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华昌专利>正文

一种易护理的气管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458875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14 16: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易护理的气管导管,包括管体,管体的前端包覆有气囊,管体的后端连接有导管接头;管体的管壁内设有吸引管,吸引管的一端呈“Y”型,端部两个分支分别位于靠近气囊外侧上方的管壁上,吸引管的另一端向导管接头方向延伸,吸引管的末端穿出管壁且位于管体外,吸引管内设有探条;导管接头上连接有侧孔管,侧孔管上设有与其形状相适配的保护帽。通过在管体的管壁内设置吸引管,吸引管的末端连接注射器或负压吸引装置,清除气囊外侧上方的滞留物;吸引管内设有探条,有效防止滞留物堵塞吸引管;通过在导管接头上连接侧孔管,侧孔管通过保护帽与吸痰管连接,进行气道内给药或吸痰,且便于护理,并避免护理操作给患者带来的不适症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装置,具体是指一种易护理的气管导管
技术介绍
气管导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器械,主要应用于全身麻醉、呼吸困难、呼吸衰竭进行心肺复苏等手术或病症中。而现有正在使用的气管导管,不论是双腔还是单腔气管导管均存在一些临床使用缺陷,将气管导管置入气管内,气囊充气固定后进行机械通气,一方面如果留置时间过长会在气囊上方产生滞留物,该滞留物易造成气道感染;另一方面气管导管使用机械通气时气道内给药和清理气道内分泌物均不方便,需要取下连接在导管接头的呼吸机螺纹管完成给药或者清理气道内分泌物后再接上螺纹管继续机械通气,这样操作使患者易出现因护理操作所导致的供气中断,出现低氧血症。同时现有的气管导管包括管体,管体的前端开口,及位于管体前端且靠近开口的气囊等,此类型气管导管在使用上不便于清除气囊上方的滞留物,护理时,一般需要两个护士配合操作,才能避免滞留物在气囊松解后掉入下气道;同时现有的气管导管在气道内给药或者清除气道内分泌物时均需要取下螺纹管暂停机械通气。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护理的气管导管,通过在管体的管壁内设置吸引管,吸引管的一端为“Y”型端,端部两个分支分别位于靠近气囊外侧上方的管壁上,另一端向导管接头方向延伸,吸引管的末端穿出管壁且位于管体外,吸引管的末端可连接注射器或负压吸引装置,可清除气囊外侧上方产生的滞留物;吸引管内设有探条,可通过操作探条处理堵塞在吸引管内的滞留物;通过在导管接头上连接侧孔管,侧孔管的外侧上安装有保护帽,在保护帽开启的状态下,可插入吸痰管,清理气道内产生的分泌物,同时可以通过侧孔管进行气道内给药,在这个过程中可不中断机械通气。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易护理的气管导管,包括管体,管体的前端包覆有气囊,管体的后端连接有导管接头;管体的管壁内设有吸引管,吸引管的一端呈“Y”型,端部两个分支分别位于靠近气囊外侧上方的管壁上,吸引管的另一端向导管接头方向延伸,吸引管的末端穿出管壁且位于管体外,吸引管内设有探条;导管接头上连接有侧孔管,侧孔管上设有与侧孔管形状相适配的保护帽。本技术通过设置气囊,且气囊包覆在气管导管的前端,设置气囊结构的主要作用是在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后,密闭气道,避免误吸,且固定气管导管,保持气管导管位于气管中间,且防止气管导管前端的尖部损伤气道;气囊充气后,气囊施加压力在气道壁上,因此本技术采用的气囊压力不大于20mmHg,气囊直径小于气道直径,可避免对气道产生损伤。本技术通过在管体的管壁内设置吸引管,吸引管为扁形宽腔,吸引管的一端呈“Y”型,“Y”型端部两个分支分别位于靠近气囊外侧上方的管壁上,吸引管的另一端向导管接头方向延伸,且末端位于管体外,可通过在吸引管的末端连接负压吸引装置,将气囊上方产生的滞留物抽吸出来,避免滞留物长期储存于气道引起气道感染,或者通过在吸引管的末端连接注射器,通过吸引管对气囊外侧上方的气道进行冲洗。本技术通过在吸引管内设置探条,在本技术中不对探条的尺寸、材质作任何的限定,探条的主要作用是对堵塞在吸引管内的滞留物进行清理,保持吸引管内腔畅通,能够保证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等操作顺利进行。本技术通过在导管接头上连接侧孔管,侧孔管上安装保护帽,且侧孔管的形状与保护帽的形状相互适配,便于临床上使用时开启和关闭,当保护帽处于关闭状态时,密封性良好,且能有效防止漏气;护理时可打开保护帽,通过保护帽实现将吸痰管或注射器插入侧孔管,进行气道内痰液的抽吸或者进行气道内给药,在给药或抽吸气管导管内的分泌物时,机械通气不中断,保持通气状态。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技术,所述吸引管的“Y”型端部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管体的管壁与气囊外侧上方的交界处。