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门,其挡风条(50)具有:主体部(51),其沿着车门窗框(12)及车门主体(11)的缘延伸;脊部(52),其以从该主体部(51)向车辆外侧升起的方式延伸;和延伸部(53),其在该脊部(52)的根部从主体部(51)以能够夹在上片部(21)的车外侧的面(23)与车门后视镜(14)之间的方式延伸。延伸部(53)由车门窗框(12)的车外侧的面(23)与间隙吸收部件(33)夹持。而且,突起部(54)与卡合凹部(55)卡合。挡风条(50)除了嵌入部(56)外,延伸部(53)及突起部(54)也被按压,而使挡风条(50)难以从车门窗框(12)拔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门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开闭形成在车身上的车门开口部的车门的改良。
技术介绍
车门具有用于与车身的车门开口部的缘周边部分抵接的挡风条,而防止水从车门开口部向车内浸入。关于在前侧车门具有挡风条的技术,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由专利文献1已知的技术是在车门主体的前上部与车门窗框的前下部之间的角落设有车门后视镜的技术。车门后视镜的后视镜基座以覆盖车门窗框的方式安装,并且在车门窗框的车内侧设置挡风条,由此能够防止水从车门开口部向车内浸入。挡风条通过嵌入到以截面U字形形成在车门窗框上的挡风条安装部内而被保持在车门窗框上。但是,在车门主体的前上部与车门窗框的前下部之间的角落附近处,难以仅通过以截面U字形形成的挡风条安装部来保持挡风条。作为应对方法,通常也会考虑通过夹具来保持挡风条的方法。但是,在车门窗框的前下部与车门主体的前上部连接的角落附近处,也难以设置夹具的插入孔,而且对于设置夹具,结构会变得复杂且成本会增加。在防止挡风条浮起并将挡风条保持在角落的方面,是存在改良余地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60850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以简易结构将挡风条保持在车门上并降低成本的技术。根据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门,其具有:车门主体;车门窗框,其设在该车门主体的上部;挡风条,其跨越该车门窗框及所述车门主体的车内侧而设,且用于与车身的车门开口部的缘周边部分抵接;和车门后视镜,其设在所述车门主体的前上部与所述车门窗框的前下部之间的角落,其中,在车辆侧视下,所述车门后视镜覆盖所述车门窗框中的前下端部分,所述挡风条具有以能够夹在所述车门窗框的前下端部分的车外侧的面与所述车门后视镜之间的方式延伸的延伸部,该延伸部由所述车门后视镜与所述车门窗框的所述车外侧的面夹持。如技术方案2所述,优选地,在所述车门窗框的所述车外侧的面上,安装有车门窗框镶条,所述车门窗框镶条的下端部的外表面由所述车门后视镜覆盖,所述车门窗框镶条的下端从所述车门主体的上部向车门上方分离,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车门窗框镶条的下端与所述车门主体的上部之间。如技术方案3所述,更优选地,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车门窗框镶条的下端抵接。如技术方案4所述,更优选地,所述延伸部在所述车门窗框镶条与所述车门主体之间的分离部分具有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所述车门后视镜具有与所述突起部卡合的卡合凹部,从所述延伸部至所述突起部的前端为止的突出高度设定成比所述车门窗框镶条的车宽方向的厚度小。如技术方案5所述,更优选地,所述车门后视镜包括:后视镜主体;将所述后视镜主体安装在所述角落的后视镜基座;和设在所述后视镜基座的背面且具有弹性的间隙吸收部件,所述间隙吸收部件通过所述后视镜基座被按压在所述车门窗框镶条及所述挡风条上。专利技术效果在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中,在车辆侧视下,车门后视镜覆盖车门窗框中的前下端部分,挡风条具有以能够夹在车门窗框的前下端部分的车外侧的面与车门后视镜之间的方式延伸的延伸部。利用车门后视镜,并通过车门后视镜与车门窗框的车外侧的面来夹持挡风条的延伸部。由此,能够防止挡风条浮起,并通过简易结构将挡风条保持在车门上。另外,由于通过车门后视镜与车门窗框的车外侧的面来夹持挡风条,所以能够取消夹具,而能降低成本。在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由于在车门窗框的车外侧的面上安装有车门窗框镶条,且车门窗框镶条的下端部的外表面由车门后视镜覆盖,所以能够缩短车门窗框镶条隐藏在车门后视镜下的部分,并能谋求车门窗框镶条的成本降低。另外,由于车门窗框镶条的下端从车门主体的上部向车门上方分离,且挡风条的延伸部位于车门窗框镶条的下端与车门主体的上部之间,所以能够以不在车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车门窗框镶条与延伸部,而能缩减车门的厚度。在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中,由于挡风条的延伸部与车门窗框镶条的下端抵接,所以能够通过延伸部限制车门窗框镶条在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其结果是,无需另外设置用于限制车门窗框镶条在长度方向上的位置的零件,能够谋求零件成本的降低。