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谢智庆专利>正文

改进的扳手制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6916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改进的扳手制动装置,主要是使该转换棘齿轮与制动块啮合方向的效果更简便而稳定。其中,扳手主体一端的头部容置棘齿轮,头部横向设有一制动槽以容置二呈相对的制动块,头部顶面枢设一旋钮座,旋钮座伸入二制动部间的顶制部,藉由旋摆旋钮座而水平推退其中一制动块脱离啮合棘齿轮状态,具有确实变换制动方向的功能。(*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改进的扳手制动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改进的扳手转变制动方向的装置。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手工具中的扳手是一种经常使用的重要工具,扳手的样式、种类随着使用功能的差异而生成各种不同的变化,如复合扳手、梅花扳手、棘轮扳手、活动扳手等等;以梅花扳手而言,由于扳手旋动螺锁元件时,每转动一小角度后必须使扳手的夹持帽处拿起,再放入螺帽处方能再转动一小角度,如此周而复始,方能达到螺旋锁紧的目的,操作过程相当费时、费力,因而便有可单向掣动的扳手问世。但是,单向掣动的扳手使用缺点是仅能作“单一”方向的旋动,无法达到改变制动方向的实用效果。后来,又经改进形成如图5所示的一种装置,该种单向制动扳手装置的技术手段,是将一棘齿轮70容置于扳手主体80一端呈环状头部81的内侧缘,使其与一由头部81侧边横孔82插入的掣动杆85互呈啮合,且该掣动杆85在异于该啮合的一侧形成数个定位斜槽86,是受到一为弹性体87顶掣而凸出的钢珠871定位顶触,使掣动杆85与棘齿轮70啮合。但是该掣动杆85呈定位啮合状态,另端的外端缘是明显凸出于扳手主体80外侧,不仅造成掣动杆85进行该变换卡制方向的操作过程相当不便以外,且如果扳手遇到扳动的空间狭小时,该凸出的掣动杆85很容易与外物接触干涉,无法对棘齿轮70进行换向操作,导致操作的不方便;另外,掣动杆85因为均呈一体的“长杆状”,且以推抵方式变换其卡制的方向,因此掣动杆85的齿数及形态便受到限制,与棘齿轮70的接触面积不足,无法具备更佳更稳定的制动力,使得扳手所能承受的扭力受到限制,倘若掣动杆85承受的侧向分力大于向下分力时,则会生成脱齿的现象。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扳手制动装置,它能确实地更换制动方向,以改善上述已有装置的缺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改进的扳手制动装置,一扳手主体一端的头部内置有一棘齿轮,其特点在于该头部一侧边是横向凹设有一制动槽,头部顶面钻设有一垂直连通于制动槽的旋座孔,旋座孔内侧壁设有数定位珠槽;两制动块,各为一外周侧呈斜锥面的圆棒体,于斜锥面上成形有连续齿形的齿部,两制动块呈相对置设于横向的制动槽内的两侧,其中一制动块外端面与制动槽封闭面间压抵一弹性体,另一制动块外端面压抵另一弹性体,制动槽开口封盖有一防止弹性体脱落的孔盖,使制动块的齿部与棘齿轮啮合;以及,一枢设于旋座孔的旋钮座,为圆柱件状,一端设为一能由旋座孔伸置于两制动块之间的顶制部,顶制部一外侧面对应定位珠槽而安装有至少一具弹性的钢珠。本技术藉由上述的技术方案,而具有下列各项功效1.本技术是利用两制动块分置于两制动槽而呈相向状,透过旋钮座居间设置,藉由旋钮座偏摆旋动进而控制一制动块内缩,另一制动块则被弹簧迫推而啮合棘齿轮,故而确保换向的确实定位状态,每一制动块的齿部都能与棘齿轮全面啮合,以加大啮合面积,提供更稳固、方便的功效。2.本技术设为二块制动块,因而彼此互呈“分离状”地置于制动槽两侧,故而齿部的齿数及斜面型态能与棘齿轮达到最大的啮合接触面与最佳角度,如15度左右即是。3.两制动块均隐藏于制动槽内位移作动,完全杜绝习知物突露于外而造成干涉外物的缺点。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装置特征及目的。附图简要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元件分解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的上视剖面动作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另一上视剖面动作示意图;以及图5为传统的上视剖面示意图。请参看图1~3,本技术包括一扳手主体10,其一端的头部11具有一供棘齿轮20放置的容室111,该容室111并与一横向凹设头部11侧边的制动槽12互为连通,制动槽12一端开口内壁形成有内螺纹的螺纹段121,头部11顶面钻设有一旋座孔13,该旋座孔13恰垂直连通于制动槽12的中段位置,同时上述制动槽12间隔成两部份,以各供两制动块30呈左右相对设置。