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首国精专利>正文

汽车追尾防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6798 阅读:2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汽车追尾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包括左、右止块(16),左、右止块(16)分别与汽车后轮(1)相配合,止块(16)的位置满足以下条件:当止块(16)悬挂摆动时,止块(16)与汽车后轮(1)不相碰撞;止块(16)为三棱柱状,止块(16)与汽车后轮(1)相对应的面分布有缓冲链条,缓冲链条由链轴(35)以三角形支架为单元通过铰链连接而成,三角形支架由连接块(33)组成;止块端面伸出端(31)伸出止块(16)与汽车后轮(1)相对应的面,其上分布有链轴滑槽(37);缓冲链条最上端的链轴(32)的两端活动固定在链轴滑槽(37)内,缓冲链条最下端的链轴(34)通过弹簧(36)、弹簧变向滑轮(38)与止块(16)的支架相连结;左、右止块(16)通过拉绳(5)、导轨(2)、伸缩杆(3)、左、右升降杆(11)悬挂于汽车的底部,导轨(2)固定于汽车底板上,其位置与止块(16)两端的位置相应;导轨(2)为开有水平方向的狭长孔的长条形钢块,导轨(2)的狭长孔部分为导轨滑槽(26),与同一止块(16)相配合的两导轨(2)之间的位置处,固定有止块滑轮(4),拉绳(5)绕过止块滑轮(4),一端与止块(16)相连,另一端则与升降杆(11)的邻近端相连,导轨滑槽(26)上固定有导轨滑轮(27),止块(16)的两端通过伸缩杆(3)和导轨滑轮(27)分别与导轨(2)相连,这样,当止块(16)处于悬挂或升降的过程中,可以防止止块(16)摆动,使止块(16)始终保持与车后轮(1)相对应的姿势,升降杆(11)两侧开有长条形滑槽,升降杆支架(42)由两槽钢开口相对组成,升降杆支架(42)通过螺栓固定于汽车的底板上,升降杆(11)的长条形滑槽与升降杆支架(42)的槽钢以凹凸相配的方式相啮合,升降杆(11)在升降杆支架(42)的支撑下,可前后移动,升降杆(11)的两端各有一突起,并固定有弹簧(39),升降杆(11)两端的突起之间有限位块(28),限位块(28)固定在汽车底板上,限位块(28)的作用是:保证升降杆(11)在一定位移范围内前、后移动,升降杆(11)通过其下端的直齿轮(41)与传动轴(13)上的传动齿轮(29)相配合,传动轴(13)通过传动轴座(9)固定于汽车的底板上,传动轴(13)上的齿轮(14)与电动机(10)的主动齿轮(12)相联结;前车的尾部有信号发射装置,本车的前部固定有信号接受装置,用于接受前车信号发射装置发射的信号。 伸降杆(11)的末端与导轨滑轮(27)之间的距离为ab、 处于悬挂状态时导轨滑轮(27)与止块(16)底面之间的距离为…。(*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追尾防撞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汽车防碰撞装置大多采用“吸能”的方式,以局部扭曲、断裂、变形、挤压来缓解并尽量代替车体碰撞的大范围的扭曲、断裂、变形、挤压。如我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起落架回退式汽车碰撞能量缓冲和转化安全装置,公开号CN1284455A公开日2001.02.21、申请号00124899.5本专利申请公开在2001年2月21日出版的第8期专利技术专利公报上。上述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起落架回退式汽车碰撞能量缓冲和转化安全装置。保险杠后的活塞杆在碰撞时推动液压油缸或空气压缩装置所产生的压缩空气或被挤压的油液被压入起落架上的作动筒内,使起落架被打开并用起落架上的滚轮支撑车体,使车轮完全悬空,又借助碰撞使车体回退或保持回退趋势,再通过起落架制动系使车体制动,将能量变为热能。再利用压缩空气和油液返回液压油缸或空气压缩装置使保险杠完全或部分恢复原状,准备迎接下次碰撞。上述专利技术所解决的碰撞主要指来自汽车前方的正碰和斜碰。在车体安全防撞领域,主要依靠汽车的前后保险杠和较为先进的“吸能箱”等。由于汽车的碰撞能量往往很大,根据物体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单纯的“吸能”方式必须要通过车体对碰撞的反作用力来加以实现,而任何一种“吸能箱”其作用必定有限,这样吸能的同时能量要作用在车体上,而无法吸收的其余能量仍旧要作用在车体上。因此,通过“吸能”方式来防止碰撞,其防撞能力也是很有限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追尾防碰撞装置。通过该装置能使追尾汽车及时减速制动,避免发生碰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如下设计的。