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粉碎装置及具有其的豆浆机。其中,粉碎装置包括:静磨筒;动磨,可转动地设置在静磨筒内;静磨筒和动磨共同形成沿静磨筒的轴向布置的粗粉碎部和细粉碎部;静磨筒上设置有细残渣循环孔;动磨包括外圈部,外圈部包括沿周向布置的多个切削槽,切削槽的位置与细残渣循环孔的位置相对应;粉碎装置还包括切削部,切削部可转动地设置在静磨筒内或者可转动地设置在静磨筒的沿其轴线方向的一端,其中,切削部形成粗粉碎部,切削槽和细残渣循环孔形成细粉碎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粉碎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粉碎装置及具有其的豆浆机。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对健康营养的需求越来越大,粉碎装置比如豆浆机产品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现有技术中的豆浆机产品结构基本相同,均为机头上置式的产品,电机与切削部均安装在机头处,通过电机带动2片或四片切削部旋转进行粉碎切割。上述粉碎装置的缺点如下:制浆效果不好,市场上现有的切削部式豆浆机粉碎效果差,剩余残余物数量比较多,而且需要过滤后再使用,使用不方便,造成大量食物浪费和营养流失。此外,也有部分采用磨轮进行研磨的产品,但其结构异常复杂,研磨系统需通过水泵及管道实现循环研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粉碎装置及具有其的豆浆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粉碎效果差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粉碎装置,包括:静磨筒;动磨,可转动地设置在静磨筒内;静磨筒和动磨共同形成沿静磨筒的轴向布置的粗粉碎部和细粉碎部;静磨筒上设置有细残渣循环孔;动磨包括外圈部,外圈部包括沿周向布置的多个切削槽,切削槽的位置与细残渣循环孔的位置相对应;粉碎装置还包括切削部,切削部可转动地设置在静磨筒内或者可转动地设置在静磨筒的沿其轴线方向的一端,其中,切削部形成粗粉碎部,切削槽和细残渣循环孔形成细粉碎部。进一步地,切削槽相对于外圈部的径向方向倾斜设置。进一步地,动磨还包括与外圈部连接的驱动轴连接部,驱动轴连接部位于外圈部的内部。进一步地,动磨还包括与驱动轴连接部同轴连接的扇叶部,与切削部接触后的物料经扇叶部的导向后朝向切削槽运动。进一步地,扇叶部相对于外圈部的径向方向倾斜设置。进一步地,动磨还包括设置在外圈部和驱动轴连接部之间的第一连接筋,切削部和扇叶部均设置在第一连接筋上。进一步地,切削槽的延长线位于扇叶部的外缘所在的圆周内。进一步地,外圈部的周向外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粉碎凹槽,相邻的两个切削槽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粉碎凹槽。进一步地,细残渣循环孔为沿周向分布的多个,静磨筒的周向内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粉碎凹槽,相邻的两个细残渣循环孔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粉碎凹槽。进一步地,粉碎凹槽沿平行于外圈部的轴向方向延伸。进一步地,粉碎凹槽沿垂直于外圈部的轴向方向上的横截面呈梯形、矩形、弧形或者三角形。进一步地,多个切削槽沿外圈部的周向均匀的布置,外圈部还包括形成在相邻的两个切削槽之间的本体,本体沿外圈部的周向的宽度大于切削槽的沿外圈部的周向的槽宽。进一步地,本体沿外圈部的周向的宽度与切削槽的沿外圈部的周向的槽宽之比在I至5的范围内。进一步地,静磨筒上还设置有位于细残渣循环孔上方的粗残渣循环孔,或者,静磨筒上还设置有位于细残渣循环孔下方的粗残渣循环缺口。进一步地,静磨筒包括筒体和设置在筒体内的轴定位部,轴定位部与筒体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筋相连。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豆浆机,包括杯体和设置在杯体内的粉碎装置,粉碎装置为上述的粉碎装置。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粉碎装置工作时,水流带着物料进入到粉碎装置内。切削部形成粗粉碎部,切削部的设置能够起到粗切削作用,能高效率的完成粗切肩,减轻驱动源的负载。切削槽和细残渣循环孔形成所述细粉碎部。切削槽的宽度决定了能够进入细粉碎部的物料的大小,只有小于切削槽的宽度的物料会进入细粉碎部,大于切削槽的宽度的物料会再次被粗粉碎部粉碎,这样能够提高粉碎效率。具体地,被切削部切削过的物料小于切削槽的宽度的物料会直接进入切削槽内,大于切削槽的物料在水流的作用下,不断循环被切削部切削,直到小于切削槽的宽度后,被带入至切削槽内。由于动磨相对于静磨筒转动,因此在动磨的外表面和静磨筒的内表面之间的研磨和切削下,物料变得更加细小,被研磨的更加充分,并最终从静磨筒的细残渣循环孔内排出。