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合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453028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14 02:13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合琴,包括共鸣箱、琴杆、琴码、拉弦板、音板、琴弦、琴轴、出音口、琴头、琴枕;琴杆与共鸣箱固定连接,拉弦板固定在共鸣箱的下端,琴轴固定在琴杆的上端的琴头上,琴弦一端固定在琴轴上,琴弦通过琴枕的支撑,另一端固定在拉弦板上,共鸣箱由音板、侧板以及背板组成,音板以中线为分界线,一侧为梧桐板、另一侧为云杉板,在音板上部以中线对称嵌入圆形皮膜,出音口设置在梧桐板和云杉板连接的中线上,皮膜下方位置;琴码为三脚结构分别抵在三种材质上,本发明专利技术三个振动源在演奏时能同时振动,三种不同类型的音色同时在一个共鸣腔内通过振动与反射,融合为一种独特的音乐效果,独奏或合奏均能取得音乐交响性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合琴
本专利技术属于乐器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合琴。
技术介绍
个性较强是中国民族各乐器之间的合奏一直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振动源是乐器表现其音色与音质个性的重要标志,现有的民族乐器,因发音振动源的不同,合在一起演奏时,各种乐器之间音波相互碰撞,音色难以统一,比如,拉弦乐器,以皮膜为主要振动源,演奏出来的旋律温婉绵长,善于表现歌唱性旋律;弹拨乐器以梧桐板为振动源,弹奏出来的旋律清脆颗粒感强;现有的西洋低音乐器以云杉板为振动源,弹奏出来的旋律雄厚扎实,因此三种不同类型的乐器结合在一起进行演奏时,三类独具个性的振动源同时振动,音色和音质得不到完全融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将三种不同类型的音色同时在一个共鸣腔内通过振动与反射,融合为一种独特的音乐效果,独奏或合奏均能取得音乐交响性的效果的合琴。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合琴,该乐器包括共鸣箱、琴杆、琴码、拉弦板、音板、琴弦、琴轴、出音口、琴头、琴枕;琴杆与共鸣箱固定连接,拉弦板固定在共鸣箱的下端,琴轴固定在琴杆的上端的琴头上,琴弦一端固定在琴轴上,琴弦通过琴枕的支撑,另一端固定在拉弦板上,所述共鸣箱由音板、侧板以及背板组成,所述音板以中线为分界线,一侧为梧桐板、另一侧为云杉板,在音板上部以中线对称嵌入圆形皮膜,出音口设置在梧桐板和云杉板连接的中线上,皮膜下方位置;所述琴码为三脚结构,脚I、脚II与脚III,脚I、脚II以中线为对称设置分别抵在梧桐板和云杉板上,脚I、脚II设置于出音口下方,脚III位于皮膜的圆心。进一步地,所述皮膜面积占音板面积的1/3~1/2之间。进一步地,脚I、脚II与中线的连线交点距离出音口与中线交接最低处3~10cm。进一步地,出音口设置在梧桐板和云杉板连接的中线上,出音口与中线最高处交接点处于皮膜下方1~2cm处。进一步地,出音口的两端距离侧板1.4~1.6cm左右,出音口的两端的宽度占两端点连线所在音板上的宽度的2/3长度。进一步地,皮膜嵌入至圆筒结构内,固定在圆筒的一端面,所述圆筒置于共鸣箱内,圆筒的另一端抵住背板,在圆筒侧面开传声孔。进一步地,脚I或脚II相对音板垂直面的倾角为1~5°,脚III相对音板垂直面的倾角为20~50°。进一步地,脚III相对音板垂直面的倾角最佳为45°。进一步地,琴杆固定在共鸣箱上端,琴杆上粘贴指板,琴弦为4根。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从审美符合传统民族乐器的要求,乐器中最重要的振动源,三个振动源在演奏时能同时振动,三种不同类型的音色同时在一个共鸣腔内通过振动与反射,融合为一种独特的音乐效果,独奏或合奏均能取得音乐交响性的效果。同时结合琴码的结构使得所有振动单体得到充分振动,振动的同时,各单体之间产生共振,达到更理想音效。