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均衡充电的锂电池组保护板,该锂电池保护板包括控制电路板、以及与该控制电路板连接的主电路板,该控制电路板上设有串联设置的单节锂电池保护芯片、充电控制MOS管栅极和放电控制MOS栅极,该单节锂电池保护芯片分别连接该充电控制MOS管栅极、该放电控制MOS栅极;该主电路板上设有依次串联的分流放电支路、以及与该分流放电支路串联的充电控制开关器件和放电控制开关器件,每个该分流放电支路与对应的该单节锂电池保护芯片连接。采用单节锂电池保护芯片对任意串联数的成组锂电池进行保护的含均衡充电功能的电池组保护板,使锂电池在充电、放电过程中均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锂电池组保护板,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均衡充电的锂电池组保护板。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在充放电过程中,Li+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电池一般采用含有锂元素的材料作为电极,是现代高性能电池的代表。锂系电池分为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使用的都是锂离子电池,通常人们俗称其为锂电池,而真正的锂电池由于危险性大,很少应用于日常电子产品。常用的均衡充电技术包括恒定分流电阻均衡充电、通断分流电阻均衡充电、平均电池电压均衡充电、开关电容均衡充电、降压型变换器均衡充电、电感均衡充电等。成组的锂电池串联充电时,应保证每节电池均衡充电,否则使用过程中会影响整组电池的性能和寿命。而现有的单节锂电池保护芯片均不含均衡充电控制功能,这样就会导致锂电池在充电、放电过程中出现不均衡的问题,降低了锂电池在使用时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均衡充电的锂电池组保护板,这种锂电池组保护板采用单节锂电池保护芯片对任意串联数的成组锂电池进行保护,使锂电池在充电、放电过程中均衡,增加了锂电池在使用时的稳定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均衡充电的锂电池组保护板,所述锂电池保护板包括控制电路板、以及与所述控制电路板连接的主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有串联设置的单节锂电池保护芯片、充电控制MOS管栅极和放电控制MOS栅极,所述单节锂电池保护芯片分别连接所述充电控制MOS管栅极、所述放电控制MOS栅极;所述主电路板上设有依次串联的分流放电支路、以及与所述分流放电支路串联的充电控制开关器件和放电控制开关器件,每个所述分流放电支路与对应的所述单节锂电池保护芯片连接,所述主电路板的一端连接电池组正极,其另一端连接电池组负极。进一步的,所述分流放电支路包括单节锂电池A、开关K和电阻R,单节锂电池A、开关K、电阻R依次串联。进一步的,所述单节锂电池保护芯片设有充电控制弓I脚CO、放电控制弓I脚D0、过放电流引脚VM、电池正端引脚VDD和电池负端引脚VSS,所述充电控制引脚CO与所述充电控制MOS管栅极电连接,所述充电控制引脚CO还与所述开关K接触连接;所述放电控制引脚DO与所述放电控制MOS栅极电连接;所述电池正端引脚VDD连接所述分流放电支路的正极端;所述电池负端引脚VSS连接所述分流放电支路的负极端;所述过放电流引脚VM连接过流检测保护电阻R2的一端,过流检测保护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分流放电支路的负极端。进一步的,所述充电控制开关器件与所述充电控制MOS管栅极接触连接;所述放电控制开关器件与所述放电控制MOS管栅极接触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充电控制开关器件包括场效应管Q1,以及与所述场效应管Ql串联的二极管Dl ;所述放电控制开关器件包括场效应管Q2,以及与所述场效应管Q2串联的二极管D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采用单节锂电池保护芯片对任意串联数的成组锂电池进行保护的含均衡充电功能的电池组保护板,使锂电池在充电、放电过程中均衡,增加了锂电池在使用时的稳定性。2.另外,锂电池组保护板包括控制电路板、以及与控制电路板连接的主电路板,控制电路板上设有串联设置的单节锂电池保护芯片;主电路板上设有依次串联的分流放电支路,每个分流放电支路与对应的单节锂电池保护芯片连接。