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可实现输出高电平转换的输出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源VDD1,第二电源VDD2、输出控制电路T、上拉P管预驱动电路、上拉输出驱动PMOS管MP2、下拉输出驱动管MN5、输出隔离电路、下拉N管预驱动电路、可变驱动信号MID发生电路、下拉预驱动电路。上拉P管预驱动电路通过电平移位缓冲电路SHIFT的拉升,并利用反馈电路加速,为驱动管MP2提供可变驱动信号MID,使得整个电路在无高压器件的条件下实现输出高电平电压的转换。该技术相比其他电路的特点是:不需要额外的高压器件的输出管;可实现低电平输入高电平输出的不同选择;快速驱动负载;可隔离电源噪声;面积较小;功耗较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实现输出高电平转换的输出驱动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不利用高压器件,也可实现低电平电压转高电平电压的输出驱动电路,更具体地,涉及电平转换器及集成电路I/O设计领域。
技术介绍
随着集成电路发展的多样化,衍生出在各种电平电压下工作的集成电路。正确的信号电平可以保证系统可靠的工作,防止敏感电路因为过高或过低的电压条件而受损害。未达到所需电平的输入会减少信号噪声的余量,而过大的输入,会造成过多能量的损耗。为有效地传递信号,集成电路通常利用输入/输出(I/O)接口作为低压与高压之间转换的桥梁,使得低压信号完整传递的同时,免受高压信号的干扰。通常,在设计输出驱动电路时,主要考虑电路驱动大负载的能力、三态输出以及逻辑器件接口电平兼容的问题。典型的CMOS输出驱动电路如图1所示,包括预驱动电路模块,驱动电路和输出保护电路。其中预驱动电路由三态控制电路T、上拉驱动信号LP的预驱动电路和下拉驱动信号LN的预驱动电路组成;三态控制电路T其输入端A接收内部输出信号D,S端受输出控制端OEN信号使能控制;输出端Z1连接上拉P管预驱动电路,输出端Z2连接下拉N管预驱动电路;上下拉预驱动电路通常由逐渐放大的反相器链构成;简化为由图1所示的PMOS管MP01和NMOS管MN01组成的反相器,以及PMOS管MP03和NMOS管MN03组成的反相器;PMOS管MP01的漏极与NMOS管MN01的漏极引出上拉驱动信号LP,PMOS管MP03的漏极和NMOS管MN03的漏极引出下拉驱动信号LN;上拉驱动信号LP和下拉驱动信号LN,分别驱动上拉输出PMOS管MP02和下拉输出NMOS管MN05,它们的漏极之间引出输出端PAD;输出保护电路连接到输出端PAD。该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使能信号OEN有效,当数据信号D输入低电平,Z1,Z2均输出低电平。此时,PMOS管MP01和MP03导通,使得上拉驱动信号LP和下拉驱动信号LN信号均为高电平,NMOS管MN05导通,PAD输出低电平电压。当输入D为高电平VDD1时,Z1,Z2均输出高电平VDD1。此时,NMOS管MN01和NMOS管MN03导通,使得上拉驱动信号LP和下拉驱动信号LN信号均为低电平,上拉驱动信号LP输出驱动管PMOS管MP02导通,PAD输出高电平电压VDD1。所述的输出驱动电路,由电源电压VDD1供电,仅能输出单一高电平信号。这无法满足需要输出大摆幅,由低电平向高电平转换的应用要求。在现有的CMOS驱动技术中,通常采用电平移位(Levelshifter)的方法实现输出驱动电路的升压,如图2。该电路除了输出驱动电路所必须的模块外,还包括一个电平移位模块201,电源VDD2以及高压PMOS器件MP21,MP23,MP22。其中电源VDD2的电平高于电源VDD1的电平值。采用高压器件有效防止电源电压从较低电平VDD1切换到VDD2时,器件的击穿。电平移位模块201替代了图1中由PMOS管MP01和NMOS管MN01组成的上拉驱动信号LP的预驱动电路。该电路具有接受相对较低的电平VDD1的输入信号D,输出高电平VDD2的升压驱动功能。具体来说,当D输入低电平时,Z1,Z2均输出低电平。信号202的低电平电压经过反相器INV21后得到203高电平电压VDD1,使得NMOS管MN23导通,PMOS管MP21的栅压拉到低电平电压,MP21导通,上拉驱动信号LP拉升到VDD2,PMOS管MP22关断。