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触控装置与触控显示装置,该触控装置包括:基材;以及触控电极层,位于基材上,其中触控电极层包括至少一个感测电极位于触控感测区中,以及至少一条连接线位于非触控感测区中,且连接线电连接至感测电极;其中非触控感测区位于触控感测区外侧,且非触控感测区包括转弯区连接第一非转弯区与第二非转弯区;其中连接线于第一非转弯区具有第一线宽,连接线于第二非转弯区具有第二线宽,且连接线于转弯区具有第三线宽,其中第三线宽大于第一线宽与第二线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触控装置,且特别是涉及其连接线设计。
技术介绍
现今的触控装置通常具有触控感测区(touch array)、接垫组(bonding padset)、以及多条连接线(conducting line)于基材上。连接线可电连接接垫组与触控感测区的多个感应电极,而接垫组的多个接垫通常电连接至外部电路如软式电路板(flexiblecircuit board),使外部电路的电流或信号能经由接垫与连接线传递至触控感测区,促使触控装置运作。现有技术中,围绕触控感测区的连接线都维持同一宽度,且相邻两条线间的线距为一固定值。另一方面,连接线与触控感测区的感测电极电性相连处的末端通常为矩形。上述设计容易累积大量静电荷,造成静电放电(ESD)而影响触控装置的效能,甚至破坏触控 目.ο综上所述,目前亟需新的连接线设计,以避免现有技术中静电放电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本技术提供的触控装置,包括:基材;以及触控电极层,位于基材上;其中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感测电极位于触控感测区中,以及多条连接线位于非触控感测区中,且连接线电性分别连接至对应的感测电极;其中非触控感测区位于触控感测区外侧,且非触控感测区包括转弯区连接第一非转弯区与第二非转弯区;其中相邻的连接线于第一非转弯区具有第一线距,相邻的连接线于第二非转弯区具有第二线距,且相邻的连接线于转弯区具有第三线距,其中第三线距大于第一线距与第二线距。该些连接线于该第一非转弯区中朝第一方向延伸,该些连接线于该第二非转弯区中朝第二方向延伸,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具有一第一夹角,该些连接线于该转弯区中的切线方向与该第二方向具有一第二夹角,该第一夹角大于O度且小于180度,且该第二夹角大于O度且小于该第一夹角。该第一线距大于该第二线距。该些连接线与该些感测电极电连接处的末端为弧状。该些连接线于该第一非转弯区具有一第一线宽,该些连接线于该第二非转弯区具有一第二线宽,且该些连接线于该转弯区具有一第三线宽,其中该第三线宽大于该第一线宽与该第二线宽。该第一线宽大于该第二线宽。本技术还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材;阵列层,位于第一基材上;显示介质层,位于阵列层上;第二基材,位于显示介质层上;保护层,位于第二基材上;以及触控电极层,位于保护层与第一基材之间,其中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感测电极位于触控感测区中,以及多条连接线位于非触控感测区中,且连接线电性分别连接至对应的感测电极;其中非触控感测区位于触控感测区外侧,且非触控感测区包括转弯区连接第一非转弯区与第二非转弯区;其中相邻的连接线于第一非转弯区具有第一线距,相邻的连接线于第二非转弯区具有第二线距,且相邻的连接线于转弯区具有第三线距,其中第三线距大于第一线距与第二线距;彩色滤光层位于显示介质层与第二基材之间或位于阵列层与显示介质层之间。该触控电极层设置于该保护层与该第二基材之间、或该第二基材与该显示介质层之间、或该显示介质层与该第一基材之间。该触控电极层包含一第一触控电极层及一第二触控电极层,该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于该第二基材与该显示介质层之间,该第二触控电极层设置于该第二基材与该保护层之间,且该第二基材为薄膜。该触控显示装置包含:第三基材,设置于该第一触控电极层与该显示介质层之间,且该第三基材为薄膜。本技术又提供的触控装置,包括:基材;以及触控电极层,位于基材上,其中触控电极层包括至少一感测电极位于触控感测区中,以及至少一连接线位于非触控感测区中,且连接线电连接至感测电极;其中非触控感测区位于触控感测区外侧,且非触控感测区包括转弯区连接第一非转弯区与第二非转弯区;其中连接线于第一非转弯区具有第一线宽,连接线于第二非转弯区具有第二线宽,且连接线于转弯区具有第三线宽,其中第三线宽大于第一线宽与第二线宽。该些连接线于该第一非转弯区中朝一第一方向延伸,该些连接线于该第二非转弯区中朝一第二方向延伸,且该些连接线于该转弯区中朝一第三方向延伸,其中该第一方向不同于该第二方向,且该第三方向不同于该第一方向及该第二方向。