锂电池组保护板可以对锂电池的充电过电压、放电欠电压、过流、短路进行保护,充电过程中实现了整组电池均衡充电的问题,均衡充电误差小,工作稳定、功能完善、结构简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均衡充电的锂电池组保护板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均衡充电的锂电池组保护板充电过程电流方向图。图3为本技术均衡充电的锂电池组保护板分流均衡过程电流方向图。图4为本技术均衡充电的锂电池组保护板放电过程电流方向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均衡充电的锂电池组保护板,锂电池保护板包括控制电路板10、以及与控制电路板10连接的主电路板20,控制电路板10上设有串联设置的单节锂电池保护芯片11、充电控制MOS管栅极12和放电控制MOS栅极13,单节锂电池保护芯片11分别连接充电控制MOS管栅极12、放电控制MOS栅极13 ;主电路板20上设有依次串联的分流放电支路21、以及与分流放电支路21串联的充电控制开关器件22和放电控制开关器件23,每个分流放电支路21与对应的单节锂电池保护芯片11连接,主电路板20的一端连接电池组正极,其另一端连接电池组负极。充电控制开关器件22与充电控制MOS管栅极12接触连接;放电控制开关器件23与放电控制MOS管栅极13接触连接。充电控制开关器件22包括场效应管Q1,以及与场效应管Ql串联的二极管Dl ;放电控制开关器件23包括场效应管Q2,以及与场效应管Q2串联的二极管D2。分流放电支路21包括单节锂电池A、开关K和电阻R,单节锂电池A、开关K、电阻R依次串联。单节锂电池保护芯片11设有充电控制引脚CO、放电控制引脚D0、过放电流引脚VM、电池正端引脚VDD和电池负端引脚VSS,充电控制引脚CO与充电控制MOS管栅极12电连接,充电控制引脚CO还与开关K接触连接;放电控制引脚DO与放电控制MOS栅极13电连接;电池正端引脚VDD连接分流放电支路21的正极端;电池负端引脚VSS连接分流放电支路21的负极端;过放电流引脚VM连接过流检测保护电阻R2的一端,过流检测保护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分流放电支路21的负极端。如图2所示,在充电过程中,外接电源正负极分别接电池组正负极BAT+和BAT-两端,充电电流流经电池组正极BAT+、电池组中单节锂电池I至N、放电控制开关器件23、充电控制开关器件22、电池组负极BAT-。 如图3所示,在锂电池组串联充电时,开关K闭合,忽略单节电池容量差别的影响,一般内阻较小的电池先充满。此时,相应的过电压保护信号控制分流放电支路的开关器件闭合,电流流经电池组正极BAT+、分流放电支路21中电阻I至N、放电控制开关器件23、充电控制开关器件22、电池组负极BAT-。如图3所示,在放电过程中,外接负载分别接电池组正负极BAT+和BAT-两端,放电电流流经电池组负极BAT-、充电控制开关器件22、放电控制开关器件23、电池组中单节锂电池N至1、电池组正极BAT+。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均衡充电的锂电池组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电池保护板包括控制电路板(10)、以及与所述控制电路板(10)连接的主电路板(20),所述控制电路板(10)上设有串联设置的单节锂电池保护芯片(11)、充电控制MOS管栅极(12)和放电控制MOS栅极(13),所述单节锂电池保护芯片(11)分别连接所述充电控制MOS管栅极(12)、所述放电控制MOS栅极(13);所述主电路板(20)上设有依次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均衡充电的锂电池组保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电池保护板包括控制电路板(10)、以及与所述控制电路板(10)连接的主电路板(20),所述控制电路板(10)上设有串联设置的单节锂电池保护芯片(11)、充电控制MOS管栅极(12)和放电控制MOS栅极(13),所述单节锂电池保护芯片(11)分别连接所述充电控制MOS管栅极(12)、所述放电控制MOS栅极(13);所述主电路板(20)上设有依次串联的分流放电支路(21)、以及与所述分流放电支路(21)串联的充电控制开关器件(22)和放电控制开关器件(23),每个所述分流放电支路(21)与对应的所述单节锂电池保护芯片(11)连接,所述主电路板(20)的一端连接电池组正极,其另一端连接电池组负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丽,
申请(专利权)人:沈丽,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