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光学膜片组,导光板具有出光面,光学膜片组设置于导光板的出光面的上方。光学膜片组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扩散片、第一棱镜片、第二棱镜片和第二扩散片,第一扩散片、第一棱镜片、第二棱镜片和第二扩散片彼此相互折叠,并使第一扩散片与第二扩散片彼此相对设置,且第一棱镜片和第二棱镜片处于第一扩散片与第二扩散片之间。背光模组能够提高显示装置组装成功率和良品率,并降低制造成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涉及具有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显示
,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具有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两大组成部分,其一为背光模组,可提供稳定而均匀的光线,其二为液晶面板,通过控制液晶面板内的液晶分子转动来改变光线在液晶面板内的进行方向,在液晶面板不同区域形成明暗差异,进而实现显示的控制。液晶面板所需要的光线完全依赖背光模组提供,液晶显示器的显示亮度、均匀度、对比度和可视角度均受背光模组的影响。因此,为了使背光模组所发出的光线能更均匀的发散,背光模组中常常使用多层光学膜片,以产生最佳的光源分布。图1是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200包括背光模组210、显示面板220、前框230、背板240和框架250。背板240与框架250卡合,形成一盒体结构。背光模组210设置于背板240与框架250形成的盒体内并位于背板240上。显示面板220设置在背光模组210上方并压接于框架250。前框230卡设在框架250上并围绕于背板240与框架250形成的盒体的四周。背光模组210包括导光板212和光学膜片214,导光板212设置在背板240上,并具有远离背板240的出光面213,光学膜片组214位于导光板212的出光面213的上方。光学膜片214包括上扩散片215、下扩散片217以及设置于上扩散片215与下扩散片217之间的棱镜片216。上扩散片215位于靠近显示面板220的一侧,下扩散片217位于靠近导光板212的一侧。在组装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200时,需在框架250中置入导光板212以及各光学膜片214,将各光学膜片214逐一与导光板212或者框架250对位组装。组装时很容易发生光学膜片214组装对位不佳,而导致光学膜片214产生翘曲或者爬框等问题,进而影响显示影像的质量。可见,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200不仅组装繁琐,而且组装的成功率低。此外,各光学膜片214需要经过多次裁切,才能裁切成需要的尺寸,增加了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和应用其的显示装置,能够提高显示装置组装成功率,并降低制造成本。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光学膜片组,所述导光板具有出光面,所述光学膜片组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的上方。所述光学膜片组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扩散片、第一棱镜片、第二棱镜片和第二扩散片,所述第一扩散片、所述第一棱镜片、所述第二棱镜片和所述第二扩散片彼此相互折叠,并使所述第一扩散片与所述第二扩散片彼此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棱镜片和所述第二棱镜片处于所述第一扩散片与所述第二扩散片之间。在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膜片组展开的结构呈矩形片状,沿着展开的光学膜片组的长度方向依次包括第一折叠部、第二折叠部、第三折叠部和第四折叠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折叠部两侧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二折叠部两侧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三折叠部两侧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和所述第四折叠部两侧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其中,所述第一折叠部、所述第二折叠部、所述第三折叠部和所述第四折叠部的尺寸相同。在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叠部的所述第一侧面涂布有第一扩散粒子,所述第一折叠部的所述第二侧面涂布有第二扩散粒子,并形成第一扩散片。所述第二折叠部的所述第二侧面设有多个连续的三角形棱镜角,并形成第一棱镜片。所述第三折叠部的所述第一侧面设有平行于所述第一侧面的平面棱镜,并形成第二棱镜片。所述第四折叠部的所述第一侧面涂布有所述第二扩散粒子,所述第四折叠部的所述第二侧面涂布有所述第一扩散粒子,并形成第二扩散片。在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叠部的所述第一侧面涂布有第一扩散粒子,所述第一折叠部的所述第二侧面涂布有第二扩散粒子,并形成第一扩散片。所述第二折叠部的所述第一侧面涂布有所述第二扩散粒子,所述第二折叠部的所述第二侧面涂布有所述第一扩散粒子,并形成第二扩散片。所述第三折叠部的所述第一侧面设有平行于所述第一侧面的平面棱镜,并形成第二棱镜片。所述第四折叠部的所述第二侧面设有多个连续的三角形棱镜角,并形成第一棱镜片。在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折叠的所述光学膜片组的所述第一棱镜片的三角形棱镜角位于靠近所述第一扩散片的一侧,且折叠的所述光学膜片组的所述第二棱镜片的所述平面棱镜位于靠近所述第一棱镜片的一侧。在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棱镜片和所述第二棱镜片均设有连接所述三角形棱镜角和所述平面棱镜的紫外光固化胶。在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展开的光学膜片组的所述第一折叠部、所述第二折叠部、所述第三折叠部和所述第四折叠部的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均设有覆盖所述第一扩散粒子、所述第二扩散粒子、所述三角形棱镜角和所述平面棱镜的保护膜。在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膜片组还包括沿着垂直于所述光学膜片组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折弯区、第二折弯区和第三折弯区。所述第一折弯区连接于所述第一折叠部与所述第二折叠部之间,所述第二折弯区连接于所述第二折叠部与所述第三折叠部之间,所述第三折弯区连接于所述第三折叠部和所述第四折叠部之间。在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膜片组的所述第一折叠部、所述第二折叠部、所述第三折叠部、所述第四折叠部、所述第一折弯区、所述第二折弯区和所述第三折弯区由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制成。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在本技术的背光模组和具有所述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中,所述背光模组的所述光学膜片组具有一体成型的所述第一扩散片、所述第一棱镜片、所述第二棱镜片和所述第二扩散片,因此,所述光学膜片组只需一次裁切,即可获得尺寸相同的所述第一扩散片、所述第一棱镜片、所述第二棱镜片和所述第二扩散片,减少了模组部材,简化了组装步骤,实现膜片组装一体化,大大降低了背光模组的制造成本。而且,本技术的背光模组在组装显示装置时只需一次性装入导光板和光学膜片组即可完成背光模组的安装,可避免膜片之间错位现象,防止膜片爬框,也可避免膜片之间的划伤,提高了显示装置的组装成功率和良品率。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光学膜片组的展开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光学膜片组沿IV -1V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将图3的光学膜片组折叠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光学膜片组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光学膜片组展开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光学膜片组折叠时的结构示意图。图9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光学膜片组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当前第1页1 2 3&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光学膜片组,所述导光板具有出光面,所述光学膜片组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组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扩散片、第一棱镜片、第二棱镜片和第二扩散片,所述第一扩散片、所述第一棱镜片、所述第二棱镜片和所述第二扩散片彼此相互折叠,并使所述第一扩散片与所述第二扩散片彼此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棱镜片和所述第二棱镜片处于所述第一扩散片与所述第二扩散片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莹,姚瑶,任媛媛,秦蕾,黄磊,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