这里对吸引管的“Y”型端位置作进一步限定,且为靠近气囊外侧上方的管壁上位置范围的优选,当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气囊充气固定后进行机械通气,通气时间较长时,在气囊上方且位于管体与气道之间腔道内产生大量滞留物;气管导管插入人体后,滞留物会因重力作用不断在气道与管体构成的周围腔道内积累,将“Y”型端的端部两个分支分别设置在管体的管壁与气囊外侧上方的两个交界处,通过在吸引管的另一端连接负压吸引装置,能有效将气囊外侧上方的滞留物彻底清理,防止造成气道感染。如果清理不彻底,还可以通过吸引管进行冲洗处理。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技术,所述侧孔管通过保护帽还连接有吸痰管,所述侧孔管的内腔与吸痰管的形状相适配,有利于清理气管导管内产生的痰液等分泌物。其中吸痰管可为1F吸痰管或12F吸痰管,吸痰管的形状与侧孔管形状相互匹配。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技术,所述导管接头与侧孔管之间的夹角为45°。这里对导管接头与侧孔管的位置关系作进一步的优选,优选两者之间的连接夹角为45°,当气管导管插入人体后,将吸痰管插入侧孔管内,进行气道内痰液的清理,同时可有效防止吸痰管在侧孔管与导管接头连接处弯曲而影响清理分泌物操作等问题。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技术,所述气囊通过充气连接管与指示气囊连通,充气连接管设置在管体的外侧且所述充气连接管进入人体内的部分均与所述管体固定连接,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后,向气囊内充气,通过挤压指示气囊,判断气囊充气容量的适度性和密封性。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技术,所述气囊为高容低压气囊,高容低压气囊为薄壁气囊,具有大内径,高顺应性,大静息容量,低气囊内压等特点,且气囊内压接近气管壁压力,能有效阻断返流误吸,同时气囊内压保持在20mmHg以下,可减小对气管壁的压力,降低对气管的损伤。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技术,所述管体的前端设有斜面开口,现有的气管导管的前端均设有开口,此处对开口的形状作进一步的限定,开口为斜面开口,且斜面开口的表面为光滑状,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气道的损伤。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技术,所述斜面开口与气囊之间设有默菲孔。默菲孔的设置可增加通气量,当导管的前端尖部贴于气管壁时,可防止通气堵塞。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技术,所述管体内设有呈螺旋状排布的金属丝。其中金属丝可为钢丝,在气管导管内螺旋状分布,且钢丝与气管导管内壁紧密连接,此时,气管导管具有一定刚性,不会因患者咬紧而导致通气不畅,气管导管更不会因其他原因软化,确保了气管导管的使用效果。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技术,所述管体为中空管体,此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不再赘述。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I)本技术通过设置吸引管,且吸引管一端呈“Y”型,“Y”型端部两个分支分别位于靠近气囊外侧上方的管壁上,吸引管的另一端向导管接头方向延伸,吸引管的末端穿出管壁且位于管体外,通过在吸引管的末端连接注射器或负压吸引装置,便于清理气囊外侧上方的滞留物,防止气道产生感染,且吸引管的“Y”型端部位置的设置能有效清除位于气囊外侧上方且处于气道与气管导管管体所形成腔室内的气道滞留物,同时不影响机械通气。(2)本技术通过在吸引管内设置探条,探条的材质不作限定,可为塑质探条,便于清理吸引管内不同位置的堵塞物。(3)本技术通过在导管接头上设置侧孔管,侧孔管上安装有保护帽,保护帽便于临床上使用的关闭和开启,且密闭性能良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易护理的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1),管体(1)的前端包覆有气囊(4),管体(1)的后端连接有导管接头(7);管体(1)的管壁内设有吸引管(5),吸引管(5)的一端呈“Y”型,端部两个分支分别位于靠近气囊(4)外侧上方的管壁上,吸引管(5)的另一端向导管接头(7)方向延伸,吸引管(5)的末端穿出管壁且位于管体(1)外,吸引管(5)内设有探条(6);导管接头(7)上连接有侧孔管(8),侧孔管(8)上设有与其形状相适配的保护帽(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华昌文泽生
申请(专利权)人:赵华昌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