同时,当D输入高电平VDD1时,Z1,Z2均输出VDD1。NMOS管MP21导通使得上拉驱动信号LP接地,高压PMOS管MP02导通,PAD输出具有较高电平的VDD2。如上所述,在同种CMOS工艺中,这种电平移位输出驱动电路有几个缺点:1、拉升输出高电平的PMOS管,如MP21,MP22,MP23需要使用高压器件。在同一种工艺设计中,采用高压器件将增加电路设计难度和工艺实现难度,增大版图面积的同时,还会带来多于的功耗开销;2、由于高压器件的阈值高于普通器件,若仍传输较小电平VDD1则可能使得电器件截止,无法正常输出。因此,该电路只具备由VDD1升压到VDD2的功能,不具备相同高电平电压传输功能,无法根据后端电路需要实现输出的电平灵活转换。3、相对输出端接大负载情况,该电路没有快速拉升的机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的一种可实现输出高电平转换的输出驱动电路。利用可变驱动信号MID,使得输出驱动电路无需高压器件仅采用普通器件即可实现升压功能。同时,克服了传统电路单向升压的缺点,使得输出端不仅可以有效升压,还可实现相等电平转移的功能,提高了输出端口输出电平的灵活性。利用反馈电路,解决了输出端接大负载时输出驱动信号拉升不足的问题。增加输出隔离MN4和MP3,有效地隔离电源地引入的噪声干扰,提高了输出接口耐压特性和可靠性。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实现输出高电平转换的输出驱动电路,包括第一电源VDD1,第二电源VDD2、输出控制电路T、上拉P管预驱动电路、上拉输出驱动PMOS管MP2、下拉输出驱动管MN5、输出隔离电路、下拉N管预驱动电路、可变驱动信号MID发生电路、下拉预驱动电路;输出控制电路T为一个三态控制电路,包括数据信号输入端A、使能信号输入端S、第一输出端Z1、第二输出端Z2;上拉P管预驱动电路包括第一输出缓冲器BUF1、电平移位缓冲电路SHIFT、第一反相器INV1、第二反相器INV2、第一预驱动PMOS管MP1、第一预驱动NMOS管MN1、输出P管反馈电路;第一输出缓冲器BUF1包括第十反相器INV10、第十一反相器INV11;电平移位缓冲电路SHIFT包括第十PMOS管MP10、第十一PMOS管MP11、第十NMOS管MN10、第十一NMOS管MN11、第八反相器INV8、第九反相器INV9;输出P管反馈电路包括第二预驱动NMOS管MN2、第三预驱动NMOS管MN3、第三反相器INV3、第四反相器INV4;可变驱动信号MID发生电路包括第四PMOS管MP4、第五PMOS管MP5、第六PMOS管MP6、第七PMOS管MP7、第八PMOS管MP8、第九PMOS管MP9、第六NMOS管MN6、第七NMOS管MN7、第八NMOS管MN8、第九NMOS管MN9;下拉预驱动电路包括第二输出缓冲器BUF2、第五反相器INV5、第六反相器INV6、第七反相器INV7;第二输出缓冲器BUF2包括第十二反相器INV12、第十三反相器INV13;输出隔离电路包括第三驱动PMOS管MP3、第四驱动NMOS管MN4;输出控制电路T的输入端A接收数据信号D,使能信号输入端S接收使能信号OEN,使能信号OEN控制输出控制电路T,从第一输出端Z1、第二输出端Z2输出两路数据信号;第一输出端Z1连接第十反相器INV10的输入端、第十反相器INV10的输出端连接第十一反相器INV11的输入端,第十一反相器INV11的输出端的第一路连接第十二PMOS管MP12的栅极和第十二NMOS管MN12的栅极,第十一反相器INV11的输出端的第二路连接第一反相器INV1的输入端,第一反相器INV1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反相器INV2的输入端,第二反相器INV2的输出端连接第一预驱动NMOS管MN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实现输出高电平转换的输出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源VDD1,第二电源VDD2、输出控制电路T、上拉P管预驱动电路、上拉输出驱动PMOS管MP2、下拉输出驱动管MN5、输出隔离电路、下拉N管预驱动电路、可变驱动信号MID发生电路、下拉预驱动电路;输出控制