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492340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21 13:46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摩托车,其包含:车体框架,其具有:头管、前框架、一对右及左后框架;前轮;前叉;置物箱,其设置于上述一对右与左后框架之间;马达单元,其经由后摇臂悬置于上述一对右及左后框架上并驱动后轮;马达控制单元,其控制并驱动上述马达单元,且包括主控制单元及马达驱动单元;上述电动摩托车特征在于:上述马达控制单元设置于上述一对右与左后框架之间、在上述后轮的上方且在上述置物箱的后方的位置;上述马达控制单元上设有散热鳍片,上述马达控制单元是以上述散热鳍片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摩托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摩托车,尤其涉及电动摩托车的马达控制单元及电动摩托车内走线配线束的构造及配置。
技术介绍
[
技术介绍
文献]习知常规上,电动摩托车是利用马达控制单元来驱动并控制车辆的行走。一般来说,马达控制单元具有主控制单元及马达驱动单元,上述马达驱动单元接受来自电池的电源电力,并基于上述主控制单元的控制信号将驱动电力输出到马达使其驱动,进而驱动并控制车辆的行驶。下述专利文献1公报揭示电动摩托车的马达控制单元及相关配线束的
技术实现思路
。如其专利文献1的图1所示,于上述电动摩托车的马达控制单元中,主控制单元设置于置物箱的后方,马达驱动单元设置于置物箱的左侧,于上述主控制单元与上述马达驱动单元间连接有低电压电线束,用以对上述马达驱动单元输出来自上述主控制单元的控制信号,且于上述马达驱动单元与马达单元间连接有高电压电线束,用以将电力输出到马达单元将其驱动进而带动车辆的行驶。[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中国台湾专利第I296975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欲解决的问题]于上述专利文献1中,通过将马达控制单元的主控制单元及马达驱动单元分别设置于置物箱后方及左方,一方面能使高电压电线束与低电压电线束两者的距离设置较远,进而大幅降低高电压电线束对低电压电线束所产生的噪声影响,一方面能将主控制单元隐藏于置物箱背后,使其不易受到马达驱动单元的热影响。然而,将马达驱动单元设置于车体左侧方,且与马达单元是设置于车体同一侧的情况下时,如专利文献1的图3所示,由于上述马达驱动单元本身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在不减少置物箱的容置空间的情况下,便会增加车体于车体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来适应上述马达驱动单元的设置,而使车体于车体宽度方向上无法小型化。再者,因连接于马达驱动单元与马达单元间的管束中的高电压电线束比一般配线束粗,为避免线路弯折时的曲率过小,导致其所造成的应力会过度集中于线路某处,而使其容易产生断裂或损坏,因而需以较大的弯折曲率进行上述高电压电线束的线路长度设计与走线的配置,且同时在考量到避免线路与车体各元件间形成干涉时,上述较粗且较长的线路也会压缩到配置空间,而会对电动车谋求小型化的需求造成限制。此外,为提高上述马达驱动单元的散热效率而将其设置于车身框架及外侧盖间的空间时,上述马达驱动单元因仅受外侧盖的覆盖造成其保护强度有限,故当车体受外力的撞击时,也容易使上述马达驱动单元受到外力碰撞而损坏。[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先前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方面能维持车身宽度方向上的小型化,一方面提高马达控制装置的散热效果及保护性的电动摩托车。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特征。首先,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专利技术是一种电动摩托车,其包含:车体框架,其具有:头管、前框架,其从上述头管下端倾斜地向车辆后下方延伸、一对右及左后框架,其从上述前框架的底部向车辆后方延伸后再倾斜地向车辆后上方延伸;前轮;前叉,其能转动地枢设于上述头管并支撑上述前轮;置物箱,其设置于上述一对右与左后框架之间;马达单元,其经由后摇臂悬置于上述一对右及左后框架上并驱动后轮;马达控制单元,其控制并驱动上述马达单元,且包括主控制单元及马达驱动单元;上述电动摩托车特征在于:上述马达控制单元设置于上述一对右与左后框架之间,上述后轮的上方且上述置物箱的后方的位置;上述马达控制单元上设有散热鳍片,上述马达控制单元是以上述散热鳍片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根据上述第一专利技术的技术构成,通过将包含主控制单元及马达驱动单元的马达控制单元设置于一对右与左后框架间的后轮上方且在置物箱后方的位置,上述马达控制单元能受到上述一对右及左后框架的保护,进而能加强对马达控制单元的保护强度。且因上述置物箱后方的空间被善加利用,能减少车体两侧不必要的空间设置,进而维持车身宽度方向上的小型化。再者,将马达控制单元的散热鳍片以面向后轮的方式朝下配置,能使从散热鳍片所散发出的热量,通过车辆行驶时所产生的行驶风从马达控制单元与后轮间的空间通过而被带走,以大幅提高其散热效率。因此,即使将马达控制单元的主控制单元及马达驱动单元间的距离配置较近,也能通过其高效率的散热,避免上述主控制单元受到马达驱动单元所产生的热影响。本专利技术的第二项专利技术是如第一项的电动摩托车,其中从车体侧面看,上述散热鳍片的整体或一部分的最下端与上述一对右及左后框架的至少一者重叠。根据上述第二项专利技术的技术构成,将散热鳍片的最下端位置设置为整体或一部分的最下端与上述一对右及左后框架的至少一者重叠,借此确保马达控制单元整体能牢靠地受上述一对右及左后框架的保护,进而能加强对马达控制单元的保护强度。本专利技术的第三项专利技术是如第一项的电动摩托车,其中上述散热鳍片的最下端的从地面起的高度设置为从车体长度方向上的前方朝向后方渐高。