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规格套筒扳手组件,包括:套接部件,包括第一端、第二端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与第二端的中间部分;扳手部件,包括握持端与套接端;以及锁定装置,包括一推杆、一弹簧以及一滚珠。所述第一端设有第一套合孔,所述第二端设有第二套合孔,所述第二套合孔节径大于所述第一套合孔节径,所述中间部分是一掣动部,其节径比第一端节径大,比第二端节径小,所述套接端为一空心圆柱,其中部形成驱动孔,所述驱动孔与所述套接部件的掣动部套合,以提供扭矩,所述套接端设置有一收容孔,所述驱动孔的内壁径向设有一径向孔与所述收容孔相通,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推杆上,所述滚珠具有收容于所述径向孔中,以及暴露出所述径向孔外部的两个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双规格套筒扳手组件,属于手工工具领域,特点是其具有可拆卸的双规格套筒。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揭露了许多包含多规格尺寸套筒的套筒扳手,常见的一种是套筒一端设有套合孔一端设置有结合孔,套筒通过结合孔与扳手部件可拆卸的配合,通过替换不同尺寸的套筒实现扳手的多规格工作。使用时,十分占用空间不利于携带。由此,中国台湾专利公告256148号“套筒的结构改良”产生,其主要在套筒一端同轴凹设有两个尺寸相近的套合孔、另一端则设置有结合孔,可简化成组套接件的数目,但是,该种套筒受限于结构设计,无法提供差异大的尺寸,有其配置的局限性,且造成两套合尺寸辨识不清的困扰。针对这种缺陷,现有技术中公布了一种包含双规格的套筒,将所述套筒的结合孔也设置成套合孔,即套筒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不同尺寸的套合孔。与扳手部件配合后,此套筒的一端完全包容于扳手驱动孔中,即在使用时需要提供适应整个扳手驱动端表面的平面才适于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容易产生干涉。有鉴于以上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出一种在实际工作中能去除以上困扰的双规格套筒扳手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更能适用于实际工作的可拆卸的双规格套筒扳手组件。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实施方案:一种双规格套筒扳手组件,包括:套接部件,包括第一端、第二端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与第二端的中间部分;扳手部件,包括握持端与套接端;以及,锁定装置,包括一推杆、一弹簧、一滚珠以及一卡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设有第一套合孔,所述第二端设有第二套合孔,所述第二套合孔节径大于所述第一套合孔节径,所述中间部分是一掣动部,其节径比第一端节径大,比第二端节径小,所述套接端为一空心圆柱,其中部形成驱动孔,所述驱动孔与所述套接部件的所述掣动部套合,所述套接端设置有一收容孔,所述驱动孔的内壁径向设有一径向孔与所述收容孔相通,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推杆上,所述滚珠具有收容于所述径向孔中,以及暴露出所述径向孔外部的两个位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第二套合孔同轴,所述中间部分内部为连通所述第一、第二套合孔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第二套合孔的交接部位分别形成环带状肩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第二端形成有环状的外周面、所述掣动部与所述第一端及所述第二端的所述环状外周面延伸相交,且交接部位设有倒角,所述套接部件能沿轴向而可拆卸的联接于所述驱动孔内。进一步的,所述掣动部的对应所述驱动孔的内壁的所述径向孔的位置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锁定装置相配合将所述套接部件锁定在所述扳手部件所述套接端内。进一步的,所述推杆的中间部位设置有一缺口,所述收容孔两端直径比中部直径大,形成环带状的上肩与下肩,所述径向孔的直径比所述滚珠的直径小。进一步的,所述锁定装置的推杆的一端设有一按钮,所述按钮在所述推杆上与其他部位相交的位置形成端面,所述卡环连接于所述推杆的另一端的环形槽内。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规格套筒扳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的下表面为一倾斜平面,该倾斜平面与推杆外周表面延伸相交。进一步的,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推杆的所述端面与所述收容孔上肩之间,所述卡环抵在所述收容孔的所述下肩上。