又,旋座孔13异于容室111方向的内壁面另凹设有左、中、右等角邻设的定位珠槽131;两制动块30,各为一外周侧适处呈斜锥面的圆棒体,于斜锥面上成形有连续齿形的齿部31,呈相对状置设于制动槽12内的左右两侧,其中一制动块30外端面与制动槽12的封闭面间压抵一弹性体60,另一制动块30外端面压抵另一弹性体60,再于制动槽12螺纹段121紧固一孔盖50,以抵压弹性体60另一端,藉以配合弹性体60的弹力而向外顶掣制动块30,使其齿部31与棘齿轮20的齿部21啮合。又,在齿部31相对侧的外缘斜削有一切角状的斜角部32;一旋钮座40,呈圆柱形,于顶缘形成扳动部41,于下端形成柱状顶制部42。其中,扳动部41为凸出的长条体,用于控制旋钮座40的调动,顶制部42断面呈“↓”型,在似箭头之一端外缘面适处钻设有一凹槽421,以依序容设一弹性件71及一钢珠72,使旋钮座40容置于旋座孔13内时该钢珠72可藉由弹性件71的弹力推抵而陷入各对应位置的定位珠槽131,使旋钮座40定位,而旋钮座40的顶制部42系能因转动角度而与斜角部32抵触,配合旋座孔13内壁对应钢珠72与定位珠槽131的卡制而定住旋钮座40的位置。由上述说明配合图2、3、4可知,本技术主要是将二个制动块30分别置设于制动槽12两侧,使一居于二制动块30之间的旋钮座40通过左、右旋摆动作,而能如图2、3、4状态,当旋钮座40在旋座孔13中左右旋摆,利用顶制部42推抵到其中一侧制动块30,直到斜角部32与顶制部42抵触,同时旋钮座40的钢珠72卡制到对应位置的定位珠槽131,因此定位住旋钮座40的旋摆状态,藉以抵触的制动块30在制动槽12内压缩弹性体60,脱离啮合棘齿轮20的状态,因此该另一侧的制动块30在制动槽12内通过该邻侧蓄压的弹性体60的弹力,进而使该制动块30的齿部31与棘齿轮20啮合,使棘齿轮20顺应该啮合制动块30的方向而旋动,达到变换扳手制动方向的目的。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的扳手制动装置,一扳手主体一端的头部内置有一棘齿轮,其特征在于该头部一侧边是横向凹设有一制动槽,头部顶面钻设有一垂直连通于制动槽的旋座孔,旋座孔内侧壁设有数定位珠槽;两制动块,各为一外周侧呈斜锥面的圆棒体,于斜锥面上成形有连续齿形的齿部,两制动块呈相对置设于横向的制动槽内的两侧,其中一制动块外端面与制动槽封闭面间压抵一弹性体,另一制动块外端面压抵另一弹性体,制动槽开口封盖有一防止弹性体脱落的孔盖,使制动块的齿部与棘齿轮啮合;一枢设于旋座孔的旋钮座,为圆柱件状,一端设为一能由旋座孔伸置于两制动块之间的顶制部,顶制部一外侧面对应定位珠槽而安装有至少一具弹性的钢珠。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扳手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钮座的顶制部断面近呈“↓”型,在似箭头之一端且对应定位珠槽的外缘面设有一凹槽,而一弹性件及一钢珠依序容设于凹槽中。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进的扳手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珠槽是设在异于棘齿轮的方向,且于左、中、右以互为等角的位置而各分布一个。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进的扳手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动槽开口处内壁形成有螺纹段,供一孔盖螺设紧固,使制动槽设为封闭状。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改进的扳手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动块对应与旋钮座抵触的外端缘斜削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扳手制动装置,一扳手主体一端的头部内置有一棘齿轮,其特征在于: 该头部一侧边是横向凹设有一制动槽,头部顶面钻设有一垂直连通于制动槽的旋座孔,旋座孔内侧壁设有数定位珠槽; 两制动块,各为一外周侧呈斜锥面的圆棒体,于斜锥面上成形有连续齿形的齿部,两制动块呈相对置设于横向的制动槽内的两侧,其中一制动块外端面与制动槽封闭面间压抵一弹性体,另一制动块外端面压抵另一弹性体,制动槽开口封盖有一防止弹性体脱落的孔盖,使制动块的齿部与棘齿轮啮合; 一枢设于旋座孔的旋钮座,为圆柱件状,一端设为一能由旋座孔伸置于两制动块之间的顶制部,顶制部一外侧面对应定位珠槽而安装有至少一具弹性的钢珠。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智庆
申请(专利权)人:谢智庆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