电路T为一个三态控制电路,包括数据信号输入端A、使能信号输入端S、第一输出端Z1、第二输出端Z2;上拉P管预驱动电路包括第一输出缓冲器BUF1、电平移位缓冲电路SHIFT、第一反相器INV1、第二反相器INV2、第一预驱动PMOS管MP1、第一预驱动NMOS管MN1、输出P管反馈电路;第一输出缓冲器BUF1包括第十反相器INV10、第十一反相器INV11;电平移位缓冲电路SHIFT包括第十PMOS管MP10、第十一PMOS管MP11、第十NMOS管MN10、第十一NMOS管MN11、第八反相器INV8、第九反相器INV9;输出P管反馈电路包括第二预驱动NMOS管MN2、第三预驱动NMOS管MN3、第三反相器INV3、第四反相器INV4;可变驱动信号MID发生电路包括第四PMOS管MP4、第五PMOS管MP5、第六PMOS管MP6、第七PMOS管MP7、第八PMOS管MP8、第九PMOS管MP9、第六NMOS管MN6、第七NMOS管MN7、第八NMOS管MN8、第九NMOS管MN9;下拉预驱动电路包括第二输出缓冲器BUF2、第五反相器INV5、第六反相器INV6、第七反相器INV7;第二输出缓冲器BUF2包括第十二反相器INV12、第十三反相器INV13;输出隔离电路包括第三驱动PMOS管MP3、第四驱动NMOS管MN4;输出控制电路T的输入端A接收数据信号D,使能信号输入端S接收使能信号OEN,使能信号OEN控制输出控制电路T,从第一输出端Z1、第二输出端Z2输出两路数据信号;第一输出端Z1连接第十反相器INV10的输入端、第十反相器INV10的输出端连接第十一反相器INV11的输入端,第十一反相器INV11的输出端的第一路连接第十二PMOS管MP12的栅极和第十二NMOS管MN12的栅极,第十一反相器INV11的输出端的第二路连接第一反相器INV1的输入端,第一反相器INV1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反相器INV2的输入端,第二反相器INV2的输出端连接第一预驱动NMOS管MN1的栅极;第八反相器INV8包括第十二PMOS管MP12、第十二NMOS管MN12;第九反相器INV9包括第十三PMOS管MP13、第十三NMOS管MN13;第十二PMOS管MP12的源级和衬底连接第一电源VDD1、第十二PMOS管MP12的漏极和第十二NMOS管MN12的漏极连接第十三PMOS管MP13的栅极和第十三NMOS管MN13的栅极,第十二NMOS管MN12的源级和第十三NMOS管MN13的源级输入MID信号;第十三PMOS管MP13的源级和衬底连接第一电源VDD1,第十三PMOS管MP13的漏极和第十三NMOS管MN13的漏极连接第十一NMOS管MN11的栅极;第十一NMOS管MN11的漏极第一路连接第十PMOS管MP10的栅极,第十一NMOS管MN11的漏极第二路连接第十一PMOS管MP11的漏极;第十一NMOS管MN11的源级和第十NMOS管MN10的源级输入MID信号;第十PMOS管MP10的源级和衬底以及第十一PMOS管MP11的源级和衬底连接第二电源VDD2;第十一PMOS管MP11的栅极、第十PMOS管MP10的漏极和第十NMOS管MN10的漏极同时连接第一预驱动PMOS管MP1的栅极;第一预驱动PMOS管MP1的衬底和源级连接第二电源VDD2,第一预驱动PMOS管MP1的漏极和第一预驱动NMOS管MN1的漏极的第一路连接第四预驱动PMOS管MP4的栅极,第一预驱动PMOS管MP1的漏极和第一预驱动NMOS管MN1的漏极的第二路连接第三反相器INV3的输入端,第一预驱动NMOS管MN1的漏极的输出预驱动上拉信号LP;第三反相器INV3的输出端第一路连接第三NMOS管MN3的栅极,第三反相器INV3的输出端第二路连接第四反相器INV4的输入端,第四反相器INV4的输出端连接第二NMOS管MN2的栅极,第二NMOS管MN2的源级接地,第三NMOS管MN3的源级输入MID信号;第二NMOS管MN2的漏极和第三NMOS管MN3的漏极连接第一预驱动NMOS管MN1的源级;第二PMOS管MP2的源级和衬底以及第三驱动PMOS管MP3的衬底连接第二电源VDD2,第二PMOS管MP2的漏极连接第三驱动PMOS管MP3的源级,第三驱动PMOS管MP3的栅极输入MID信号,第三驱动PMOS管MP3的漏极和第四驱动NMOS管MN4的漏极作为该可实现输出高电平转换的输出驱动电路的输出;第四驱动NMOS...