在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中,由于挡风条的延伸部具有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且车门后视镜具有与突起部卡合的卡合凹部,所以能够简单地构成挡风条的防脱构造。另外,从延伸部至突起部的前端为止的突出高度设定成比车门窗框镶条的车宽方向的厚度小。由此,能够在使车门后视镜与车门窗框抵接的状态下,使突起部与卡合凹部卡合,而能够进一步缩减车门的厚度。在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中,车门后视镜包括:后视镜主体;将后视镜主体安装在角落的后视镜基座;和设在后视镜基座的背面的间隙吸收部件。由于通过具有弹性的间隙吸收部件填满了车门窗框镶条及挡风条与后视镜基座之间的缝隙,所以能够实现隔音效果和防水效果。另外,通过具有弹性的间隙吸收部件吸收了车门窗框镶条与挡风条在车门厚度方向上的层差。由此,能够将配置在间隙吸收部件的车外侧的后视镜基座设为平坦的简单形状。其结果是,在以树脂成形的方式形成后视镜基座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形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车门的侧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车门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3是从图2所示的车门上卸下后视镜基座后的图。图4是从图3所示的车门上卸下间隙吸收部件后的图。图5是图1所示的车门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挡风条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间隙吸收部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8是图2的8-8线剖视图。图9是图2的9-9线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实施例如图1所示,车门10例如是设在车辆驾驶席侧的侧部的铰链式车门。车门10包括车门主体11、和设在该车门主体11的上部的车门窗框12。另外,在车门主体11的前上部与车门窗框12的前下部之间的角落13处设有车门后视镜14。在由车门窗框12与车门主体11的上缘包围的窗开口部15,设有开闭该窗开口部15的车门玻璃16,并在车门主体11的后上部安装有外把手17。车门窗框12包括上片部21和侧片部22。接着,对车门10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如图2、图3所示,在车门窗框12的上片部21的车外侧的面23上,安装有车门窗框镶条24。车门后视镜14具有:后视镜主体31;将该后视镜主体31安装在车门主体11与车门窗框12之间的角落13的后视镜基座32;和设在该后视镜基座32的背面的间隙吸收部件33。后视镜基座32在车辆侧视下呈大致三角形。在车辆侧视下,后视镜基座32的上部具有沿着上片部21延伸且位于车门窗框镶条24下方的上缘部34、和覆盖上片部21中的前下端部分且遮掩车门窗框镶条24的下端部的外表面25的覆盖部35。后视镜基座32的覆盖部35向车辆前方侧鼓出,由此后视镜基座32形成特征性外观,并提高角落13的外观性。车门窗框12的车外侧的面23由车门窗框镶条24及后视镜基座32覆盖,也提高了车门窗框12整体的外观性。接着,对卸下后视镜基座32后的状态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后视镜主体31在间隙吸收部件33侧具有支撑件36。该支撑件36通过螺栓37、37固定在车门窗框12上。在间隙吸收部件33上设有用于在车辆侧视下不与支撑件36重叠的切口部41。另外,车门窗框镶条24的下端部的外表面25与间隙吸收部件33相比位于车内侧,在车辆侧视下,与间隙吸收部件33重叠。间隙吸收部件33的前侧在与后视镜基座32(参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门,具有:车门主体;车门窗框,其设在该车门主体的上部;挡风条,其跨越该车门窗框及所述车门主体的车内侧而设,且用于与车身的车门开口部的缘周边部分抵接;和车门后视镜,其设在所述车门主体的前上部与所述车门窗框的前下部之间的角落,所述车门的特征在于,在车辆侧视下,所述车门后视镜覆盖所述车门窗框中的前下端部分,所述挡风条具有以能够夹在所述车门窗框的前下端部分的车外侧的面与所述车门后视镜之间的方式延伸的延伸部,该延伸部由所述车门后视镜与所述车门窗框的所述车外侧的面夹持。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8.31 JP 2012-1910141.一种车门,具有:车门主体;车门窗框,其设在该车门主体的上部;挡风条,其跨越该车门窗框及所述车门主体的车内侧而设,且用于与车身的车门开口部的缘周边部分抵接;和车门后视镜,其设在所述车门主体的前上部与所述车门窗框的前下部之间的角落,在车辆侧视下,所述车门后视镜覆盖所述车门窗框中的前下端部分,所述挡风条具有以能够夹在所述车门窗框的前下端部分的车外侧的面与所述车门后视镜之间的方式延伸的延伸部,该延伸部由所述车门后视镜与所述车门窗框的所述车外侧的面夹持,所述车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车门窗框的所述车外侧的面上,安装有车门窗框镶条,所述车门窗框镶条的下端部的外表面由所述车门后视镜覆盖,所述车门窗框镶条的下端从所述车门主体的上部向车门上方分离,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斋木佑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