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型柴油发动机高压油管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460248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14 17:28
一种重型柴油发动机高压油管总成包括第一缸高压油管、第二缸高压油管、第三缸高压油管、第四缸高压油管、第五缸高压油管、第六缸高压油管、第一泵至轨高压油管、第二泵至轨高压油管,其特征在于:前述的所有的高压油管的管壁均带有指向油管中心的环向预应力,且前述任一高压油管弯折处的环向预应力大于其它位置的环向预应力;前述任一高压油管的长度所对应的震动频率不等于柴油发动机常用转速范围所产生的震动频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为国内重型柴油发动机达标至欧Ⅴ以上排放提供供油系统的可靠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油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满足1800bar?2200bar工作压力的重型柴油发动机高压油管总成
技术介绍
随着车辆及发动机排放要求的不断提高,柴油发动机供油系统的压力要求越来越高。担负输送高压燃油功能的高压油管其耐压能力随之需要提高。高压油管是柴油发动机上工作条件最苛刻的零部件之一。其内部是压差很大的脉冲液压燃油;外部整体会随着发动机、车辆的振动而振动。所以,提高其耐压疲劳寿命和抗振疲劳寿命是两个最关键的核心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即耐压又减振的可满足ISOObar?2200bar工作压力的重型柴油发动机高压油管总成。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包括第一缸高压油管1、第二缸高压油管2、第三缸高压油管3、第四缸高压油管4、第五缸高压油管5、第六缸高压油管6、第一泵至轨高压油管7、第二泵至轨高压油管8,其特征在于:前述的所有的高压油管的管壁均带有指向油管中心的环向预应力,且前述任一高压油管弯折处的环向预应力大于其它位置的环向预应力;前述任一高压油管的长度所对应的震动频率不等于柴油发动机常用转速范围所产生的震动频率。需要说明的是,各高压油管,会根据展开长度以及与发动机的匹配情况,选择其与发动机机体之间、或相互之间取舍管卡或支架,以满足避开常用转速范围的共振现象、降低振动应力。进一步的,所述的环向预应力产生于高压油管管壁从内向外15%?20%的厚度范围内。进一步的,前述所有的高压油管的规格均为Φ 8mmX Φ 3.6mm或Φ 8mmX Φ 3.0mm。进一步的,前述的所有的高压油管均为精密冷拔无缝钢管。进一步的,所述的所述的第一泵至轨高压油管7、第二泵至轨高压油管8之间加装两付第一管卡9。进一步的,第一缸高压油管I和第二缸高压油管2上分别设置第五管卡13和第四管卡12 ;第三缸高压油管3与第五缸高压油管5之间加装第三管卡11 ;第四缸高压油管4、第六缸高压油管6和第一泵至轨高压油管7之间加装第二管卡10 ;第一泵至轨高压油管7、第二泵至轨高压油管8之间加装第一管卡9。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缸高压油管I与第二缸高压油管2、第三缸高压油管3、第四缸高压油管4、第五缸高压油管5、第六缸高压油管6等长;第一泵至轨高压油管7与第二泵至轨高压油管8等长。本技术提供的高压油管通过对内壁施行超高压强化使其产生指向油管中心的环向预应力,不但消除了内壁薄弱的疲劳源点,而且在内壁15%?20%厚度范围产生了中心指向的压应力,大大提高了耐压能力和疲劳寿命,其在1Hz?15Hz、2500bar压差作用下循环17次失效率不大于1ppm, 2600bar压差作用下循环10 7次失效率不大于lppm。而且管形设计遵循美观、等长,保持供油时间的一致性;又通过在两两管子之间加装管夹的方式有效实现减振、避振效果。本技术可为国内重型柴油发动机达标至欧V以上排放提供供油系统的可靠保障。【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环向预应力的方向和位置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具体实施例1。