圆筒结构皮膜结构通过圆筒传到皮膜的振动,音波带动背板产生振动,音板与背板相互之间构成音波的折射或反射,达到整个共鸣箱体的彻底振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侧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不带有琴码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参见图1结合图2与图3,一种合琴,该乐器包括共鸣箱17、琴杆4、琴码12、拉弦板9、音板18、琴弦3、琴轴1、出音口11、琴头19、琴枕2;琴杆4与共鸣箱17固定连接,拉弦板9固定在共鸣箱17的下端,琴轴1固定在琴杆4的上端的琴头19上,琴弦3一端固定在琴轴1上,琴弦3通过琴枕2的支撑,另一端固定在拉弦板9上,所述共鸣箱17由音板18、侧板16以及背板15组成,音板18以中线为分界线,一侧为梧桐板10、另一侧为云杉板5,在音板18上部以中线对称嵌入圆形皮膜6,皮膜6面积占音板18面积的1/3~1/2之间,参见图3,出音口11设置在梧桐板10和云杉板5连接的中线上,出音口11与中线最高处交接点处于皮膜6下方1~2cm处。出音口11形制取传统云字花或花朵音窗造型,开在皮膜6下端三块振动膜板中间,出音口11两端距离侧板1.5cm左右,占腰部2/3空间左右。出音口11置于三块振动膜板中央,能够充分汲取蟒皮、梧桐、云杉的振动特质,将共振音波谐和、均衡地传达出来。皮膜取蟒皮。琴码12为三脚结构,脚I13、脚II8与脚III7,脚I13、脚II8以中线为对称设置分别抵在梧桐板10和云杉板6上,脚I13、脚II8设置于出音口下方,脚III7位于皮膜6的圆心。脚I13、脚II8与中线的连线交点距离出音口与中线交接最低处3~10cm。参见图2,皮膜6嵌入至圆筒14结构内,固定在圆筒14的一端面,皮膜6采用蟒皮,圆筒14置于共鸣箱17内,圆筒14的另一端抵住背板15,在圆筒14侧面开传声孔,将声音传递至共鸣箱内,使得圆筒14的小腔与共鸣箱能够产生共鸣,从而产生特殊的音效。脚I13或脚II8相对音板垂直面(图2中虚线)的倾角为1~5°,脚III7相对音板垂直面的倾角为20~50°。脚III相对音板垂直面的倾角最佳为45°。琴弦可为2根或者4根,本实施例中为4根时,琴杆固定在共鸣箱上端,在琴杆上粘贴指板20。本专利技术采用多种振动单体协和共鸣,由三种材质组成的发音振动模板,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名族乐器作为共鸣腔体单一型结构的振动原理,采用的琴码结构,张开的三个脚抵在各振动单体上,琴弦振动琴码,通过三个琴脚,振动各独立单体,使得三个材质的皮膜和板膜产生共振,达到理想音效,在固定琴身基础上开放琴弓,便于演奏;同时设置的出音口既能保证音频得到了充分振动,又使得乐器音频得到进一步的过滤,有效地消减噪音和杂音,从而保证了音色更加均衡和悠扬。本专利技术琴体结构为小型结构,有效弦长为500mm,琴体长度为850mm,共鸣箱上下长度为350mm。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合琴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合琴,其特征在于,该乐器包括共鸣箱、琴杆、琴码、拉弦板、音板、琴弦、琴轴、出音口、琴头、琴枕;琴杆与共鸣箱固定连接,拉弦板固定在共鸣箱的下端,琴轴固定在琴杆的上端的琴头上,琴弦一端固定在琴轴上,琴弦通过琴枕的支撑,另一端固定在拉弦板上,所述共鸣箱由音板、侧板以及背板组成,所述音板以中线为分界线,一侧为梧桐板、另一侧为云杉板,在音板上部以中线对称嵌入圆形皮膜,出音口设置在梧桐板和云杉板连接的中线上,皮膜下方位置;所述琴码为三脚结构,脚I、脚II与脚III,脚I、脚II以中线为对称设置分别抵在梧桐板和云杉板上,脚I、脚II设置于出音口下方,脚III位于皮膜的圆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合琴,其特征在于,该合琴包括共鸣箱、琴杆、琴码、拉弦板、音板、琴弦、琴轴、出音口、琴头、琴枕;琴杆与共鸣箱固定连接,拉弦板固定在共鸣箱的下端,琴轴固定在琴杆的上端的琴头上,琴弦一端固定在琴轴上,琴弦通过琴枕的支撑,另一端固定在拉弦板上,所述共鸣箱由音板、侧板以及背板组成,所述音板以中线为分界线,一侧为梧桐板、另一侧为云杉板,在音板上部以中线对称嵌入圆形皮膜,出音口设置在梧桐板和云杉板连接的中线上,皮膜下方位置;所述琴码为三脚结构,脚I、脚II与脚III,脚I、脚II以中线为对称设置分别抵在梧桐板和云杉板上,脚I、脚II设置于出音口下方,脚III位于皮膜的圆心。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琴,其特征在于,所述皮膜面积占音板面积的1/3~1/2之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琴,其特征在于,脚I、脚II与中线的连线交点距离出音口与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辉周和明王涛罗兆麟王俊梅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