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片和具有其的加热体组件、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445995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13 18: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极片和具有其的加热体组件、汽车,其中电极片包括:电极主体;电极立柱,所述电极立柱设在所述电极主体上且所述电极立柱的下端与所述电极主体的上表面相连;过渡部,所述过渡部设在所述电极立柱的至少一侧,所述过渡部与所述电极立柱相连且所述过渡部的下表面止抵所述电极主体的上表面。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极片,通过在电极立柱上设置过渡部,过渡部与电极立柱相连,并且过渡部的下表面止抵电极主体,在电极立柱返修时,过渡部可以分解电极立柱受到的一部分作用力,电极立柱受力强度增大,从而可以避免出现断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加热器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极片和具有其的加热体组件以及汽车。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的电极立柱与电极主体之间不存在增强结构,电极及相关零件通过过盈配合安装于散热槽内部。当散热槽内零件出现异常需要返修时,通过外部机器夹持电极立柱将槽内零件拉拔出来。电极立柱为受力主体,容易出现断裂,特别是电极立柱和电极主体交接处,更容易出现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电极片,该电极片结构简单,提高了电极立柱的受力强度。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电极片的加热体组件。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加热体组件的汽车。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电极片,包括:电极主体,电极主体为楔形;电极立柱,所述电极立柱设在所述电极主体上且所述电极立柱的下端与所述电极主体的上表面相连;过渡部,所述过渡部设在所述电极立柱的至少一侧,所述过渡部与所述电极立柱相连且所述过渡部的下表面止抵所述电极主体的上表面。根据本技术的电极片,通过在电极立柱上设置过渡部,过渡部与电极立柱相连,并且过渡部的下表面止抵电极主体,在电极立柱返修时,过渡部可以分解电极立柱受到的一部分作用力,电极立柱受力强度增大,从而可以避免出现断裂。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加热体组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限定有上端敞开的散热固定槽;电极片,所述电极片为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电极片,所述电极片安装在所述散热固定槽内。根据本技术第三方面的汽车,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加热体组件。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片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加热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加热体组件的局部剖视图。附图标记:电极片100 ;加热体组件200 ;电极主体10 ;电极立柱20 ;过渡部30 ;外壳40 ;散热固定槽4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首先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片100。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片100包括电极主体10、电极立柱20和过渡部30。具体而言,电极立柱20设在电极主体10上且电极立柱20的下端与电极主体10的上表面相连。过渡部30设在电极立柱20的至少一侧,过渡部30与电极立柱20相连且过渡部30的下表面止抵电极主体10的上表面。换言之,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片100不仅仅包括电极主体10和电极立柱20,电极立柱20在与电极主体10装配时,电极立柱20上还设有与电极立柱20相连且下表面止抵电极主体10的上表面的过渡部30,过渡部30与电极立柱20相连,电极立柱20在受力从其装配的安装槽内拔出时,过渡部30也会相应的受力,并且过渡部30的下表面止抵电极主体10的上表面,相当于在电极立柱20的外周设置增强结构,可以分解电极立柱20收到的部分应力,从而增强电极立柱20的受力强度,避免电极立柱20出现断裂。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实施例的电极片100,通过在电极立柱20上设置过渡部30,过渡部30与电极立柱20相连,并且过渡部30的下表面止抵电极主体10,在电极立柱20返修时,过渡部30可以分解电极立柱20受到的一部分作用力,电极立柱20受力强度增大,从而可以避免出现断裂。可选地,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过渡部30设在电极立柱20的两侧,过渡部30的内壁面与电极立柱20的外壁面相连。也就是说,过渡部30并不只是设在电极立柱20的一侧,而是在电极立柱20的两侧均有设置。由此,该结构的过渡部30不仅与电极立柱20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能够更大的分解电极立柱20受到的应力,在电极立柱20的两侧都形成保护,而且与电极主体10也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可以分解更多的作用力,更大程度地提高电极立柱20的受力强度。优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过渡部30的下表面形成为与电极主体10的上表面贴合的平面。由此,该结构的过渡部30可以更充分地与电极主体10进行接触,从而更好地消除电极立柱20受到的应力,提高电极立柱20的受力强度。过渡部30的具体结构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调节,可选地,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过渡部30形成为直角三角形片体。具体地,过渡部30形成为直角三角形片体结构,过渡部30的厚度可以与电极本体10和电极立柱20的厚度相同,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分别为过渡部30与电极立柱20相连的一边和与电极主体10抵接的一边,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连接两个直角边的边。由此,该结构的过渡部30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极立柱20的受力强度,避免电极立柱20出现断裂。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过渡部30的外壁面形成为弧形面。具体地,电极立柱20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过渡部30的弧形面的半径等于电极立柱20在左右方向上的直径。也就是说,过渡部30的外壁面不是平面,而是形成为弧形面,该弧形面的半径尺寸与电极立柱20的宽度相等。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极立柱20的受力强度,更有效地避免电极立柱20出现断裂。过渡部30与电极立柱20的装配方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合理调节,可选地,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过渡部30与电极立柱20 —体形成。具体地,该结构的电极立柱20和过渡部30可以通过挤出再冲压成型或者压铸成型形成。由此,该结构的电极立柱20和过渡部30保证了整体结构稳定性,而且成型方便,降低了成本。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过渡部30与电极立柱20焊接相连。由此,该结构的电极立柱20和过渡部30装配方便。如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主体,所述电极主体为楔形;电极立柱,所述电极立柱设在所述电极主体上且所述电极立柱的下端与所述电极主体的上表面相连;过渡部,所述过渡部设在所述电极立柱的至少一侧,所述过渡部与所述电极立柱相连且所述过渡部的下表面止抵所述电极主体的上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信平吴猛祥任茂林温怀通吴辉邱红梅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比亚迪电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