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包括第一缸高压油管1、第二缸高压油管2、第三缸高压油管3、第四缸高压油管4、第五缸高压油管5、第六缸高压油管6、第一泵至轨高压油管7、第二泵至轨高压油管8,其特征在于:前述的所有的高压油管的管壁均带有指向油管中心的环向预应力,且前述任一高压油管弯折处的环向预应力大于其它位置的环向预应力;前述任一高压油管的长度所对应的震动频率不等于柴油发动机常用转速范围所产生的震动频率。所述的环向预应力产生于高压油管管壁从内向外15%的厚度范围内。所述的高压油管I至6的规格均为Φ8ι?πιΧΦ3.0πιπι。所述的高压油管I至6的管子均为精密冷拔无缝钢管。所述的第一泵至轨高压油管7、第二泵至轨高压油管8之间加装两付第一管卡9。所述的第一缸高压油管I与第二缸高压油管2、第三缸高压油管3、第四缸高压油管4、第五缸高压油管5、第六缸高压油管6等长;第一泵至轨高压油管7与第二泵至轨高压油管8等长。该技术高压油管采用了符合国际标准IS08535.1的精密冷拉无缝钢管,热处理状态为去应力退火,内表面质量等级为P级。管子成型后,通过对内壁施行超高压强化使其产生指向油管中心的环向预应力。预应力的施加,可抵消20%?30%的内压,并且消除了内壁疲劳源,从而大大提高了疲劳寿命,其在1Hz?15Hz、2800bar压差作用下循环107次失效率不大于lppm。泵到轨间的两根高压油管之间加装了两付双管夹,有效地起到减振、避振效果。本技术提供的重型柴油发动机高压油管,可靠满足ISOObar?2500bar的工作压力,为一款重型柴油发动机排放达标至欧V以上的供油系统提供可靠保障。具体实施例2。如附图3和附图2所示,其他同实施例1,只不过:所述的环向预应力产生于高压油管管壁从内向外20%的厚度范围内。所述的高压油管I至6的规格均外径均为Φ8πιπι,内径均为Φ 3.6mm。第一缸高压油管I和第二缸高压油管2上分别设置第五管卡13和第四管卡12 ;第三缸高压油管3与第五缸高压油管5之间加装第三管卡11 ;第六缸高压油管6和第一泵至轨高压油管7之间加装第二管卡10;第一泵至轨高压油管7、第二泵至轨高压油管8之间加装第一管卡9。该实施例的高压油管采用了符合国际标准IS08535.1的精密冷拉无缝钢管,热处理状态为去应力退火,内表面质量等级为P级。管子成型后,通过对内壁施行超高压强化使其产生指向油管中心的环向预应力。预应力的施加,可抵消20%?30%的内压,并且消除了内壁疲劳源,从而大大提高了疲劳寿命,其在1Hz?15Hz、2800bar压差作用下循环107次失效率不大于lppm。第一缸高压油管1、第二缸高压油管2分别采用一支单管卡与机体相连,第三缸高压油管3与第五缸高压油管5、第六缸高压油管与第一泵至轨高压油管7、第一泵至轨高压油管7与第二泵至轨高压油管8两两之间各加装一副双管卡,分别有效地起到减振、避振效果。本技术提供的重型柴油发动机高压油管,可靠满足ISOObar?2500bar的工作压力,为一款重型柴油发动机排放达标至欧V以上的供油系统提供可靠保障。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所述的预应力,现结合图2和以下事例进行说明:如木桶,在还没装水之前采用铁箍或竹箍套紧桶壁,便对木桶壁产生一个环向的压应力,若施加的压应力超过水压力引起的拉应力,木桶就不会开裂漏水。同样,在受弯构件的荷载加上去之前给构件施加预应力就会产生一个和与荷载作用产生的变形相反的变形,荷载要构件沿作用方向发生变形之前必须最先把这个与荷载相反的变形抵消,才能继续使构件沿荷载方向发生变形。这样,预应力就像给构件多施加了一道防护一样。本实用的预应力可按照如下方式施加:针对特定油管管子的机械性能,并且按照特定机型的实际最高工作压力,通过计算来确定有效的强化壁厚和强化压力;所述的强化压力,是通过超高压设备将介质为超低压缩比的特种液压油以一定的升压时间和保压时间施加到管子的内腔。这种超高内压的作用卸载后,由于管子的塑形变形和弹性变形作用,就会产生以指向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重型柴油发动机高压油管总成,包括第一缸高压油管(1)、第二缸高压油管(2)、第三缸高压油管(3)、第四缸高压油管(4)、第五缸高压油管(5)、第六缸高压油管(6)、第一泵至轨高压油管(7)、第二泵至轨高压油管(8),其特征在于:前述的所有的高压油管的管壁均带有指向油管中心的环向预应力,且前述任一高压油管弯折处的环向预应力大于其它位置的环向预应力;前述任一高压油管的长度所对应的震动频率不等于柴油发动机常用转速范围所产生的震动频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秀丽唐月华刘妮孙业晓孙立安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龙口油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