根据上述第三项专利技术的技术构成,将马达控制单元的散热鳍片以面向后轮的方式朝下配置以提高散热效率的同时,也能确保上述散热鳍片与后轮不互相干涉。本专利技术的第四项专利技术是如第一项的电动摩托车,其中上述电动摩托车进一步包含后车盖,上述后车盖从上述马达控制单元的上方覆盖上述马达控制单元,且上述后车盖的表面设有开口。根据上述第四项专利技术的技术构成,通过于后车盖的表面设置开口,于车辆行驶时,能通过流入到后盖罩内的行驶风的气流将热量从上述开口带出,以提高马达控制单元的散热效率。本专利技术的第五项专利技术是如第一项的电动摩托车,其中上述马达控制单元及上述马达单元之间配置有马达配线束,上述马达配线束包含控制马达驱动的高压电力线组,上述马达配线束具有与上述马达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及与上述马达单元连接的第二连接端,上述第一连接端与上述第二连接端位于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不同侧。根据上述第五项专利技术的技术构成,相较于将马达控制单元及马达单元配置于车体宽度方向上的相同侧的情况,通过将马达配线束与马达控制单元及马达单元的连接端分别配置于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不同侧,因上述马达配线束的曲率能相对设置较大,能改善先前技术中设在相同侧时为了获得较大曲率而将马达配线束配置较长而导致造成与车体其它元件形成干涉的情形,能在维持车辆的小型化的同时,即使马达配线束受到马达单元摆动的影响而随之摆动,也能避免其线路因过度弯曲所造成的损坏。本专利技术的第六项专利技术是如第五项的电动摩托车,其中上述马达配线束具有用于收束固定上述高压电力线组的第一马达配线束固定部及第二马达配线束固定部,上述第一马达配线束固定部位于邻近上述第一连接端处,上述第二马达配线束固定部位于邻近上述第二连接端处,上述第一马达配线束固定部的从地面起的高度高于上述第二马达配线束固定部,且于上述马达单元随后轮进行上下摆动时,上述第二马达配线束固定部相对于上述第一马达配线束固定部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根据上述第六项专利技术的技术构成,通过将收束固定上述高压电力线组的第一马达配线束固定部及第二马达配线束固定部分别配置于邻近于上述第一连接端处及上述第二连接端处,且将第一马达配线束固定部设置为高于上述第二马达配线束固定部,因能确保被固定收束的马达配线束部分的整体曲率能相对设置较大,故能改善先前技术中设在相同侧时为了获得较大曲率而将马达配线束配置较长而导致造成与车体其它元件形成干涉的情形,能在维持车辆的小型化的同时,即使马达配线束受到马达单元摆动的影响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动摩托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摩托车,其包含:车体框架,其具有:头管;前框架,其从上述头管下端倾斜地向车辆后下方延伸;一对右及左后框架,其从上述前框架的底部向车辆后方延伸后再倾斜地向车辆后上方延伸;前轮;前叉,其能转动地枢设于上述头管并支撑上述前轮;置物箱,其设置于上述一对右与左后框架之间;马达单元,其经由后摇臂悬置于上述一对右及左后框架上并驱动后轮;马达控制单元,其控制并驱动上述马达单元,且包括主控制单元及马达驱动单元;上述电动摩托车特征在于:上述马达控制单元设置于上述一对右与左后框架之间、在上述后轮的上方且在上述置物箱的后方的位置;上述马达控制单元上设有散热鳍片,上述马达控制单元是以上述散热鳍片朝向下方的方式而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摩托车,其包含:车体框架,其具有:头管;前框架,其从上述头管下端倾斜地向车辆后下方延伸;一对右及左后框架,其从上述前框架的底部向车辆后方延伸后再倾斜地向车辆后上方延伸;前轮;前叉,其能转动地枢设于上述头管并支撑上述前轮;置物箱,其设置于上述一对右与左后框架之间;马达单元,其经由后摇臂悬置于上述一对右及左后框架上并驱动后轮;马达控制单元,其控制并驱动上述马达单元,且包括主控制单元及马达驱动单元;上述电动摩托车特征在于:上述马达控制单元设置于上述一对右与左后框架之间、在上述后轮的上方且在上述置物箱的后方的位置;上述马达控制单元上设有散热鳍片,上述马达控制单元是以上述散热鳍片朝向下方的方式而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摩托车,其中从车体侧面看,上述散热鳍片的整体或一部分的最下端与上述一对右及左后框架中的至少一者重叠。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摩托车,其中上述散热鳍片的最下端的从地面起的高度设置为从车体长度方向上的前方朝向后方渐高。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摩托车,其中上述电动摩托车进一步包含后车盖,上述后车盖从上述马达控制单元的上方覆盖上述马达控制单元,且上述后车盖的表面设有开口。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摩托车,其中上述马达控制单元及上述马达单元之间配置有马达配线束,上述马达配线束包含控制马达驱动的高压电力线组,上述马达配线束具有与上述马达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及与上述马达单元连接的第二连接端,上述第一连接端与上述第二连接端位于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不同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摩托车,其中上述马达配线束具有用于收束固定上述高压电力线组的第一马达配线束固定部及第二马达配线束固定部,上述第一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正志林志学黄柏铭
申请(专利权)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