同时,从细残渣循环孔排出的物料会跟随水流再次进入到粉碎装置内进行反复研磨,直至基本达到无渣的效果,这样磨出来的物料更细腻,口感更佳。由此可知,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粉碎效果差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粉碎装置的实施例一的剖视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粉碎装置的静磨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的粉碎装置的动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的动磨的俯视示意图;图5a至图5d示出了图3的动磨的粉碎凹槽的几种变形方式示意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粉碎装置的实施例二的剖视示意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粉碎装置的实施例三的剖视示意图;以及图8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粉碎装置的实施例四的剖视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转轴;10、静磨筒;11、细残渣循环孔;12、粗残渣循环孔;13、粗残渣循环缺口 ;14、筒体;15、轴定位部;151、轴套;16、第二连接筋;20、动磨;21、外圈部;211、切削槽;212、粉碎凹槽;213、本体;22、驱动轴连接部;23、扇叶部;24、第一连接筋;30、切削部。【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至图3所示,实施例一的粉碎装置包括:静磨筒10、动磨20及切削部30。在上述结构中,动磨20,可转动地设置在静磨筒10内。静磨筒10和动磨20具有由下自上的粗粉碎部和细粉碎部。静磨筒10上设置有细残渣循环孔11。动磨20包括相互连接的外圈部21和驱动轴连接部22,驱动轴连接部22位于外圈部21的内部,外圈部21上沿周向布置有多个切削槽211,切削槽211的位置与细残渣循环孔11的位置相对应。切削部30可转动地设置在静磨筒10内并位于多个切削槽211的下方。其中,切削部30形成粗粉碎部,切削槽211和细残渣循环孔11形成细粉碎部。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粉碎装置工作时,水流带着物料由下至上进入到粉碎装置内。切削部30位于切削槽211的下方,切削部形成粗粉碎部,切削部30的设置能够起到粗切削作用,能高效率的完成粗切肩,减轻驱动源的负载。切削槽和细残渣循环孔形成所述细粉碎部。切削槽的宽度决定了能够进入细粉碎部的物料的大小,只有小于切削槽的宽度的物料会进入细粉碎部,大于切削槽的宽度的物料会再次被粗粉碎部粉碎,这样能够提高粉碎效率。具体地,被切削部30切削过的物料小于切削槽211的宽度的物料会直接进入切削槽211内,大于切削槽的物料在水流的作用下,不断循环被切削部30切削,直到小于切削槽211的宽度后,被带入至切削槽211内。由于动磨20相对于静磨筒10转动,因此在动磨20的外表面和静磨筒10的内表面之间的研磨和切削下,物料变得更加细小,被研磨的更加充分,并最终从静磨筒10的细残渣循环孔11内排出(运动轨迹如图1中的SI所示)。同时,从细残渣循环孔11排出的物料会跟随水流再次进入到粉碎装置内进行反复研磨,直至基本达到无渣的效果,这样磨出来的物料更细腻,口感更佳。由此可知,本实施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粉碎效果差的问题。优选地,切削部30为刀片。在其他图中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该切削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粉碎装置,包括:静磨筒(10);动磨(2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静磨筒(10)内;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磨筒(10)和所述动磨(20)共同形成沿所述静磨筒(10)的轴向布置的粗粉碎部和细粉碎部;所述静磨筒(10)上设置有细残渣循环孔(11);所述动磨(20)包括外圈部(21),所述外圈部(21)包括沿周向布置的多个切削槽(211),所述切削槽(211)的位置与所述细残渣循环孔(11)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粉碎装置还包括切削部(30),所述切削部(3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静磨筒(10)内或者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静磨筒(10)的沿其轴线方向的一端,其中,所述切削部(30)形成所述粗粉碎部,所述切削槽(211)和所述细残渣循环孔(11)形成所述细粉碎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