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横向稳定装置及使用该横向稳定装置的车辆,横向稳定装置包括横向稳定杆和左、右液压缸,左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所述横向稳定杆的左端传动连接,右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横向稳定杆的右端传动连接,右液压缸的有杆腔通过第一油路与所述左液压缸的无杆腔相连,右液压缸的无杆腔通过第二油路与所述左液压缸的有杆腔相连,第一油路上设置有第一蓄能器,第二油路上设置有第二蓄能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了一种在车体产生较小侧倾角时可以减小车辆侧倾角振动的横向稳定装置及使用该横向稳定装置的车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横向稳定装置及使用该横向稳定装置的车辆。
技术介绍
现有的车辆包括车体、车桥及设置于车体与车桥之间的横向稳定杆,横向稳定杆的两端分别与车体的左右两侧铰接相连,当车辆在不平整道路上行走或者需要拐弯时,车体会产生侧倾,车体的侧倾使得横向稳定杆产生扭转,从而增大车桥的抗侧倾刚度,减小车体侧倾。然而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当车体产生较小的侧倾角(如高速行驶于有较小突起的沙石路面),此时,人们期望横向稳定装置能够提供较小的抗侧倾刚度,以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并且车辆在湿滑路面行驶时,可提高车辆的抓地性能,减小轮胎侧滑,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通过性,当车辆进入弯道行驶或紧急转弯时,车体将产生较大的侧倾角,此时期望横向稳定装置能为车辆提供较大的抗侧倾刚度,从而可有效抑制车体侧倾,减小车辆侧翻事故的发生,提高车辆的行驶安全性。然而传统横向稳定杆的扭转刚度与车身倾角关系不大,当车辆通过不平整路面时,因为横向稳定杆直接与车体相连,即使车体侧倾角较小,横向稳定杆也为车辆提供较大的抗侧倾力矩,使得汽车产生较大的侧倾角振动,影响乘坐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车体产生较小侧倾角时可以减小车辆侧倾角振动的横向稳定装置;本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该横向稳定装置的车辆。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中横向稳定装置的技术方案为:横向稳定装置,包括横向稳定杆和左、右液压缸,左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所述横向稳定杆的左端传动连接,右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横向稳定杆的右端传动连接,右液压缸的有杆腔通过第一油路与所述左液压缸的无杆腔相连,右液压缸的无杆腔通过第二油路与所述左液压缸的有杆腔相连,第一油路上设置有第一蓄能器,第二油路上设置有第二蓄能器。左、右液压缸分别通过连杆机构与横向稳定杆传动连接。连杆机构包括转动轴线沿横向延伸的动力输出拐臂和固设于动力输出拐臂上的动力输入拐臂,动力输出拐臂、动力输入拐臂构成V形结构,横向稳定杆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传动连杆与对应动力输出拐臂相连,左、右液压缸的活塞杆分别与对应动力输入拐臂铰接相连。本技术中车辆的技术方案为:车辆,包括车体和车桥,还包括设置于车体和车桥之间的横向稳定装置,横向稳定装置包括横向稳定杆和设置于车体上的左、右液压缸,左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所述横向稳定杆的左端传动连接,右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横向稳定杆的右端传动连接,右液压缸的有杆腔通过第一油路与所述左液压缸的无杆腔相连,右液压缸的无杆腔通过第二油路与所述左液压缸的有杆腔相连,第一油路上设置有第一蓄能器,第二油路上设置有第二蓄能器。左、右液压缸分别通过连杆机构与横向稳定杆传动连接。连杆机构包括转动轴线沿横向延伸的动力输出拐臂和固设于动力输出拐臂上的动力输入拐臂,动力输出拐臂、动力输入拐臂构成V形结构,横向稳定杆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传动连杆与对应动力输出拐臂相连,左、右液压缸的活塞杆分别与对应动力输入拐臂铰接相连。