为实现本技术目的,所采用的另一种实施方案为:一种双规格套筒扳手组件,包括:套接部件,包括第一端、第二端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与第二端的中间部分;扳手部件,包括握持端与套接端;以及锁定装置,包括一推杆、一弹簧、一滚珠以及一卡环,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棘轮换向装置,其包括一棘轮环,一棘爪,一换向拨片、一插销以及一“C”形卡扣,所述棘轮环通过所述“C”形卡扣安装于所述套接端的中间位置,并可相对所述套接端转动,所述棘轮环中设置有一驱动孔,所述棘轮环的环状端面上设置有一收容孔,所述驱动孔内壁径向设有一径向孔与所述收容孔相通;所述套接端的一侧另设有棘爪孔,所述棘爪容置于所述棘爪孔内,所述换向拨片一部分容置于所述棘爪孔内,所述棘爪与所述棘轮环可分离的相啮合,所述换向拨片上设有一插孔,所述插销插于所述插孔内,所述插销的一端与所述棘爪相抵;所述第一端设有第一套合孔,所述第二端设有第二套合孔,所述第二套合孔节径大于所述第一套合孔节径,所述中间部分为掣动部,与所述驱动孔套合,其节径比第一端节径大,比第二端节径小,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推杆上,所述滚珠具有收容于所述径向孔中,以及暴露出所述径向孔外部的两个位置。进一步的,所述扳手部件的套接端与握持端之间进一步形成有一颈部。进一步的,所述套接端空心孔内设有周槽,所述棘轮环对应位置也设有凹槽,所述“C”型卡扣卡固于所述周槽与所述凹槽之间。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规格套筒扳手,能够同时满足两种尺寸需求,简化成组套接件的数目。同时套筒锁定装置十分简单,能快速实现替换套筒。本技术的套接部件是三段式的,两个不同尺寸的套合孔分别设置于套接部件的两端,可以克服尺寸相近的限制。同时本技术的掣动部大于结合孔孔径,在相同的手里状态下,该掣动部有较不易变形的结构性。作为掣动部的中间部分收容于驱动孔内,而两端位于驱动孔外,在使用时,对工作平面的空间要求更小,不易产生干涉。且本技术还可提供棘轮换向装置,进一步改善套筒扳手的结构,更便于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双规格套筒扳手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双规格套筒扳手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双规格套筒扳手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推杆的立体图;图4是如图2所示套接件处于锁定状态时的局部剖面放大示意图;图5是如图2所示套接件处于解锁状态时的局部剖面放大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种双规格套筒扳手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本技术一种双规格套筒扳手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图8是如图7所示换向拨片与棘爪处于第一位置时的局部剖面放大示意图;图9是如图7所示换向拨片与棘爪处于第二位置时的局部剖面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一种双规格套筒扳手组件的第一实施例,包括??套接部件I,扳手部件2以及锁定装置3。通过锁定装置3,套接部件I可沿轴向可拆卸的安装于扳手部件2上。所述套接部件I包括第一端11,第二端12以及中间部分13。第一端11的端面凹设有第一套合孔111,第二端端面凹设有第二套合孔121,中间部分是一掣动部13。第二套合孔121的节径比第一套合孔111的节径大,以同时满足不同的需求。第一套合孔111与第二套合孔121的直径与中间部分13的通孔直径不相同,从而形成两环带状肩部13a,13b,使用时可以抵住螺锁组件的上表面。第一端11形成有环状外周面11a,第二端12也形成有周长较大的环状外周面12a。所述掣动部13与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的环状外周面11a,12a交接部位设有倒角13c,使掣动部13能与第一端11及第二端12的环状外周表面11a,12a延伸相交,方便套接部件I相对扳手部件2的沿轴向的安装与拆卸。掣动部13的中间部分的角落位置进一步设有卡槽131,用于与锁定装置3配合,将套接部件I可拆卸的安装于扳手部件2上。所述板手部件2包括握持纟而21与套接纟而22。套接纟而22为一空;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规格套筒扳手组件,包括:套接部件,包括第一端、第二端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与第二端的中间部分;扳手部件,包括握持端与套接端;以及,锁定装置,包括一推杆、一弹簧、一滚珠以及一卡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设有第一套合孔,所述第二端设有第二套合孔,所述第二套合孔节径大于所述第一套合孔节径,所述中间部分是一掣动部,其节径比第一端节径大,比第二端节径小,所述套接端为一空心圆柱,其中部形成驱动孔,所述驱动孔与所述套接部件的所述掣动部套合,所述套接端设置有一收容孔,所述驱动孔的内壁径向设有一径向孔与所述收容孔相通,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推杆上,所述滚珠具有收容于所述径向孔中,以及暴露出所述径向孔外部的两个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华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美瑞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