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节水型农田灌溉设备,包括支撑架、供水管和灌溉装置,供水管架设在支撑架上,供水管与灌溉装置相连通,支撑架包括支撑腿、桁架、中间架和拉杆,支撑腿为四个且分别设置在中间架下端面的四个拐角处,还包括设置在支撑架底部的行走轮,行走轮固定在支撑腿的下端,支撑腿之间的固定板上安装有抽水泵、储药箱、抽药泵及发动机,发动机为抽水泵及抽药泵提供动力,同时发动机通过变速器与行走轮相连,为行走轮提供动力,而且还可以通过调节变速器来控制行走轮的行走速度。有益效果是:降低了人工成本和设备成本,而两种不同的灌溉装置,又解决不同高度植株的浇灌需求,提高了对水资源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灌溉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节水型农田灌溉设备。
技术介绍
在农田灌溉领域,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漫灌和喷灌。漫灌需要挖水渠,通过水渠将水引到需要灌溉的田地中,需要较多的劳动力,但是漫灌过程中水的利用率较低,造成大量的水资源被浪费,并且容易造成地下水位抬高,造成土壤盐碱化;喷灌需要在地下设置喷洒管路,在这个过程中会需要很多的劳动力,喷灌后的水的蒸发也会损失许多水,但是在有风的天气时,不容易均匀地灌溉整个灌溉面积,并且埋设在地表下的管路也会发生腐蚀损坏的情况,造成漏水的情况,进而出现灌溉时水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节水型农田灌溉设备,该设备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无需大量的劳动力即可完成灌溉操作,节省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对水资源的利用率,使灌溉更加均匀。为了完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所采取的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节水型农田灌溉设备,包括支撑架、供水管和灌溉装置,供水管架设在支撑架上,供水管与灌溉装置相连通,关键点是,所述的支撑架包括支撑腿、桁架、中间架和拉杆,中间架为四棱锥框架型结构,支撑腿为四个且分别设置在中间架下端面的四个拐角处,桁架对称设置在中间架左右两侧,两侧桁架分别与中间架的左右两端固定,拉杆对称设置在中间架上端左右两侧,拉杆一端与中间架的上端固定,另一端与所对应一侧的桁架上端固定,还包括设置在支撑架底部的行走轮,行走轮固定在支撑腿的下端;支撑腿之间设置有水平的固定板,固定板上设置有抽水泵,抽水泵的输出端设置有抽水管,抽水管上端与抽水泵输出端连接,下端向下自然垂落,抽水泵的输出端与供水管中部相通连接,固定板上端还设置有储药箱,储药箱下部设置有抽药泵,抽药泵输入端与储药箱底部相通连接,输出端与供水管中部通过管道相通连接。所述的供水管固定设置于中间架及两侧桁架形成的架体结构的内部,供水管在高于支撑腿的高度均匀设置有多个出水口,灌溉装置与供水管的出水口连接,灌溉装置与出水口的数量相同。所述的灌溉装置为喷头或软管,软管的长度不小于支撑腿的高度。所述的支撑腿之间设置有发动机,发动机的输出端设置有传动轴,传动轴上分别安装设置有第一主动带轮、第二主动带轮以及第三主动带轮。所述的抽水泵的动力输入端设置有第一被动带轮与第一主动带轮相配合。所述的抽药泵的动力输入端设置有第二被动带轮与第二主动带轮相配合。所述的行走轮的轴端设置有变速器,变速器的输出端与行走轮的轴同轴固定连接,变速器的输入端设置有第三被动带轮与第三主动带轮相配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支撑架底部设计了行走轮,可以实现移动浇灌的目的,节省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省去了水渠的挖设和地下管路的铺设,降低了人工成本和设备成本,而设计了两种不同的灌溉装置,又能完美解决不同高度植株的浇灌需求,大大提高了对水资源的利用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2中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行走轮,2、供水管,3、支撑腿,4、桁架,5、中间架,6、拉杆,7、喷头,8、软管,9、储药箱,10、抽水泵,11、抽药泵,12、发动机,13、第一主动带轮,14、第二主动带轮,15、第三主动带轮,16、第一被动带轮,17、第二被动带轮,18、变速器,19、第三被动带轮。【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为一种节水型农田灌溉设备,由于在支撑架底部设计了行走轮,可以实现移动浇灌的目的,节省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省去了水渠的挖设和地下管路的铺设,降低了人工成本和设备成本,而设计了两种不同的灌溉装置,又能完美解决不同高度植株的浇灌需求,大大提高了对水资源的利用率。