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实现输出高电平转换的输出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源VDD1,第二电源VDD2、输出控制电路T、上拉P管预驱动电路、第二PMOS管MP2、第五NMOS管MN5、输出隔离电路、下拉N管预驱动电路、可变驱动信号MID发生电路;输出控制电路T为一个三态控制电路,包括数据信号输入端A、使能信号输入端S、第一输出端Z1、第二输出端Z2;上拉P管预驱动电路包括第一输出缓冲器BUF1、电平移位缓冲电路SHIFT、第一反相器INV1、第二反相器INV2、第一预驱动PMOS管MP1、第一预驱动NMOS管MN1、输出P管反馈电路;第一输出缓冲器BUF1包括第十反相器INV10、第十一反相器INV11;电平移位缓冲电路SHIFT包括第十PMOS管MP10、第十一PMOS管MP11、第十NMOS管MN10、第十一NMOS管MN11、第八反相器INV8、第九反相器INV9;输出P管反馈电路包括第二NMOS管MN2、第三NMOS管MN3、第三反相器INV3、第四反相器INV4;可变驱动信号MID发生电路包括第四PMOS管MP4、第五PMOS管MP5、第六PMOS管MP6、第七PMOS管MP7、第八PMOS管MP8、第九PMOS管MP9、第六NMOS管MN6、第七NMOS管MN7、第八NMOS管MN8、第九NMOS管MN9;下拉N管预驱动电路包括第二输出缓冲器BUF2、第五反相器INV5、第六反相器INV6、第七反相器INV7;第二输出缓冲器BUF2包括第十二反相器INV12、第十三反相器INV13;输出隔离电路包括第三PMOS管MP3、第四NMOS管MN4;输出控制电路T的输入端A接收数据信号D,使能信号输入端S接收使能信号OEN,使能信号OEN控制输出控制电路T从第一输出端Z1、第二输出端Z2输出两路数据信号;第一输出端Z1连接第十反相器INV10的输入端、第十反相器INV10的输出端连接第十一反相器INV11的输入端,第十一反相器INV11的输出端的第一路连接第十二PMOS管MP12的栅极和第十二NMOS管MN12的栅极,第十一反相器INV11的输出端的第二路连接第一反相器INV1的输入端,第一反相器INV1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反相器INV2的输入端,第二反相器INV2的输出端连接第一预驱动NMOS管MN1的栅极;第八反相器INV8包括第十二PMOS管MP12、第十二NMOS管MN12;第九反相器INV9包括第十三PMOS管MP13、第十三NMOS管MN13;第十二PMOS管MP12的源级和衬底连接第一电源VDD1、第十二PMOS管MP12的漏极和第十二NMOS管MN12的漏极连接第十三PMOS管MP13的栅极和第十三NMOS管MN13的栅极,第十二NMOS管MN12的源级和第十三NMOS管MN13的源级输入MID信号;第十三PMOS管MP13的源级和衬底连接第一电源VDD1,第十三PMOS管MP13的漏极和第十三NMOS管MN13的漏极连接第十一NMOS管MN11的栅极;第十一NMOS管MN11的漏极第一路连接第十PMOS管MP10的栅极,第十一NMOS管MN11的漏极第二路连接第十一PMOS管MP11的漏极;第十一NMOS管MN11的源级和第十NMOS管MN10的源级输入MID信号;第十PMOS管MP10的源级和衬底以及第十一PMOS管MP11的源级和衬底连接第二电源VDD2;第十一PMOS管MP11的栅极、第十PMOS管MP10的漏极和第十NMOS管MN10的漏极同时连接第一预驱动PMOS管MP1的栅极;第一预驱动PMOS管MP1的衬底和源级连接第二电源VDD2,第一预驱动PMOS管MP1的漏极和第一预驱动NMOS管MN1的漏极的第一路连接第二P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雪,赵元富,文治平,王宗民,周亮,冯文晓,张硕,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时代民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微电子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