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锁螺母及自锁装置,该自锁螺母包括螺母本体,螺母本体设有内螺纹,螺母本体的一端轴向向外延伸有内径逐渐变小且具有弹性的螺母锁片,螺母锁片的延伸末端内径小于螺母本体的内螺纹小径,螺母锁片设有与螺母本体的内螺纹一次成型的内螺纹,螺母锁片的延伸末端周向设有受力能够张开或闭合的第一开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自锁螺母与螺栓相配合紧固连接时,能够增加该自锁螺母与螺栓之间的摩擦力,实现防松自锁目的,其结构简单、容易拆装,且不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具有防松自锁可靠性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紧固件联接
,特别涉及一种自锁螺母及自锁装置。
技术介绍
螺纹联接是一种常见的紧固件联接形式,其具有结构简单和成本低的优点,故将其广泛应用于汽车上。通常情况下,当在静载荷作用下,且工作温度变化不大时,常规螺纹联接能够实现自锁功能。但是,当在冲击、振动、变载荷作用下或工作温度变化较大时,常规螺纹联接容易发生松动等过早失效现象,从而影响整车的舒适性及安全性,故对螺纹联接采取防松措施非常重要。现有技术中,螺纹联接的防松措施通常采用弹性垫圈、对顶螺母、具有弹性圈的螺母、开槽螺母、串联钢丝、涂胶黏剂、钎焊等。由于弹性垫圈在压紧状态时,其受力不均匀,其防松可靠性较差;对顶螺母通常只有其中一个螺母处于工作状态,故其防松可靠性较差;具有弹性圈的螺母中内嵌的纤维或尼龙弹性垫圈受温度影响较大,从而容易导致防松失效,其防松可靠性较差;槽形螺母和串联钢丝,这两种防松措施的工艺复杂,不易拆装;涂胶黏剂和钎焊这两种防松措施通常应用于一次性固定安装,其拆装极不容易。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自锁螺母及自锁装置,以解决螺纹联接防松可靠性差、不易拆装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自锁螺母,包括螺母本体,所述螺母本体设有内螺纹,所述螺母本体的一端轴向向外延伸有内径逐渐变小且具有弹性的螺母锁片,所述螺母锁片的延伸末端内径小于所述螺母本体的内螺纹小径,所述螺母锁片设有与所述螺母本体的内螺纹一次成型的内螺纹,所述螺母锁片的延伸末端周向设有受力能够张开或闭合的第一开口。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开口设有三个,且周向均匀布置。进一步的,沿所述螺母锁片的延伸方向,所述螺母锁片的外径逐渐变小。进一步的,所述螺母本体的另一端设有沿其轴向自外向内内径逐渐变小的螺母尾槽,所述螺母尾槽的小径不小于所述螺母本体的内螺纹大径。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自锁螺母具有以下优势:当将此自锁螺母与螺栓(或螺钉、螺柱等)相配合紧固连接件时,在扭力作用下,将此自锁螺母旋入到螺栓上时,由于该螺母本体一端的螺母锁片的内径沿其延伸方向逐渐变小,其延伸末端直径小于螺栓小径,螺栓将其延伸末端的第一开口膨胀张开,并在弹力作用下,对螺栓具有抱紧作用,从而增加该自锁螺母与螺栓之间的摩擦力,实现防松自锁目的,此种自锁方式主要依靠螺母锁片的弹性变形来实现的,其结构简单、容易拆装,且不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具有防松自锁可靠性好的优点。一种自锁装置,除了设置有上述自锁螺母外,还设有自锁垫圈;所述自锁垫圈包括垫圈本体,所述垫圈本体设有通孔,所述垫圈本体的一端轴向向外延伸有外径逐渐变小且具有弹性的垫圈锁片,所述通孔的直径和所述垫圈锁片的内径均大于所述螺母本体的内螺纹大径,所述垫圈锁片设有与所述螺母本体相同的内螺纹,所述垫圈锁片的延伸末端周向设有受力能够张开或闭合的第二开口,所述垫圈锁片插装到所述螺母尾槽内。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开口设有三个,且周向均匀布置。进一步的,沿所述垫圈锁片的延伸方向,所述垫圈锁片的内径逐渐变大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垫圈锁片的外锥面与所述螺母尾槽的内锥面为面接触。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自锁装置具有以下优势:该自锁装置除了设置了上述的自锁螺母外,还设置了自锁垫圈;该自锁螺母设有沿其轴向自外向内内径逐渐变小的螺母尾槽,该自锁垫圈的一端设有垫圈锁片,且垫圈锁片设有内螺纹,垫圈锁片的外圆周沿其延伸方向外径逐渐变小,并插装到螺母尾槽内。