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节水型农田灌溉设备,包括支撑架、供水管2和灌溉装置,供水管2架设在支撑架上,供水管2与灌溉装置相连通,所述的支撑架包括支撑腿3、桁架4、中间架5和拉杆6,中间架5为四棱锥框架型结构,此结构有利于降低空气阻力,减小其在大风中的风阻系数,支撑腿3为四个且分别设置在中间架5下端面的四个拐角处,桁架4对称设置在中间架5左右两侧,两侧桁架4分别与中间架5的左右两端固定,拉杆6对称设置在中间架5上端左右两侧,拉杆6 —端与中间架5的上端固定,另一端与所对应一侧的桁架4上端固定,还包括设置在支撑架底部的行走轮1,行走轮I固定在支撑腿3的下端。供水管2固定设置于中间架5及两侧桁架4形成的架体结构的内部,供水管2在高于支撑腿3的高度均匀设置有多个出水口,灌溉装置与供水管2的出水口连接,灌溉装置与出水口的数量相同,灌溉装置分为喷头7。支撑腿3之间设置有发动机12,发动机12的输出端设置有传动轴,传动轴上分别安装设置有第一主动带轮13、第二主动带轮14以及第三主动带轮15,抽水泵10的动力输入端设置有第一被动带轮16与第一主动带轮13相配合,抽药泵11的动力输入端设置有第二被动带轮17与第二主动带轮14相配合,行走轮I的轴端设置有变速器18,变速器18的输出端与行走轮I的轴同轴固定连接,变速器18的输入端设置有第三被动带轮19与第三主动带轮15相配合,发动机12提供的动力能够同时提供给抽水泵10、抽药泵11及行走轮1,而且行走轮I可以通过变速器18调节行走速度,抽水泵10和抽药泵11的工作量是固定的,因此,通过行走轮I的行走速度的调节可以控制灌溉和喷药的量。当需要对田地农作物进行浇灌时,将本技术移动到田地的一头,行走轮I之间是水渠,将抽水泵10的抽水管向下垂落至水渠中,然后启动发动机12,此时喷头7即可对田地进行相应的喷灌操作,控制好移动速度,即可均匀的完成对田地的浇灌。具体实施例2,作为对本技术的改进,如图2所示,当需要对玉米或高粱等植株生长过高并且密度大的田地进行浇灌时,使用普通的喷头已经不能很好地对植株底部的土壤进行喷灌,因为密集的植株阻挡了喷灌的水珠从高处均匀的落到植株底部的土壤中,会造成浇灌不均匀的问题,此时将灌溉装置设计为软管8,软管8的长度不小于支撑腿3的高度,当田地作物需要浇水时,水从供水管2流进软管8内,并从软管8的底部直接流出对植株底部的土壤进行浇灌,很好的解决了上述浇灌不均匀的问题。本技术投入成本较低、操作简单,相比于现有技术,省去了挖渠和设置地下喷灌设施的人力和时间,使用该灌溉设备时准备时间较短,其中的灌溉装置根据所灌溉的植株高度可以在喷头和软管之间进行选择,不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且灌溉均匀,利用发动机对行走轮、抽水泵及抽药泵提供动力,通过变速器可以调节行走轮的行走速度,从而改变喷水量和喷药量。【主权项】1.一种节水型农田灌溉设备,包括支撑架、供水管(2)和灌溉装置,供水管(2)架设在支撑架上,供水管(2)与灌溉装置相连通,其特征是:所述的支撑架包括支撑腿(3)、桁架(4)、中间架(5)和拉杆(6),中间架(5)为四棱锥框架型结构,支撑腿(3)为四个且分别设置在中间架(5)下端面的四个拐角处,桁架(4)对称设置在中间架(5)左右两侧,两侧桁架(4)分别与中间架(5)的左右两端固定,拉杆(6)对称设置在中间架(5)上端左右两侧,拉杆(6) —端与中间架(5)的上端固定,另一端与所对应一侧的桁架(4)上端固定,还包括设置在支撑架底部的行走轮(1),行走轮(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节水型农田灌溉设备,包括支撑架、供水管(2)和灌溉装置,供水管(2)架设在支撑架上,供水管(2)与灌溉装置相连通,其特征是:所述的支撑架包括支撑腿(3)、桁架(4)、中间架(5)和拉杆(6),中间架(5)为四棱锥框架型结构,支撑腿(3)为四个且分别设置在中间架(5)下端面的四个拐角处,桁架(4)对称设置在中间架(5)左右两侧,两侧桁架(4)分别与中间架(5)的左右两端固定,拉杆(6)对称设置在中间架(5)上端左右两侧,拉杆(6)一端与中间架(5)的上端固定,另一端与所对应一侧的桁架(4)上端固定,还包括设置在支撑架底部的行走轮(1),行走轮(1)固定在支撑腿(3)的下端;支撑腿(3)之间设置有水平的固定板,固定板上设置有抽水泵(10),抽水泵(10)的输出端设置有抽水管,抽水管上端与抽水泵(10)输出端连接,下端向下自然垂落,抽水泵(10)的输出端与供水管中部相通连接,固定板上端还设置有储药箱(9),储药箱(9)下部设置有抽药泵(11),抽药泵(11)输入端与储药箱(9)底部相通连接,输出端与供水管中部通过管道相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籍俊杰,梁双波,贾秀领,李谦,吕丽华,张经廷,董志强,崔永增,姚艳荣,张丽华,姚海坡,张峰,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