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当车辆行驶于不平整路面时,车辆将产生较小的侧倾运动,车体与车桥之间的压缩或者伸张运动将传递给左、右液压缸的活塞杆,左、右液压缸的活塞杆所受到的推力可为车辆提供抗侧倾力矩,该工况下,左、右液压缸的活塞杆产生较小的运动,此时,由于液压缸的活塞杆的运动产生的油液体积变化量小,对应蓄能器内气体体积未显著变化,油路内的压力接近初始值,使得该横向稳定装置提供较小的抗侧倾力矩,从而有效降低车辆的侧倾角振动,有效提高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车辆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单个横向稳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车辆的实施例如图1~2所示:包括车体、前车桥I和后车桥12,前、后车桥和车体之间均设置有横向稳定装置,两个横向稳定装置的结构相同,现仅对其中一个横向稳定装置的结构进行具体描述,横向稳定装置包括横向稳定杆2-2和设置于车体上的左液压缸10、右液压缸6,左液压缸6的活塞杆、右液压缸的活塞杆分别通过连杆机构与横向稳定杆2-2的左右两端传动连接,右液压缸6的有杆腔通过第一油路9-2与左液压缸10的无杆腔相连,右液压缸6的无杆腔通过第二油路9-1与左液压缸10的有杆腔相连,第一油路9-2上设置有第一蓄能器11,第二油路9-1上设置有第二蓄能器8。连杆机构包括转动轴线沿横向延伸的动力输出拐臂和固设于动力输出拐臂上的动力输入拐臂,动力输出拐臂、动力输入拐臂构成V形结构的V型摇臂4,横向稳定杆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传动连杆2-3与对应动力输出拐臂相连,传动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横向稳定杆和对应动力输出拐臂铰接相连,左、右液压缸的活塞杆分别与对应动力输入拐臂铰接相连,左、右液压缸均沿前后方向水平设置,各传动连杆竖向设置。图中项2-4表示传动连杆两端的铰接位置;项3表示供V形摇臂安装的摇臂座;项5表示右液压缸的活塞杆与动力输入拐臂的铰接位置;项2-1表示横向稳定杆支座;项7表示液压缸支座。当车辆行驶于不平整路面时,车体将产生较小的侧倾运动,即车体的侧倾角度较小,车体与车桥之间的压缩或者伸张运动将通过传动连杆驱动横向稳定杆产生扭转,这种扭转运动将通过传动连杆反作用于V型摇臂,V型摇臂绕自身的铰接轴线转动,V型摇臂将该运动转化为对应液压缸的线性运动,而液压缸的活塞杆所受到的推力可以为车辆提供抗侧倾力矩。该工况下,左、右液压缸的活塞杆产生较小的运动,此时由于液压缸运动而产生的油液体积变化量较少,对应蓄能器内体积未显著变化,对应油路中的压力接近初始值,该横向稳定装置提供较小的抗侧倾力矩,从而有效降低车辆的侧倾角振动,提高行驶平顺性。当车辆向左转弯时,车体向右侧倾斜,车桥右侧受压,左侧受拉,横向稳定杆的扭转力矩通过传动连杆反作用于V型摇臂,使得V型摇臂绕自身轴线转动,车体会产生较大的侧倾角,车体与车桥间的压缩量加大,右侧的V型摇臂压缩右液压缸的活塞杆动作,此时右液压缸的无杆腔为高压腔,有杆腔为低压腔,该横向稳定装置左侧的工作原理与右侧相似,此时左液压缸的有杆腔为高压腔,无杆腔为低压腔,由于右液压缸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分别与左液压缸的有杆腔和无杆腔分别通过对应油路交联,第二油路中的液压油压缩第二蓄能器中的气体使得该油路中的油压迅速升高,此时左、右液压缸向右侧的运动均受到较大的液压阻力,进而产生较大的抗侧倾力矩,阻止车体的侧倾。当车辆向右转弯时,工作过程与上述相似,在此不再赘述。V型摇臂可以改变力的传递方向,从而可以方便的设置液压缸,将液压缸水平布置于车体的侧面上,可以使液压缸的布局更加紧凑;横向稳定装置的侧倾刚度可以通过蓄能器内气体压力的调节来实现刚度可调,方便调试、拆卸维护方便;同时本横向稳定装置可根据车辆的运行工况自动调整横向稳定杆的刚度,有效减小车体侧倾,提高操纵的稳定性和舒适性。在本车辆的其它实施例中:横向稳定装置也可以仅有一个,此时横向稳定装置可以设置于前车桥与车体之间或后车桥与车体之间;连杆机构还可以不设,此时液压缸的活塞杆可以直接与横向稳定杆铰接相连,液压缸的缸体铰接于车体上。横向稳定装置的实施例如图1~2所示:横向稳定装置的具体结构与上述各车辆实施例中所述的横向稳定装置相同,在此不再详述。【主权项】1.横向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稳定杆和左、右液压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横向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稳定杆和左、右液压缸,左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所述横向稳定杆的左端传动连接,右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横向稳定杆的右端传动连接,右液压缸的有杆腔通过第一油路与所述左液压缸的无杆腔相连,右液压缸的无杆腔通过第二油路与所述左液压缸的有杆腔相连,第一油路上设置有第一蓄能器,第二油路上设置有第二蓄能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耀华,汤望,秦涛,海辰光,刘万备,严斌,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