的地震道集。S102:设计每个面元的大小和分布规则以及每个面元的属性,根据每个面元的属性布设地震道集的激发点和接收点。所述面元一般指炮点和检波点对分布的基本单元。其中,炮点和检波点对一般为一个炮点和接收该炮点所发射地震波的一个检波点。面元越小,地震资料的分辨率越高,但采集成本会增加。因此,一般情况下,需要根据不同的勘探任务灵活地设计面元大小。在某一实施方式中,面元为矩形网格。设计每个面元的大小和分布规则包括:根据预先设计的纵向面元尺寸(Binx)和横向面元尺寸(Biny),将整个工区分成纵向和横向的多个正交网格。所述面元的属性包括面元内炮检距的分布和方位角的分布等。所述方位角一般指检波点线的观测方向与正北方向的夹角。根据面元的属性,可以将面元分为炮检距大小分布均匀的面元、炮检距大小分布不均匀的面元、方位角分布均匀的面元、方位角分布不均匀的面元。例如,每个共中心点道集的面元包含着一定数量具有不同炮检距和方位角的记录道。在布设完成后,每个面元内炮检距的分布是均匀的,每个面元内方位角的分布也是均匀的。布设后每个面元包括n(n为整数,N≧1)个方向。其中n为探测方向的数目。那么,方位角分布均匀的面元一般为:在每个面元内部,将360°均匀地分成n个角度。如图2a和图2b所示的一种共中心点道集面元的炮检距分布示意图。图中a、b、c、d分别为4个炮检距。其中,图2a的炮检距分布均匀,均为d。图2b的炮检距分布不均匀。如图3a和图3b所示的一种共中心点道集面元的方位角分布示意图。图中希腊字母α、β、γ、δ、ε、ζ、η、θ、τ、κ、λ、μ、ν、ξ、ο、σ等表示各个检波点线方位角之间的夹角。其中,图3a的方位角分布均匀,各个检波点线方位角之间的夹角均为α。图3b的方位角分布不均匀。如图4所示,该图为一种共中心点道集所对应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布设示意图。其中,不同的虚线代表不同的共中心点道集。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布设完成后,生成地震道集数据库。所述地震道集数据库包含有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以及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例如,在步骤S101中建立的为共中心点道集。在步骤S102中布设共中心点道集所对应的激发点和接收点。在布设完成后,生成共中心点道集数据库。S103:分别对布设的激发点和接收点进行网格化,生成激发点网格和接收点网格。所述激发点网格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生成地震观测系统的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成地震观测系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立待生成地震观测系统的地震道集;根据预设的面元大小和分布规则以及每个面元的属性,布设地震道集的激发点和接收点;对布设的激发点进行网格化,生成激发点网格,对布设的接收点进行网格化,生成接收点网格;分别求取每个激发点网格和每个接收点网格的组合中心坐标;根据激发点网格的组合中心坐标和接收点网格的组合中心坐标生成地震观测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成地震观测系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立待生成地震观测系统的地震道集;根据预设的面元的大小和分布规则以及每个面元的属性,布设地震道集的激发点和接收点;对布设的激发点进行网格化,生成激发点网格,对布设的接收点进行网格化,生成接收点网格;分别求取每个激发点网格和每个接收点网格的组合中心坐标;根据激发点网格的组合中心坐标和接收点网格的组合中心坐标生成地震观测系统;其中,所述分别求取每个激发点网格和每个接收点网格的组合中心坐标,包括:求取激发点网格内激发点横坐标的平均值,将该平均值作为激发点网格组合中心的横坐标;求取激发点网格内激发点纵坐标的平均值,将该平均值作为激发点网格组合中心的纵坐标;求取接收点网格内接收点横坐标的平均值,将该平均值作为接收点网格组合中心的横坐标;求取接收点网格内接收点纵坐标的平均值,将该平均值作为接收点网格组合中心的纵坐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分别求取每个激发点网格和每个接收点网格的组合中心坐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分别对所述激发点网格和所述接收点网格进行筛选;相应地,所述分别求取每个激发点网格和每个接收点网格的组合中心坐标包括:分别求取筛选后的每个激发点网格和筛选后的每个接收点网格的组合中心坐标。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元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福豪张慕刚骆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