一种汽车追尾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包括左、右止块,左、右止块分别与汽车后轮相配合,止块的位置满足以下条件当止块悬挂摆动时,止块与汽车后轮不相碰撞;止块为三棱柱状,止块与汽车后轮相对应的面分布有缓冲链条,缓冲链条由链轴以三角形支架为单元通过铰链连接而成,三角形支架由连接块组成;止块端面伸出端伸出止块与汽车后轮相对应的面,其上分布有链轴滑槽,缓冲链条最上端的链轴的两端活动固定在链轴滑槽内,缓冲链条最下端的链轴通过弹簧、弹簧变向滑轮与止块的支架相连结;左、右止块通过拉绳、导轨、伸缩杆、左、右升降杆悬挂于汽车的底部,导轨固定于汽车底板上,其位置与止块两端的位置相应;导轨为开有水平方向的狭长孔的长条形钢块,导轨的狭长孔部分为导轨滑槽,与同一止块相配合的两导轨之间的位置处,固定有止块滑轮,拉绳绕过止块滑轮,一端与止块相连,另一端则与升降杆的邻近端相连,导轨滑槽上固定有导轨滑轮,止块的两端通过伸缩杆和导轨滑轮分别与导轨相连,这样,当止块处于悬挂或升降的过程中,可以防止止块摆动,使止块始终保持与车后轮相对应的姿势,升降杆两侧开有长条形滑槽,升降杆支架由两槽钢开口相对组成,升降杆支架通过螺栓固定于汽车的底板上,升降杆的长条形滑槽与升降杆支架的槽钢以凹凸相配的方式相啮合,升降杆在升降杆支架的支撑下,可前后移动,升降杆的两端各有一突起,并固定有弹簧,升降杆两端的突起之间有限位块,限位块固定在汽车底板上,限位块的作用是保证升降杆在一定位移范围内前、后移动,升降杆通过其下端的直齿轮与传动轴上的传动齿轮相配合,传动轴通过传动轴座固定于汽车的底板上,传动轴上的齿轮与电动机的主动齿轮相联结,伸降杆的末端与导轨滑轮之间的距离为ab、处于悬挂状态时导轨滑轮与止块底面之间的距离为bc、导轨滑轮与路面之间的距离为bk、汽车后轮、伸缩杆之间的间距为mn、导轨滑轮与主动轴之间的距离为bh、链条缓冲回位弹簧的延伸长度为w、汽车后轮的半径为r,上述尺寸关系应满足以下条件ab+bc>hb+bc+ck+mn 1≥mn w>r。所述的一种汽车追尾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止块的接地面固定有由柔性材料组成的吸盘,吸盘的上缘与止块本体的三棱柱的下缘密封连接,吸盘包括一个半封闭腔室和一个封闭腔室,封闭腔室和半封闭腔室之间开有透气孔,透气孔能阻止大颗粒硬物进入封闭腔室,管道与封闭腔室相连通,抽气机的输入齿轮与主动轴上的齿轮相啮合,抽气机的进气孔通过抽气管与吸盘上的管道相连通。所述的一种汽车追尾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电动机的主动齿轮直接与传动轴上的齿轮相啮合,电动机的两接线柱分别与电子控制装置相联结,电子控制装置包括一个变相电路,变相电路有两个相互联结的、用于控制电路通断的遥控传感器和一个用于接收信号的固定电频接受传感器组成。所述的一种汽车追尾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传动轴上的齿轮与电动机的主动齿轮通过机械控制装置相配合,机械控制装置包括齿轮轴、同向传动齿轮、反向传动齿轮、调节手柄等组成,调节手柄为一杠杆,调节手柄与手柄支点活动连接,同向传动齿轮与反向传动齿轮并联,并通过调节手柄的调节择一分别与传动轴的齿轮和电动机的主动齿轮相啮合。一种汽车追尾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升降杆的长条形滑槽的端部与升降杆支架端的结合部位分别有相互配合的卡齿。附图说明图1为采用电子控制的汽车追尾防撞装置主视图,图2为图1的控制电路图, 图3为采用机械控制的汽车追尾防撞装置主视图,图4为止块处于悬挂状态时图1、图2的侧视图,图5为止块处于落地状态时图1、图2的侧视图,图6为三角架的主视图,图7为图6的A-A剖视图,图8为三角架与后轮接触的示意图,图9为止块的主视图,图10为止块的侧视图,图11、12为升降杆与其支架配合时的示意图,图13为三角架的吸盘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的B-B剖视图。图中1-汽车后轮、2-导轨、3-升降杆、4-滑轮、5-拉绳、6-抽气管滑轮、7-抽气管、8-抽气机、9-传动轴轴座、10-电动机、11-升降杆、12-电动机的主动齿轮、13-传动轴、14-传动轴输出齿轮、15-抽气机齿轮、16-止块、17-用于控制电路通断的传感器、18-接收传感器、19-用于控制电路通断的传感器、20-电动机的接线柱、21-反向传动齿轮、22-调节手柄、23-手柄支点、24-同向传动齿轮、25-齿轮轴、26-导轨滑槽、27-导轨滑轮、28-限位块、29-传动轴输入齿轮、30-吸盘、31-止块端面伸出端、32-链轴、33-链轴连接块、34-链轴、35-链轴、36-缓冲链条回位弹簧、37-链轴滑槽、38-滑轮、39-升降杆缓冲弹簧、40-突起、41-升降杆滑动直齿轮、42-升降杆支架、43-卡齿、44-管道、45-透气孔、46-升降杆上的长条形滑槽、47-封闭腔室、48-半封闭腔室。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具体实施方式介绍一种采用电子控制的汽车追尾防撞装置,如图1、图2和图4-14所示。其结构包括左、右止块16,左、右止块16分别与汽车后轮1相配合。止块16的位置满足以下条件当止块16处于悬挂状态前后摆动时,止块16与汽车后轮1不相碰撞。止块16为三棱柱状,止块16与汽车后轮1相对应的面上分布有缓冲链条。缓冲链条由链轴35、连接块33组成的三角形支架为单元通过铰链连接而成。止块端面伸出端31伸出止块16与汽车后轮1相对应的面,其上分布有链轴滑槽37。缓冲链条最上端的链轴32的两端活动固定在链轴滑槽37内,缓冲链条最下端的链轴24通过弹簧36、弹簧变向滑轮38与连结在止块16的支架上。在弹簧36的作用下,缓冲链条最下端的链轴34收缩到止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首国精
申请(专利权)人:首国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