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485092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21 01: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屏蔽连接器,能够将具有呈板状的压接片的托架组装到壳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第一屏蔽连接器具备:树脂制的第一壳体;电线;屏蔽部件,被盖在电线上进行屏蔽;以及一对托架,具有压接于屏蔽部件的周缘部的呈板状的第一屏蔽部件连接部,且具有与马达的外壳连接的外壳连接部,一对外壳连接部配置于呈对置状态配置的一对第一屏蔽部件连接部的侧方并在重合状态下螺栓紧固于外壳,在外壳连接部形成有具有孔的防脱部,在第一壳体形成有贯通插入于孔的防脱突起,通过将该防脱突起贯通插入于孔来将一对托架保持于第一壳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屏蔽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托架的屏蔽连接器。
技术介绍
作为这种屏蔽连接器,公知有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该屏蔽连接器能够嵌合在设于设备的外壳的安装孔中。而且,屏蔽连接器构成为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壳体和覆盖该壳体的金属制的屏蔽壳,在壳体形成有防止屏蔽壳脱开的多个锁定部。所述锁定部呈悬臂状,沿壳体的外周面向嵌合方向后方延伸,形成于其延伸端部的卡定突起能够在与壳体的外周面交叉的方向移位。在屏蔽壳形成有筒部,在所述筒部安装有统一覆盖多根电线的筒状的屏蔽部件(例如编织线)。在该筒部的外周盖上屏蔽部件,并且将紧固环从其外周侧紧固,从而将屏蔽部件压接于筒部。另外,上述锁定部从后方卡定于筒部的后端开口缘,由此屏蔽壳被保持成相对于壳体防脱的状态。而且,筒部是通过对作为母材的金属板进行拉深加工而一体形成的。由此,在进行紧固作业之前,需要使从壳体向后方引出的电线预先通过筒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25370号公报然而,在使用呈片状的屏蔽部件而非筒状的屏蔽部件并从后卷绕电线的情况下,取代使用筒部或紧固环等筒状的压接部件,考虑准备具有呈板状的压接片的托架,在将该压接片压接于屏蔽部件的周缘部后,将该托架组装于壳体的方法。然而,在该方法中,无法直接使用现有的锁定部,因此需要新的组装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基于以上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能够将具有呈板状的压接片的托架组装到壳体。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屏蔽连接器,安装于设备的外壳,其特征在于,具备:树脂制的壳体;电线,从壳体引出;屏蔽部件,由导电性的金属构成,被盖在电线上进行屏蔽;以及一对托架,具有压接于屏蔽部件的周缘部的呈板状的屏蔽部件连接部,且具有与设备的外壳连接的外壳连接部,一对外壳连接部配置于呈对置状态配置的一对屏蔽部件连接部的侧方并在重合状态下螺栓紧固于外壳,在外壳连接部形成有具有孔的防脱部,在壳体形成有用于贯通插入于孔的防脱突起,通过将该防脱突起贯通插入于孔来将一对托架保持于壳体。根据这样的结构,将一对屏蔽部件连接部配置成对置状态,并且将一对外壳连接部配置成重合状态,通过将重合状态的一对外壳连接部螺栓紧固于外壳,将一对托架固定于外壳。而且,通过将壳体的防脱突起贯通插入于托架的防脱部的孔,能够将一对托架保持于壳体。这样一来,能够将具有呈板状的压接片的托架组装到壳体。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优选以下的结构。优选的是,在任意一方的外壳连接部形成保持突起,通过将该保持突起钩挂在另一方的外壳连接部的周缘部来将一对外壳连接部保持成重合状态。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使一对托架靠近而使一对外壳连接部重合后,通过将形成于一方的外壳连接部的保持突起钩挂在另一方的外壳连接部的周缘部,能够将一对外壳连接部保持成重合状态。优选的是,防脱部形成为从外壳连接部的周缘向壳体侧伸出的形态。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防脱部配置在壳体的附近,因此能够使壳体的保持突起小型化。优选的是,在一方的屏蔽部件连接部形成有朝向另一方的屏蔽部件连接部突出的安装突起,在壳体形成有供安装突起插入的安装孔。根据这样的结构,在防脱部的基础上,通过将安装突起插入安装孔,能够更稳定地将托架组装于壳体。优选的是,安装突起分别形成于一对屏蔽部件连接部,供一对安装突起插入的一对安装孔彼此连通。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将一对安装突起插入于一对安装孔,能够更稳定地将托架组装于壳体。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将具有呈板状的压接片的托架组装到壳体。附图说明图1是线束的立体图。图2是线束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透过线束的屏蔽部件表示电线的配置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透过线束的屏蔽部件表示电线的配置状态的主视图。