该些连接线于该第一非转弯区中朝一第一方向延伸,该些连接线于该第二非转弯区中朝一第二方向延伸,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具有一第一夹角,该些连接线于该转弯区中的切线方向与该第二方向具有一第二夹角,该第一夹角大于O度且小于180度,且该第二夹角大于O度且小于该第一夹角。该第一线宽大于该第二线宽。该连接线与该感测电极电连接处的末端为弧状。本技术另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材;阵列层,位于第一基材上;显示介质层,位于阵列层上;第二基材,位于显示介质层上;保护层,位于第二基材上;以及触控电极层,位于保护层与第一基材之间,其中触控电极层包括至少一感测电极位于触控感测区中,以及至少连接线位于非触控感测区中,且连接线电连接至感测电极;其中非触控感测区位于触控感测区外侧,且非触控感测区包括转弯区连接第一非转弯区与第二非转弯区;其中连接线于第一非转弯区具有第一线宽,连接线于第二非转弯区具有第二线宽,且连接线于转弯区具有第三线宽,其中第三线宽大于第一线宽与第二线宽。该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一彩色滤光层位于该显示介质层与该第二基材之间或位于该阵列层与该显示介质层之间。该触控电极层设置于该保护层与该第二基材之间、或该第二基材与该显示介质层之间、或该显示介质层与该第一基材之间。该触控电极层包含一第一触控电极层及一第二触控电极层,该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于该第二基材与该显示介质层之间,该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于该第二基材与该保护层之间,且该第二基材为薄膜。该触控显示装置包括:第三基材,位于该第一触控电极层与该显示介质层之间且该第三基材为薄膜。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其触控装置可搭配各种显示装置,且由于该触控装置的触控电极层中,非触控感测区的转弯区中的连接线线宽或线距大于非转弯区中的连接线线宽或线距,以及连接线与感测电极电连接处的末端为弧状,故均可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静电电荷放电(ESD)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触控装置的上视图;图2A至图2D为图1中的转角区的放大图;图3A至图3D为图1中的转角区的放大图;图4A至图4F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符号说明α、β 夹角D1、D2、D2,、D2,,、D3 线距W1、W2、W2,、W2,,、W3 线宽10 基材11连接线11’ 末端13触控感测区14非触控感测区14AU4C非转弯区14B转弯区15 接垫20转角处21A、21B、21C 方向21B’切线方向40显示装置100触控装置131感测电极400A、400B、400C、400D、400E、400F 触控显示装置401、407 基材403阵列层405显示介质层408、412 薄膜409、413触控电极层411保护层【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触控装置100的基材10上具有触控电极层,其包含触控感测区13,与设置于触控感测区13外侧的非触控感测区14。在其他实施例中,非触控感测区14可包围触控感测区13,或与触控感测区13相邻。触控感测区13包含至少一个感测电极131。基材10上的连接线11位于非触控感测区14中,并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装置包括:基材;以及触控电极层,位于该基材上;其中该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感测电极位于一触控感测区中,以及多条连接线位于一非触控感测区中,且该些连接线电性分别连接至对应的该些感测电极;其中该非触控感测区位于该触控感测区外侧,且该非触控感测区包括一转弯区连接一第一非转弯区与一第二非转弯区;其中相邻的该些连接线于该第一非转弯区具有一第一线距,相邻的该些连接线于该第二非转弯区具有一第二线距,且相邻的该些连接线于该转弯区具有一第三线距,其中该第三线距大于该第一线距与该第二线距。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扬证,张嘉雄,刘桂伶,
申请(专利权)人: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