在使用过程中,当将两者组装后旋入到螺栓(或螺钉、螺柱等)上时,螺母尾槽将压紧垫圈锁片,并使垫圈锁片径向向内发生弹性变形,在此弹性变形过程中两者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力,从而使垫圈锁片产生反弹胀力与自锁螺母紧密配合连接,并与螺栓紧密配合,增大了垫圈锁片与螺栓的摩擦力,从而使垫圈锁片自动抱紧螺栓,起到自动防松自锁的作用。另外,如上所述,螺母锁片与螺栓之间也具有自动防松自锁功能,故该自锁装置具有双重防松自锁功能,其防松自锁可靠性进一步增强,且具有结构简单和拆装容易的优点。【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自锁螺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述的自锁螺母的主视图;图3为图2中所述的自锁螺母的俯视图;图4为图3中所述的自锁螺母的A-A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所述的自锁装置中,所述的自锁垫圈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所述的自锁垫圈的俯视图;图7为图6中所述的自锁垫圈的B-B剖视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所述的自锁装置的安装使用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自锁螺母,2-自锁垫圈,3-螺栓,4-工件;101-螺母本体,102-螺母锁片,103-螺母尾槽,104-第一开口 ;201-垫圈本体,202-垫圈锁片,203-第二开口。D0-螺母锁片末端内径;D-螺母尾槽大径;H-螺母尾槽高度;β -螺母尾槽母线与其横截面之间的夹角;γ-螺母锁片自由状态时,其内锥母线与其轴线之间的夹角;d-垫圈锁片末端外径;h_垫圈锁片高度;α -垫圈锁片内锥母线与其轴线之间的夹角;β'-垫圈锁片外锥母线与其横截面之间的夹角。【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技术中,螺母锁片的延伸末端是指:沿螺母锁片的延伸方向,螺母锁片的末端;同理,垫圈锁片的延伸末端是指:沿垫圈锁片的延伸方向,垫圈锁片的末端。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是一种自锁螺母,如图1-图4所示,包括螺母本体101,螺母本体101设有内螺纹,螺母本体101的一端轴向向外延伸有内径逐渐变小且具有弹性的螺母锁片102,螺母锁片102的延伸末端内径小于螺母本体101的内螺纹小径;螺母锁片102设有与螺母本体101的内螺纹一次成型的内螺纹,且螺母锁片102的延伸末端周向设有受力能够张开或闭合的第一开口 104。当将此自锁螺母与螺栓(或螺钉、螺柱等)相配合紧固连接件时,在扭力作用下,将此自锁螺母旋入到螺栓上,由于螺母锁片102的内径沿其延伸方向逐渐变小,形成一个内锥形面结构,将内锥母线与其轴线之间的夹角标识为7角,其末端直径(如图4所示的D0)小于螺栓小径,螺栓将其延伸末端的第一开口 104膨胀张开,并在弹力作用下,对螺栓具有抱紧作用,从而增加该自锁螺母与螺栓之间的摩擦力,实现自动防松自锁的目的,此种自锁方式主要依靠螺母锁片102的弹性变形来实现的,其结构简单、容易拆装,且不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具有防松自锁可靠性好的优点。作为一种特例,可以将螺母本体101与螺母锁片102连接处的内径设置成等直径尺寸,即两者在其连接处为平滑过渡。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成三个周向均匀布置的第一开口 104,此种结构设置,不仅能够抱紧螺栓(或螺钉、螺柱等),达到自动防松自锁的目的,还具有受力均衡、结构简单和易加工的优点。当然也可以设置成其他数量的第一开口 104,例如:2、4、5……等,且周向均匀布置。本实施例中,沿螺母锁片102的延伸方向,可以将螺母锁片102的外径逐渐变小,如此设置,在保证螺母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锁螺母,包括螺母本体(101),所述螺母本体(101)设有内螺纹,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本体(101)的一端轴向向外延伸有内径逐渐变小且具有弹性的螺母锁片(102),所述螺母锁片(102)的延伸末端内径小于所述螺母本体(101)的内螺纹小径,所述螺母锁片(102)设有与所述螺母本体(101)的内螺纹一次成型的内螺纹,所述螺母锁片(102)的延伸末端周向设有受力能够张开或闭合的第一开口(10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辉,赵奎飞,谢立民,孙兴宇,王晨,于寒,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