图5是线束的主视图。图6是在图5中将第一屏蔽连接器放大表示的图。图7是图6的A-A线剖视图。图8是第一上侧托架的主视图。图9是图8的B-B线剖视图。图10是第一下侧托架的主视图。图11是图10的C-C线剖视图。标号说明20:第一屏蔽连接器(屏蔽连接器);21:第一壳体(壳体);23:防脱突起;24A:上侧安装孔;24B:下侧安装孔;40:电线;50:屏蔽部件;61:第一上侧托架;61A:保持承托部;62:第一下侧托架;62A:保持突起;64:第一屏蔽部件连接部;64A:上侧安装突起;64B:下侧安装突起;65:外壳连接部;66:防脱部;66A:孔。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11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线束10是将马达(未图示)与逆变器(未图示)之间连接起来的电力电缆。逆变器与马达直接连接,安装于逆变器的外壳的逆变器侧端子板(未图示)与安装于马达的外壳的马达侧端子板(未图示)以极近的距离配置。在线束10的一端设有第一屏蔽连接器20,在线束10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屏蔽连接器30。第一屏蔽连接器20嵌合并连接于马达侧端子板,第二屏蔽连接器30嵌合并连接于逆变器侧端子板。如图3所示,在第一屏蔽连接器20和第二屏蔽连接器30之间平行地并列设置有多根(在图示的情况下为六根)电线40。所述电线40构成为具备将多根由铜、铜合金、铝或铝合金构成的线材捆扎而成的芯线以及覆盖该芯线的由绝缘性的树脂构成的被覆层。而且,电线40虽然形成为与大电流用途对应的粗直径的电线,但其具有能够弯曲大致90°的程度的柔软性。多根电线40未捆扎而横向并列地设置,因此能够将多根电线40一并弯曲大致90°。接着,对第二屏蔽连接器30的结构简单地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第二屏蔽连接器30具备合成树脂制的第二壳体31和与该第二壳体31一体成型的第二端子32。在第二屏蔽连接器30安装有金属板90,通过将该金属板90与逆变器的外壳螺栓紧固,从而将第二屏蔽连接器30固定于逆变器的外壳。而且,在第二壳体31安装有第二密封环81,伴随着将金属板90螺栓紧固于逆变器的外壳,第二密封环81被夹持在金属板90与逆变器的外壳的外表面之间,从而将从逆变器的外壳的内部到第二壳体31的内部密封起来。在金属板90通过螺栓紧固安装有由第二上侧托架71和第二下侧托架72构成的第二托架70。如图3所示,第二托架70具有在将第二上侧托架71与第二下侧托架72相互组装的状态下使多根电线40一并插通的筒状的第二筒状部73。而且,第二托架70是对导电性的金属板冲裁并弯曲加工而形成的。在构成该第二筒状部73的长边侧的一对对置边部形成有与后述的屏蔽部件50的另一端部52连接的上下一对的第二屏蔽部件连接部74。所述第二屏蔽部件连接部74形成为板状,在第二上侧托架71和第二下侧托架72在相互组装的状态下以对置状态配置。另一方面,在构成第二筒状部73的短边侧的一对对置边部分别向侧方伸出形成有与金属板90紧固在一起的一对板连接部75。具体来说,在使一对板连接部75重合而成的重合部形成有贯通孔,使金属板90的螺栓91插通于该贯通孔,通过将螺母92拧紧来将一对板连接部75与金属板90紧固在一起。接着,对第一屏蔽连接器2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第一屏蔽连接器20具备合成树脂制的第一壳体21和与该第一壳体21一体成型的第一端子22。第一壳体21能够与贯通马达的外壳而形成的安装孔(未图示)嵌合。在第一壳体21的外周面嵌接有第一密封环80。当将第一壳体21嵌合于马达的外壳的安装孔时,第一密封环80被夹持在第一壳体21的外周面与安装孔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屏蔽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屏蔽连接器,安装于设备的外壳,其特征在于,具备:树脂制的壳体;电线,从所述壳体引出;屏蔽部件,由导电性的金属构成,被盖在所述电线上进行屏蔽;以及一对托架,具有压接于所述屏蔽部件的周缘部的呈板状的屏蔽部件连接部,且具有与所述设备的外壳连接的外壳连接部,一对所述外壳连接部配置于呈对置状态配置的一对所述屏蔽部件连接部的侧方并在重合状态下螺栓紧固于所述外壳,在所述外壳连接部形成有具有孔的防脱部,在所述壳体形成有用于贯通插入于所述孔的防脱突起,通过将该防脱突起贯通插入于所述孔来将所述一对托架保持于所述壳体。

【技术特征摘要】
2013.11.12 JP 2013-2339081.一种屏蔽连接器,安装于设备的外壳,其特征在于,具备:树脂制的壳体;电线,从所述壳体引出;屏蔽部件,由导电性的金属构成,被盖在所述电线上进行屏蔽;以及一对托架,具有压接于所述屏蔽部件的周缘部的呈板状的屏蔽部件连接部,且具有与所述设备的外壳连接的外壳连接部,一对所述外壳连接部配置于呈对置状态配置的一对所述屏蔽部件连接部的侧方并在重合状态下螺栓紧固于所述外壳,在所述外壳连接部形成有具有孔的防脱部,在所述壳体形成有用于贯通插入于所述孔的防脱突起,通过将该防脱突起贯通插入于所述孔来将所述一对托架保持于所述壳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任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田启一松冈宏幸楯拓也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